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艇

导弹艇

目录导航

概述

导弹艇自20世纪50年代末问世以来,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及其以后的局部战争中得到广泛运用,战果显赫,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1959年,前苏联首先将“冥河”式舰对舰导弹安装在拆除了鱼雷发射管的P6级鱼雷艇上,改制成“蚊子”级导弹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弹艇。它的满载排水量为75吨,航速70公里/小时,装有2枚导弹。

导弹艇诞生后,由于具有造价低,威力大的特点,一些中,小发展中国家纷纷装备使用导弹艇。而一些西方国家曾嘲笑它是“穷国的武器”。1967年10月21日,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的埃及海军用苏制“蚊子”级导弹艇一举击沉了以色列2500吨级的“埃拉特”号驱逐舰。这海战史上首次导弹艇击沉军舰的战例,它也显示了导弹艇具有小艇打大舰的作战效能。从此,那些曾轻视导弹艇的人也不得不重新认识它的作用了。在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萨尔”级和“雷谢夫”级导弹艇,成功地干扰了埃及和叙利亚导弹艇发射的几十枚“冥河”式导弹,使其无一命中;同时使用“加布里埃尔”式舰对舰导弹和舰炮,击沉击伤对方导弹艇12艘。这是导弹艇击沉同类艇的首次战例,它也显示了导弹艇和其它舰艇应向加强电子战能力方向发展的大趋势。这些海战的经验引起了各国海军的重视,于是竞相发展导弹艇,增强它的电子干扰和反电子干扰能力。到80年代初,已有约50个国家拥有各型导弹艇约750艘。

历史

19世纪后期,鱼雷的问世使海战全靠火炮相搏的局面被打破,能发射鱼雷的小艇也可击沉大舰。不过鱼雷快艇也存在防护力薄弱、远航难和靠近敌船不易等天生弱点,因而在世界海战史上战绩很小。50年代初解放军确定以小艇打大舰时,曾有两种设想:一是用鱼雷艇利用夜暗或白天放烟幕高速接近大舰,二是以高速护卫艇打先锋压制敌舰的速射炮,掩护鱼雷艇逼近攻击。为此,中国引进了苏联P-6型鱼雷艇(分别为15和30吨)并仿制了上百艘,此外还自制了53甲、55甲型巡逻护卫艇和“上海”级高速护卫艇(其排水量均在百吨以下)数百艘。在东南沿海的海战中,解放军小艇用“以小吃大,以多打少”战术,共击沉国民党军千吨级以上战舰3艘,900吨级战舰1艘,400吨级舰艇4艘。。不过这些小艇活动半径只有几十公里,风浪超过五六级又不能出海。后来现代海军技术特别是雷达、夜视器材不断发展,小艇想隐蔽快速接近大舰就变得更为困难:六七十年代以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鱼雷艇都退出了现役,护卫艇也多改用于近海巡逻。

50年代后飞航式导弹运用于舰艇,为海军战术出现一个新飞跃创造了物质条件,小艇就此能够在视距之外用导弹打大舰。美国一向在远洋作战而不重视发展耐航性差的小艇,重视近海防御的苏联最早研制出“黄蜂”系列导弹快艇,并于1959年向中国提供了技术资料和设备器材。翌年苏联撤退专家,中国通过自行研究和仿制,解决了低合金船体钢材、大功率柴油机、上游一号反舰导弹和全自动30毫米舰炮等难题,于1963年下水了021型导弹快艇。其标准排水量170吨,所载导弹射程35公里,命中1枚便可摧毁3000吨级的军舰。

进入70年代后,该型导弹快艇全部实现国产化并投入批量生产,同时还缩小尺寸制造了排水量79吨的024型导弹艇。这两型艇总共建造几百艘,除成为中国水面作战主力,又出口到不少亚非国家。不过这些导弹艇的雷达电子设备落后,常出现捕捉目标困难,加上适航性差难以驰骋远海。1974年在距海南岛400多公里外的西沙发生海战时,解放军海军的导弹快艇便无法前往,只能派出400吨级的猎潜艇以舰炮对舰炮的老方式作战。

艇型

导弹快艇是在鱼雷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艇型与鱼雷艇相仿,有滑行艇型、水翼艇型、气垫艇型等多种,近来还出现了双体型和隐形导弹快艇,如我人民海军的022型导弹快艇就是一种双体型隐形导弹快艇,具有隐形特性。

种类

导弹快艇种类很多,根据它的排水量不同,分为大、中、小三型.

