英山县辖镇,全国重点镇。位于县境北部。面积264.38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3507人(2017年)。辖1个居委会、4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石镇街,距县城38千米。景点有吴家山森林公园等。
因镇区内有一石头似口形而得名。1949年为第三区(石镇区),1958年改东风公社,1976年更名为石镇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撤区并乡,分设石头咀镇、张家咀乡。1996年,石头咀镇面积117.4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辖石头咀、程璋河、陶家冲、徐家套、苞茅冲、大屋冲、冯家畈、凉亭、老屋塆、窑塆、田家畈、程早冲、毛家坳、麦阳畈、板桥畈、水口、杜家山、傅家山、天堂、郑家坊、汤家塆、竹林塆、营坊、卡里24个行政村;张家咀乡面积147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刘家咀、张家咀、武显庙、古城、饼子铺、周家畈、方家畈、仙人岩、叶家山、库区、栗树咀、隘河口、张家山、下马头、新店、羊山、胡家山17个行政村。
2001年,撤销张家咀乡,并入石头咀镇。2004年,镇政府驻石头咀,人口41594人,面积264.4平方千米,辖石头咀1个居委会和程璋河、陶家冲、徐家套、苞茅冲、大屋冲、冯家畈、凉亭、老屋湾、窑湾、田家畈、程藻冲、毛家坳、麦阳畈、板桥畈、水口、杜家山、傅家山、天堂、郑家坊、汤家湾、竹林湾、营坊、卡里、刘家咀、张家咀、武显庙、古城、饼子铺、周家畈、方家畈、仙人岩、叶家山、库区、栗树咀、隘口河、张家山、下马头、胡家山、新店、羊山40个行政村。
【2013年代码及城乡分类】421124104:~001 121石镇居委会 ~201 220陶家冲村 ~202 220程璋河村 ~203 220窑塆村 ~204 220田家畈村 ~205 220程早村 ~206 220天堂村 ~207 220郑家坊村 ~208 220汤家塆村 ~209 220竹林塆村 ~210 220营坊村 ~211 220卡里村 ~212 220毛家坳村 ~213 220麦阳畈村 ~214 220板桥畈村 ~215 220水口村 ~216 220杜家山村 ~217 220傅家山村 ~218 220徐家套村 ~219 220苞茅冲村 ~220 220大屋冲村 ~221 220冯家畈村 ~222 220凉亭村 ~223 220老屋塆村 ~224 220隘口河村 ~225 220栗树咀村 ~226 220库区村 ~227 220刘家咀村 ~228 220张家咀村 ~229 220武显庙村 ~230 220古城村 ~231 220周家畈村 ~232 220饼子铺村 ~233 220方家畈村 ~234 220叶家山村 ~235 220仙人岩村 ~236 220张家山村 ~237 220下马头村 ~238 220胡家山村 ~239 220新店村 ~240 220羊山村
湖北省英山县石头咀镇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开埠于南宋咸淳年间,乃鄂东北部明星重镇,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镇1个居委会,40个行政村,33507人(2017年)。版图面积264.38平方公里,系英山第一大镇。这里地理条件十分优越。鄂皖省际公路纵穿南北,大别山腹地公路横贯东西。村组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土特产品特色鲜明。素有“茶桑之乡、药材之都”之称。盛产茶叶、蚕茧、板栗、油桐、桔梗、茯苓、天麻、山野菜等土特产品。“英山龙井”、“天堂云雾”茶多次被评为省“陆羽杯”金奖,市、县级特等奖励。
石头咀镇 镇政府驻石头咀,人口33507人(2017年),面积264.38平方千米(2017年)。辖1个居委会、40个村委会:石头咀村、程璋河村、陶家冲村、徐家套村、苞茅冲村、大屋冲村、冯家畈村、凉亭村、老屋湾村、窑湾村、田家畈村、程藻冲村、毛家坳村、麦阳畈村、板桥畈村、水口村、杜家山村、傅家山村、天堂村、郑家坊村、汤家湾村、竹林湾村、营坊村、卡里村、刘家咀村、张家嘴村、武显庙村、古城村、饼子铺村、周家畈村、方家畈村、仙人岩村、叶家山村、库区村、栗树咀村、隘口河村、张家山村、下马头村、胡家山村、新店村、羊山村。
板栗茶叶
茶叶是石头咀镇的传统产业,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镇2万亩茶园亩平均收入不到300元,效益不高严重制约石头咀镇茶叶发展。通过“茶园速生丰产栽培技术研究”“英山云雾系列名茶开发研制”“良种茶无性系繁育技术”“英山云雾有机茶开发”等项目,提高了产量和质量,确立了石头咀镇茶叶的品牌地位,茶园亩平均效益超过4000元,极品茶拍卖创下每斤4.8万元的天价。茶园总面积发展到14.5万亩。茶叶技术的“三级跳”带来了茶叶产业效益的飞速发展。
板栗
