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社区

石井社区

目录导航

     石井社区位于 石井镇政府驻地东0.4公里处,以驻地命名。元、明、清属四十三都, 民国初为东西保,1943年属石井镇,同年又改为 延平乡辖。1949年解放后为成功乡,1958年为石井大队。1984年分为石井村委会、石井 渔业村委会。1989年7月合并为 石井街道 居民委员会。石井社区聚落分布在石井江西畔沿海平原。有石井、象形2个自然村。有1996户8869人。其中侨属1000多户,4000多人,分为13个村民小组,面积15平方公里,省道201线从村中穿过。居民主要从事捕鱼和搬运,有木船82艘。石井地理条件优越, 石井港为天然良港,是 南安市唯一的海运通道,也是闽台联系交往较为便捷的主要港区。主要企业——陆上有石材、针织、服装、食品加工,陆上运输、 装卸搬运、材料加工、服务业印刷、机械修配、制冰冷冻、油库、商贸、海产品加工等,海上有—— 海洋捕捞业、养殖业等。宋绍兴十四年,置 石井巡检司,管理船舶出入口岸工作。鸦片战争后,石井成为五国 通商口岸之一 厦门港的重要后援港。光绪年间,石井客货轮船走厦门、金门等地,在江内有白沙、东石、围头、 安海等五渡。民国廿年(1931年),“石水莲”公路开通,从此,石井水陆交通更为便捷。民国廿一年(1932年),民军 陈国辉在石井建 钢筋混凝土立式码头一座。改革开放后,石井港焕发了生机活力。1992年辟为国家 二类口岸和台轮停泊点。拥有五百至五千吨级货物码头泊位5个,一千至三千吨级石油专用码头泊位5个和一座五百吨渔业码头。如今,石井港区颇具繁荣的码头群已经形成。2002年初,石井港被定为货物直航金门和澎湖的港口。2006年6月8日,石井港客运金门直开通,这对推动两岸经贸往来,促进对台交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石井,是民族英雄 郑成功的故乡。人杰地灵、钟灵毓秀,不仅四季如春,风景旖旎,而且人文荟萃,古迹盛存,宛如一颗璀灿明珠,镶嵌在秀丽的东海之滨。有石井江景观、 海上视师石、 靖海门、成功楼、 中宪第、 郑成功纪念馆、 延平王祠。在石井江沿岸景观有“四海四陆” 八奇:五马朝江、白鹤饮泉、 双龟献瑞、鲤鱼吐珠、鳌头独占、三台高枕、 玉印朝堂、石井流芳。“春夏秋冬晨午夕晚远近内外”十二景: 牛岭春风、 靖海潮涌、马江秋渡、猴洞枯木、雄峰列襟、玉带环沙、 杨子夕照、烟楼晚翠、双阳华表、吾山居口、万顷朝宗、 紫帽呈祥。海上视师石是石井白鹤山麓频海有块凿刻着“ 海上视师”的岩石。郑成功曾在此操练水师。“海上视师”石上竖着一块由宋进士 吕大奎题书“石井”的石牌。早年石旁有一天然石井, 石井地名由此而来。靖海门是海防城楼遗址,门侧立有明嘉靖年间 郑普所撰 《 平寇碑记》石碑。“成功楼”距靖海门有100米之遥,是明代抗倭的铳城。“海上视师石”、“成功楼”和靖海门同列为南安市 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二百多年的清代中期建造的 古民居“中宪第”,俗称“九十九间”,总面积7780平方米,坐南朝北,四进,附设书院、演武厅、 梳妆楼及花园。迄今主体建筑尚基本完整。“中宪第”是 郑运锦在台湾置船经商发迹后,其长子 郑汝成 诰封“中宪大夫”官衔而兴建的。现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纪念馆坐落于鳌石山北麓,为三进宫殿式的建筑。馆内陈列郑成功的玉带、头发、龙袍碎片等真品。现已列为全国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在馆西侧为 郑成功碑林,集国内外知名人士300多幅的题字,极具观赏价值。开台圣王纪念堂( 郑成功庙)位于纪念馆东侧,系奉祀开台圣王郑成功的主庙宇,其主殿宇面宽五间, 硬山顶三重檐仿古建筑。延平王祠原是石井 郑氏家庙,人们为缅怀郑成功的威风雄烈,将其改为延平王祠。厅中供奉 郑成功塑像,有“三世 王爵”、“威风雄烈”等匾额和官阶总录。1996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