大型导弹快艇排水量在200-600吨之间,长50-60米,宽10多米,高2米,如俄罗斯“闪电”级导弹快艇,艇长56.9米、艇宽13米、吃水2.65米;满载排水量550吨;又如英国的“坚韧”级导弹快艇,艇长56.9米、艇宽13米、吃水2.65米;满载排水量550吨。

中型导弹快艇排水量在100-200吨之间,长40-50米,宽7-8米。

小型导弹快艇排水量只有几十吨,长20-30米,宽5-6米,高2米,如前苏联“蚊子”级导弹艇满载排水量为75吨。

特点

导弹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吨位小,排水量从数十吨至数百吨,就是大型导弹快艇排水量也只有五、六百吨。正是由于导弹快艇的尺度小,排水量小,吃水浅,所以它的隐蔽性好,可以利用沿海岛屿、礁石、港湾,甚至海上航行的船舶作掩护,再加上适当伪装,可以在狭窄的航道上机动,迅速地进行兵力集中和疏散,可以隐蔽地对敌舰进行突然袭击。

二是航速高,机动灵活。航行速度30-40节,有的可达50节,甚至更高,续航能力500-3000海里。导弹快艇所以航速高,是由于它的艇型特殊,采用了高速快艇艇型,使得艇体或者部分艇体离开水面,大大减少了水阻力。同时艇上装备有大功率发动机,所以,导弹快艇航速高,属于高速舰艇之列。

三是战斗威力大。导弹快艇上的主要武器是导弹,导弹武器攻击距离远、命中率高,战斗威力大。所以,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导弹快艇具有强大的突击威力。虽然,导弹快艇的性能特点与鱼雷快艇基本相同,但由于导弹在攻击距离,攻击准确性和突然性等方面远优于鱼雷,所以导弹艇具有更强的战斗力。

导弹快艇也有不足之处,那是由于它的排水量小,尺度小,使它的续航能力有限,活动范围小,海上航行性能差,在大风浪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它的自卫能力差,容易受到敌方航空兵和水面舰艇的袭击。

自导弹快艇问世以后,由于它具有艇体小,威力大,相应的技术装备也少,造价低廉,制造和维和保养方便,一些中,小发展中国家纷纷装备使用导弹艇。一些西方国家曾嘲笑它是“穷国的武器”。自从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海军用苏制“蚊子”级导弹艇一举击沉了以色列2500吨级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创造了小艇击沉大舰的奇迹。从此,西方国家海军改变了对导弹快艇的看法,也纷纷研制、发展导弹快艇。

武器

导弹快艇的主要武器是导弹,艇上装有对舰导弹2-8枚,它们是一种巡航式舰对舰导弹,外形象飞机,弹体上有翅膀,尾部有尾翼,用来对付水面航行的军舰;有的导弹快艇装备有舰对空导弹,用来对付空中目标。

导弹快艇上除了装备导弹武器外,还装有舰炮,通常艇上装有2座舰炮,口径20-76毫米,主要用于自卫。有的大型导弹快艇还装备有鱼雷、水雷、深水炸弹,还有搜索探测、武器控制、通信导航、电子对抗和指挥控制自动化系统。

使命

抗登陆作战能力包含两重使命:即打击敌方投送登陆兵的舰艇编队和歼灭上陆的敌方兵力。前者主要由海军承担,这就是中国海军早期建设的主要目标。初创时期的中国海军非常缺乏大型作战舰艇,而且这种状况在很长时期内又难以改善,大型舰艇一时难以成为海防主要力量,海上反舰作战的使命就主要落在了小型舰艇身上。当时中国海军人员多数来自陆军,缺乏对海上作战的认识和经验,在建立作战体系问题上更多的是沿用苏联所传授的模式:采用鱼雷艇和炮艇协同,杀伤性火力与歼灭性火力相结合。在很短时期内迅速组建多个相当于护卫舰和驱逐舰火力的艇群,以弥补大型舰艇的不足。1953年中苏签订的“六四”协定中,中国注重引进鱼雷艇、中小口径舰炮以及主机和舰艇建造技术,炮艇立足于国内建造。这种艇群组成的作战体系虽然在最初投入实战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却难以真正作为制海作战的有效手段。