全县板栗系列产值4.8亿元,人均板栗收入7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板栗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县级财政收入的28%,全县栗农10多万户,转移劳动力8万余人,近7万农户因板栗产业而脱贫致富。板栗加工已具规模,全县有加工企业181家,年加工转化能力1.2万吨,有保鲜库8座,贮藏能力8000吨,目前已研制开发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四大板栗系列15个产品,产品行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石头咀镇是以楚地风俗闻名的。所谓的楚地风俗具有丰富性,体现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构造复杂,色彩强烈等方面。以下只从饮食、居住和服饰等方面对楚国风俗作一简要介绍。
石头咀镇饮食是物质文化和社会风俗各部分中最能反映民族和地区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楚国地处南方,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较多。楚人以稻米为主食,在楚纪南城内,发现五外有火烧过的稻米遗迹,最大的一处长约3.5米,宽约1.5米,厚约5-8厘米。楚人的基本副食品有鱼类、肉类和蔬菜类为主,这些副食品是从畜牧、捕猎、园圃种植和采集等方式获得的。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铜鼎里,就有牛、羊、猪、鸡等,竹笥里也有许多鸡的大腿骨。在江陵望山一号墓和二号墓中还发现有调昧蔬菜生姜和小茴香。楚国的水果种植也很普及。古有:“江浦之橘,云梦之柚”的说法。各个方国中要数楚国饮酒的风气最盛。在楚国最具传统特色的酒是香茅酒。楚人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神灵都使用香茅酒。楚人有两种饮酒方法,“冻饮”和“酎清凉”,“冻饮”是将冰块置于酒壶外使之成为冻酒,“酎清凉”则是将酒壶浸入冷水中使之成为凉酒。这都是楚人在夏季的饮酒方法。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件冰(温)酒器,这种器物是由两种容器组合而成,里面的方壶形容器是盛酒的,每个方壶中均有一把铜勺,外面的方鉴形器在夏季里用来盛冰或凉水,在冬季则用来盛热水。
楚人的建筑样式和居住习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楚国都城的建制和布局同北方一样基本上采用大城套
石头咀镇楚都纪南城呈长方形,城垣周长15560米。城内东南部为宫殿区,存有台基84座,并发现城垣土墙遗迹和护城河古河道。宫殿区北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再往北即城的东北部则为商业区。楚王宫的正门之一名为“茅门”,通过茅门后便是楚王治朝的朝堂。王宫内既有空间宏大的“高堂”又有曲折相连的“曲屋”,既有进深幽远的“邃宇”,也有小巧精致的“南房”,这些由大小、高低、长短、层楼、结构、繁简不一的宫廷建筑组合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体。最能反映出楚人的建筑特点和工艺水平的,还不是都城内的宫殿建筑,而是游苑区的行宫和高台建筑。历代楚王建有大量有行宫供他们游乐,楚成王建有:“渚宫”,是建在郢都南面的水中州土上的一座行宫。楚灵王时建的章华台是楚国层台建筑中的杰出代表。在屈原的《九歌》中写到干栏式建筑,其特点为一楼架空,二楼居住,以竹木结构为主。干栏式建筑是楚国民间的主要建筑形式。这种民居建筑式样在我国南方的土家族、苗族中仍然沿用。南方水乡,渔民多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屋,称为“船屋”。“船屋”在屈原《涉江》是提到,有屋宇、梁柱、轩版和窗棂等设施。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装束。楚人的衣着具有地域色彩,历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专称。与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泼,无拘无束,富于创新精神,敢于别具一格、表现个性,这种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动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断地推陈出新。从服饰史的角度看,目前东周时期楚国的服饰资料发现最多,不仅有大量的绘画、造型资料,还有一批难得的实物,为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传统的服饰有两种基本的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在楚国,这两种服式是交互使用的。古制上为衣,下为裳。楚国的衣有单衣,有夹衣。有面无里的衣称为单衣楚人称为褋,屈原《九歌湘夫人》:“遗余褋兮醴浦”。夹衣是面和里夹合而成的。马山一号楚墓出土有夹衣的实物。按照季节分,夹衣可分为春衣和秋衣,马山一号墓中,秋衣写作[纟秋]衣,并有实物出土。按照《说文》的解释,裳,“下裙也。”马山一楚墓中出土了两件单裙的实物;另外在信阳楚墓的漆瑟漆画上和曾侯乙墓钟架铜人身上都可见身着下裙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