1958年,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二四”协定,这个协定包括引进Π-15舰舰导弹、183P和205两型导弹艇。中国对于上述装备的代号分别为544舰舰导弹、6624型和6621型导弹艇。尽管当时对反舰导弹在海战中的作用和地位尚有争

论,但不管对海军装备发展认识如何,这些装备的引进,客观上使中国海军作战体系和观念悄然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中国

发展历史

90年代中期,“台独”势力导致两岸局势恶化,维护祖国统一成为中国海军的首要任务。这个任务也导致了导弹艇的变革。台湾海峡不适合大型舰艇活动,海峡最大宽度为130千米,最狭窄处只有90多千米,两岸有数百个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瞄准其中航行的目标。90年代中期曾经在美国海军服役,并担任电子侦察机飞行员的吉·罗伯特估计,海峡内任何一方的目标会平均遭受100个信号的照射,可见技术兵器密度之大。而导弹艇在海峡内活动却很有价值,不仅能够打击环岛航行的目标,遏制敌方对大陆沿海目标的袭击,还能遂行袭岸作战,打击岸上目标。导弹艇低矮的侧影和高速航行浪的掩盖,使得雷达截获几率降低,同时侦察定位误差都会增大。尤其台湾海军“海鸥”级吨位的导弹艇这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中国海军需要赋予导弹艇新的作战使命。

早期建造的两型导弹艇以及70年代初期试验建造的新型导弹艇,都是以反舰制海作战为设计方向,相关武器系统都是按照反舰作战配备。水面作战舰艇类目标的主要特征就是用金属反射面,且能够做机动航行,而雷达是探测这类大面积金属目标的最有效手段。环境对海上作战影响非常大,雾霭遮断光学器材视场的情况经常发生,尤其是贴近海面的近地层流雾情况很多,这恰好遮挡了海面目标,因此反舰导弹很少采用光学传感器作为末导寻的装置。而遂行综合作战使命则不再仅仅是针对舰艇,包括混凝土目标等,制海作战的反舰导弹武器无法对这类目标寻的,只能采取变通措施。在1972年的印巴战争中,印度海军的205型导弹艇用Π-15导弹轰击了巴基斯坦卡拉奇港的储油罐。储油罐是钢质罐体,具有与水面舰艇相同的信号特征。印度导弹艇采用瞄准停航船只的方法装定射击诸元,全部命中目标。部分大型混凝土目标含有大量钢筋,在雷达上也有信号反应。桥梁和大型半埋工事等则末导雷达很难锁定,因此需要配备其他自导装置。

相关部门在80年代初着手改进“海鹰”岸舰和舰舰导弹,将反舰导弹改装用于攻击陆地目标。然而Π-15导弹是重量达2000千克以上的大型导弹,体积庞大,飞行非常笨拙。从Π-15仿制而来的“上游”-1号等导弹同样如此,容易被防空武器拦截。这种状况并非改进系统和导引头所能解决。这使得早期导弹艇武器系统效能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为此中国大陆开始发展专门用于海峡,具有综合作战能力的新型多用途导弹艇。这种导弹艇首先必须适应海峡中的电磁环境,能够降低被截获概率,同时保持良好的适航性,并配备综合作战武器系统。台湾海军同样也看到了这点,2000年建造的“光华”6号新型导弹艇,其武器系统配备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着重于降低被探测的可能性,并依靠增加吨位改善适航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型作战舰艇的建造,中国海军已经从海防型海军向海权型转化。作为一个爱好和平和承担责任的大国,中国海军所要维护的是和平以及地区经济秩序。迈向远洋的同时,新型导弹艇仍旧是维护本土近海安全的有效和低成本的装备。尽管岸基航空兵和导弹艇的结合是传统的海防模式,但技术和装备的进步,已经赋予这种传统模式新的内容和意义。

改进

香港驻军码头上的“红箭”级导弹艇体态小巧,貌不惊人,其所载武器的攻击威力却不低于一艘中型护卫舰或轻型驱逐舰。它下水时的总体技术已达到国际上90年代初期的先进水平。这十多年间改进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中。

同中国前两代导弹快艇相比,“红箭”级导弹艇的排水量有了很大提升,其艇员配备47人,艇长65.4米,宽8.4米,吃水4米,正常排水量465吨,满载排水量为540吨,最大航速34节。按照世界海军通行的以500吨位来划分“舰”与“艇”的标准,它已处在小型导弹攻击舰的门槛上。此艇排水量的增加大大增强了适航性,续航力也提升到了’800海里/30节、2000海里/18节,在一般气候条件下可以远航南沙海域。该艇船体的增大,又为日后进行现代化改进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艇员的生活工作环境也得到改善。此前中国的作战艇只有风扇没有空调,在有半年酷热期的华南再遇阳光暴晒,艇内更是如同蒸笼,弹药仓出现高温后只有靠不断泼水防止引爆。“红箭”级内安装了空调设备,这对维护艇员的身体状况和保障安全都有重要作用。

从外表看,“红箭”导弹艇采用的是常规排水艇型,舰首外飘,方尾结构,水线下装有减摇鳍,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航行的稳定性,可在风浪较大的条件下为艇载武器及人员提供稳定的发射及活动平台。该艇采用了全封闭设计,可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也可使空调更好发挥效果。该艇机舱实现了远程遥控监测,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其柴油机的烟囱并没有设置在艇体表面,而是巧妙地设计在艇体水线以上的两侧。这样不仅使排出的高温废气可利用艇高速航行时所产生的水雾来降温,也能使艇体上层建筑设计比较新颖, “红箭”级导弹艇虽不是一型真正的隐身战艇,在雷达探测下却还具有一定的隐身性能,至少能大大缩短被发现的距离。

导弹艇的威力,主要在于其所载导弹系统。“红箭”级导弹艇在艇体中后部两侧各布置了1座呈品字形的三联装舰对舰导弹发射架,入港时配备的导弹为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亚音速舰舰导弹“鹰击”一8的改进型“鹰击”-8A,其弹长6.25米,弹径0.36米,翼展1.88米,最大发射重量857公斤。飞行速度为0.9马赫,射程可达85公里。这种导弹已经外销到泰国、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据反映其性能超过英阿马岛(英称福克兰群岛)中最出风头的法国“飞鱼”反舰导弹。当然,想打中视距外的远程目标,雷达探测引导又是关键。

现代高科技护卫舰从“红箭”级导弹艇的外表看,装备的雷达及电子设备并不很多,但大多是90年代以后研制的新型装备,不仅体积小、性能先进,而且可靠性、探测性能及抗干扰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使“红箭”级除具备较强的对海探测能力外,还有很强的对空探测及电子战能力。其舰桥上方所装的343型火控雷达对海最大作用距离为80公里,正常跟踪距离为65公里,艇载导弹可在这个距离内自主攻击敌水面舰艇,发射的全程可由雷达进行引导。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就需要由其它平台(如舰载直升机、侦察机等)指示目标。由于有这种搜索和引导能力,该艇同数千吨或上

万吨的大舰对战时只要能有效发现和锁定目标,便可一举发射6枚反舰导弹,命中一两枚便可让对手失去战斗力甚至沉没。

由于“红箭”级毕竟算是“艇”而非舰,自身结构和防护能力并不强,自卫武器主要有两种火炮:一种是装在艇首的1座76A型双37毫米自动舰炮;另一种是位于艇尾呈纵列布置的2座69A式双30毫米自动舰炮。这两型炮均可高速密集发射,以拦截低空的飞机或巡航导弹,也可打击来袭小艇。该艇还可装配轻型的防空导弹,以加强抗突袭能力。不过从总体上看,导弹艇体积小、抗打击力弱,主要防护方式还是靠隐蔽和机动。

同过去的中国舰艇相比,“红箭”级导弹艇问世反映军工部门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进步,特别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科研相结合,大大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该型艇生产时又采取了向船舶部门招标的方式,改变了国家指令性模式,使采购成本相对较低,并在竞争机制下增强了生产积极性,为中国海军的舰艇研制开辟了一条新路。

意义

中国海军以发展导弹艇作为水面战主力,主要设想便是以相对弱势的力量对抗美国这种有绝对海空优势的强敌,想发展大舰进行平衡对抗根本不可能。以小艇在近海作战,既有可能摧毁大型舰只,其造价低廉也可大量制造,战时有损失也不太痛心。目前中国海军虽然建造一些数千吨的驱逐舰、护卫舰,大大提高了远海作战能力,不过仍远比不上美国这样的强手。美国(还可能联合日本)一旦介入台海冲突,中方的大舰仍难以相敌。以导弹艇以小搏大的不对称作战方式仍是中国海军的重要战法。台湾距大陆只有140-200公里,以“红箭”级导弹艇的近千公里活动半径可覆盖全岛周边海域,能有效担负封锁和打援任务。

为了提升导弹艇的远海攻击力,中国军工部门已经研制出一种有隐形外形的双船体22级新艇,对“红箭”级的改进也在继续进行中。由于该艇是一种不错的搭载平台,只要电子信息设备和导弹、火炮予以更新后,很长时间仍不会落后于国际潮流。90年代末期问世的该级第五艘艇(舷号为774)便去掉了艇首原有的双37毫米自动炮,改装了1门俄制AK-176M型76毫米口径的单管自动舰炮。其最大射速为120发/分,对海最大射程为15.5公里,对空最大射程为9000米O该炮火力密集、射程远、杀伤力大,既可对海又可对空,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原有舰炮对海火力不足的弱点。

在导弹艇上加强火炮,按一般思路会认为意义不大,不过考虑到今后在南中国海保护所属岛屿及海洋资源时要经常面对外国中小型巡逻艇及导弹艇,而在非大战的状态下不能轻易发射导弹,近距离与小艇对峙和交火仍主要靠舰炮。“红箭”级上原来的37毫米口径炮的弹头重不足1公斤,杀伤威力对付百吨级艇都嫌不足。换上弹头重6公斤的76毫米炮,该艇到南海巡逻并遇到低烈度摩擦和冲突时便可游刃有余。对“红箭”导弹艇的火炮改进,也说明中国海军未来的作战考虑日益多样性。

面对信息化战争的新形势,对“红箭”级导弹艇最重要的改进,还是改进搜索追踪目标和精确引导打击的能力,为此要换装新型雷达、数据接收系统和更新导弹。未来强手之间的海战如同捉迷藏,及时发现目标并进行不间断的追踪定位和引导打击,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恰恰在于有全球精确定位系统和对任何一点的攻击能力。“红箭”级导弹艇要在今后发挥威力,仅靠自身雷达追踪显然已不够,必须同卫星、无人机,预警机等监视装备相结合。例如中国研制射程100多公里的新型攻舰导弹装备该艇后,它只要在大陆海岸边游弋,卫星或侦察机发现台湾港口出现目标后及时以数据链传输,然后就可发射导弹攻击。

台湾军方也看到导弹艇在台湾海峡作战的威力,也在发展“光华”级导弹艇,不过其多数性能尚不及“红箭”。今后台海若发生大战,大陆和台湾都可能出现小艇打大舰的比拼,介入的强敌又会着眼于大舰防小艇。中国周边其它海域或发生冲突,也会有导弹艇亮相。从“红箭”级导弹艇身上,也可看出中国海军今后发展方向的一个略影。

发展方向

根据世界各国导弹快艇发展情况来看,现代导弹快艇向着下列两个方向发展:首先,要增强导弹快艇的攻击威力和自卫能力。为了,增强导弹快艇的攻击威力,导弹快艇上装备的导弹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改进艇上装备的对舰导弹,减轻弹体重量,减小其尺度,降低飞行段弹高,能贴近海面飞行,使敌方难于发现它,或者只留给敌舰极短时间,不能进行有效防护。二是增强导弹战斗部的威力,以增大杀伤力;配备末制导装置,提高命率;增大射程,掌握作战主动权。三是结构要简单,减轻弹体重量,减少弹体尺度,便于运载,装填要方便,能在海上进行导弹补给。

同时,要提高导弹快艇的本身性能,包括续航距离、航速、机动性及海上航行性能。为了提高导弹快艇的海上航行性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增大排水量,这样可以多装燃料,多装机器设备,提高续航距离。二是采用新的艇型,如采用水翼艇型、气垫艇型、地效翼艇型、双体艇型,使艇体部分或全部离开水面,以提高航速,改善艇的航行性能。三是采用的大功率发动机,采用高效率推进器,以进一步提高导弹快艇的航速,增强其突击威力。

红箭级导弹艇

“红箭”级导弹艇艇长65.4米,宽8.4米,吃水4米,正常排水量为465吨,满载排水量为540吨,最大航速34节,续航力为2000海里/18节,艇员47人。

红箭级导弹艇 - 背景

1995年年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第二炮兵等诸兵种在我国东南沿海进行了大规模现代化合成军事演习,一批新型舰艇也在这次演习中首次亮相,除了人们比较关注的大中型驱护舰外,一种小巧、灵活、外形新颖的导弹快艇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后还光荣地作为驻香港海军部队的主战装备,担负起了保卫香港领海安全的重任。它就是我国在90年代初期研制的第三代多用途导弹快艇--“红箭”级。

“红箭”级于1987年12月签定了首艇的建造合同,1989年7月首艇正式开工建造,1990年12月下水,1994年5月交付部队,其总体技术已达到国际90年代初期的先进水平。从“红箭”级导弹艇首艇服役到现在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了,这其间,其改进工作也在稳步地进行着,最明显的改进是90年代末期问世的该级第5艘艇(舷号为774),改装了一门俄制AK-176M型单管自动舰炮。

红箭级导弹艇 - 总体布局

红箭”级导弹艇采用的是常规排水艇型,舰首外飘,方尾结构,水线下装有减摇鳍,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航行的稳定性,并可在高海况条件下为艇载武器及人员提供稳定的发射及活动平台。全艇采用了全封闭设计,可在核、生、化条件下作战。艇的最大排水量也提高到了500吨以上,较我国以前的几型导弹艇增加了40%以上。排水量的增加不仅提高了航行性能,续航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艇员的生活工作空间也得到了改善。这还为日后进行现代化改进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综合作战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艇的上层建筑及艇上武器的布置简洁明了,上层建筑在设计时考虑了舰艇的隐身性能,两侧微向内倾,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雷达反射回波的强度。艇上的动力装置为3台12PA6280MPC型大功率柴油机,它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体积小、重量轻、输出功率大、噪声小的艇用柴油机,主要用于装备吨位较小的导弹艇和护卫艇。单台最大输出功率为5000马力,三台总输出功率达到15000马力,这可使“红箭”级导弹艇的最高航速达到34节,续航力也达到了800海里/30节、2000海里/18节,具有一定的远海航行和作战能力。机舱实现了远程遥控监测,提高了自动化程度。该艇柴油机的排烟烟囱并没有设置在艇体表面,而是巧妙地设计在艇体水线以上的两侧。而且,排出的高温废气还可利用艇高速航行时所产生的水雾来降温,这样做不但可以使艇体上层建筑设计比较简洁,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艇的红外辐射度,因此,“红箭”级导弹艇虽然不是一型真正的隐身导弹艇,但其所具有的隐身性还是较强的。

红箭级导弹艇 - 艇载导弹系统

“红箭”级导弹艇上的武器主要分为舰舰导弹系统和火炮系统两大类。舰舰导弹是导弹艇的传统武器,从导弹艇诞生之日起它就成为了制式装备,几乎各型导弹艇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红箭”级导弹艇在艇体中后部两侧各布置了一座呈品字形的三联装舰舰导弹发射架,使用的导弹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亚音速舰舰导弹“鹰击”-8的改进型“鹰击”-8A,其与“鹰击”-8最主要的不同是采用了折叠式弹翼,增加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装药量,延长了发动机的工作时间,使导弹的最大射程提高到了85千米,增强了远程反舰作战能力。

“红箭”级导弹艇——导弹系统

“鹰击”-8A弹长6.25米,弹径0.36米,翼展1.88米,最大发射重量857千克,飞行速度为0.9马赫。采用了新式的方形储运/发射箱,吊装、拆卸及再装填都较为方便。该弹制导方式为中段自控加末端主动雷达制导。中段由弹上计算机、无线电高度表及相关控制系统对导弹的高度、方向及速度进行控制。末制导雷达采用单脉冲体制,应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具有较强的抗人工干扰及海浪干扰的能力,其搜索距离为20千米,搜索范围为正负35度。战斗部为重165千克的高爆半穿甲弹,配有延迟触发引信及近炸引信,前者可保证导弹在击穿钢板后在舰体内部爆炸,而后者则可在导弹没有直接命中舰艇时或在目标旁边飞过时引爆战斗部,以对敌舰上的武器、雷达等设备进行破坏。“鹰击”-8A型舰舰导弹是我国在90年代初期开始在第二代驱护舰上使用的,具有制导精度高、威力大、射程远、使用维护简单、可靠性高的特点,是我国9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这10年中最主要的反舰武器。今后,“红箭”级还可以换装更先进的超音速舰舰导弹。可见,“红箭”级的反舰能力还是非常强大的。

红箭级导弹艇 - 火炮系统

“红箭”级导弹艇上共装有两种火炮:一种是装在艇首的一座76A型双37毫米自动舰炮;另一种是位于艇尾呈纵列布置的2座69A式双30毫米自动舰炮。

76A式双37毫米自动舰炮是我国80年代初在原76式双管37毫米半自动舰炮的基础上研制的第一种全自动、全封闭速射小口径舰炮,1987年定型后开始了批量生产,主要装备我国第二代驱护舰、新型导弹快艇及第一代驱护舰的现代化改进型。该炮的特点是可遥控,能全自动瞄准射击,炮塔为全封闭式设计,下部设有大容量的弹舱,内装有常规穿甲弹和装有近炸引信的爆破弹,采用了双命中体制,可有效提高其反导能力。76A的最大射速达到300发×2/分,初速1000米/秒,对海最大射程为9.4千米,对空有效射程为5.5千米,对反舰导弹的有效射程为2.7千米,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可靠性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

“红箭”级导弹艇尾部

69A式双30毫米自动舰炮是我国60年代中后期依据前苏联小口径舰炮所仿制的第一种舰用小口径舰炮,由于种种原因,该炮的研制工作在1980年才完成,1982年设计定型,命名为69式双30毫米舰炮,主要用于装在吨位在500吨以下的小型舰艇,作为主炮或副炮使用。该炮为全自动、遥控型舰炮,可自动完成装弹、指向、发射等一系列动作,全封闭式炮塔可有效地防护海水、盐雾对火炮的损害。火炮最大射程为5.5千米,有效射程为3千米,最大射速为2000发(双管),火炮高低射界为-12~+87度,初速870米/秒。炮塔下方设有弹库,每个弹库内可存放1700发杀伤爆破弹,火炮全重为1.8吨,可很方便地装在小吨位的舰艇上,不会对舰艇产生任何影响。69式既可用于对近距水面目标的射击,又可对近距空中目标射击,对反舰导弹也具有一定的拦截能力。69A则是69式基础上的改进型,主要是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增加了可靠性,增加了新型杀伤力更强的穿甲燃烧弹,使用了更为先进的火控系统,反应速度及作战性能又有了较大的提高。

红箭级导弹艇 - 艇载电子设备

“红箭”级导弹艇上装备的雷达及电子设备并不是很多,但大多是我国90年代以后研制的新型装备,不仅体积小、性能先进,而且可靠性、探测性能及抗干扰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这使“红箭”级除具备较强的对海探测能力外,还具有很强的对空探测及电子战能力。

主桅顶部装有一部352型多用途搜索雷达,主要用于对海面目标及中低空目标的探测,雷达采用了频率捷变技术,具有很强的抗电子于扰能力,即使在受到干扰时,也可稳定地对目标进行搜索跟踪。对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为80千米(7平方米目标)和30千米(0.02平方米目标),可同时跟踪12个目标,同时处理其中的4个,并可为艇上的88C型光电探测系统进行目标选择及目标指示。

舰桥上方装有一部343型火控雷达,用于对舰舰导弹及76A双37毫米舰炮的控制,对海最大作用距离为80千米,正常跟踪距离为65千米,艇载导弹可在这个距离内自主攻击敌水面舰艇,舰舰导弹可全程由该雷达进行控制。如果超过这个距离,就需要由其它平台(如舰载直升机、侦察机等)进行目标指示,以实现超视距攻击。在对空模式时,对5平方米目标的跟踪距离为40千米,对0.02平方米目标的跟踪距离为7千米,可对76A双37毫米舰炮进行目标指示、分配及数据装定。此外还具有光电探测器作为辅助探测手段,以便在雷达受到干扰时确保对目标的跟踪。不过,该雷达不能同时对舰舰导弹及76A双37毫米舰炮进行控制,这一点在作战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一部RM-1290型导航雷达用于舰艇在海上航行时使用。舰桥后部一单独桅杆上装有该艇的另一重要探测设备--88C型光电探测系统。该系统是我国80年代末期研制的一种综合光电对空探测系统(同时也具有对海探测能力),主要用于提高中小型舰艇的近程防空反导能力,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探测精度高等特点,既可作为小型舰艇的主要探测设备,也可用作大中型舰艇的辅助探测设备,具有很高的使用灵活性。

干扰弹发射器

88C光电探测系统主要由多用途搜索雷达、光电探测器、数据处理系统及火力系统组成。光电探测器包括红外摄像机、光学摄像机、跟踪摄像机及激光测距机,对2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为20千米,对0.2平方米目标为8千米,可有效发现低空飞行的飞机及导弹目标,具有昼夜工作能力。该系统采用了集中控制,模块化设计,分系统之间采用了高速数据线进行联结,具有很强的工作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其火力系统部分主要是艇上的2座69A式双30毫米舰炮,探测系统可同时将同方向的不同目标分别提供给两座30毫米舰炮,343型火控雷达对舰舰导弹进行控制时,也可为舰首的76A双37毫米舰炮提供目标数据。

除以上雷达及光电探测系统外,艇上还装有先进的导航、通信设备,可完全满足在中近海航行作战的要求。艇上装备了较为完善的电子对抗设备,像923型雷达告警接收机、918型主动干扰机、电子侦察系统等,都是性能很先进的新型电子战设备。在舰桥后部平台上装有多组干扰弹发射装置,每组发射装置内可存放36枚弹药,其中18枚为红外干扰弹,另18枚为金属箔条干扰弹,其最大射程为1500米,可单发和多发齐射,能有效地对来袭反舰导弹进行干扰。在排水量为500吨左右的导弹艇上装备如此多的电子战设备是不多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艇的综合作战能力及战场生存能力,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对舰艇电子战能力的重视,这也完全符合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

“红箭”级导弹艇

该炮口径为76.2毫米,初速为980米/秒,最大射速为120发/分,火炮射界为-15度~+85度,对海最大射程为15.5千米,对空最大射程为9千米,炮塔下部设有可装152发炮弹的大容量弹舱,可进行长时间的射击。该炮火力密集、射程远、杀伤力大,既可对海又可对空,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红箭”级原来装76A双37毫米舰炮对海火力不足的弱点。火控系统可沿用原双37炮的系统,其自身还具有光学瞄准装置,可采用自动、半自动及手动射击。“红箭”级导弹艇的设计初衷是用来在南中国海保护我国的所属岛屿及海洋资源,要经常面对的是外国1000吨级以下的中小型巡逻艇及导弹艇,而在非战争状态下,使用最多的应是各种口径的舰炮。目前我国南海沿岸各国所装备的此类舰艇上装备的大多是76毫米舰炮。这样,“红箭”级上装备的双37舰炮在火力上及杀伤威力上是处于劣势的。而AK-176M型舰炮就弥补了这个弱点。虽然它还有较多的不足(比如重量太大,吨位过小的舰艇装备较为困难,且其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在安装AK-176M舰炮后,“红箭”级导弹艇的作战性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此外,我国目前还装备有大量的037系列反潜护卫艇,由于其设计年代及技术的限制,总体性能不能满足现代作战的需要,而“红箭”级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诸多优点,完全可以其为基础研制一种新型护卫艇,用以替代037系列反潜护卫艇。还可为其换装先进的超音速舰舰导弹,增加防空导弹等,从而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红箭”级系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近海防御和攻击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并为日后发展更为先进的隐身型导弹艇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