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浜镇

封浜镇

中文名称 封浜镇
电话区号 021
面积 26.9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名称来历

“封浜”两字的来历,源于古时的封家浜集镇,旧址位于现虬江河与封家浜河的交汇处。据原先的考证,在 明朝 成化年间, 福州知事封本的父亲,官封承德郎的封淳隐居在此,于是后来就把这一段 吴淞江古道(即现虬江河)周围的村庄统称为封家浜,与虬江河交汇的封家浜河也因此而得名。

但后来这一解释被推翻,因为有史料证实,在封淳隐居到此之前,此地已经叫封家浜。南宋抗金名将 韩世忠在此驻扎过一段时间。1977年还出土过一批文物,当地人称之为“韩瓶”,从而也印证了史料的记述。而在那时“封家浜”的名称已经出现了。由此可证实,封家浜集镇的形成时间极早,民间更有“先有封家浜,后有南翔镇”的说法。所以“封家浜”的真正起源至今尚是一个谜。

历史沿革

至于吴淞江的一段古道为何会被称作“ 虬江”,其间的演变过程记录了封家浜集镇的兴衰。在吴淞江疏浚改道之前,位于古航道与老封浜河交汇处的封家浜,是往来船只的必往之地。即便是今天,在封家浜旧址处,依然河道纵横交错。借助地理位置的优越,封家浜发展成为一个商埠,并日益兴盛起来。

明朝关顺二年, 海瑞主持了当地吴淞江的疏浚改道工程,将原来迂回的河道用直道连通。新开的直航道被称为“新开河”,原来弯曲的旧航道就称为“旧江”。因为古文中“旧”、“虬”同意, 便逐渐讹传为“虬江”。新开河航道后,自然不再有船愿意绕道走老路,于是店铺纷纷搬迁往新址,封家浜就此衰落。到清朝初年,由“镇”降为“市”。那时的“市”指规模小于“镇”的小集市。现在原封家浜镇的所在地为今封浜镇中部的封浜村,是全乡人口最多的一个村。村中原来留有一些本地大族和一些外籍人士在此修建的祠堂,据说其中有些建筑颇有些雕梁画栋的气象,可惜淞沪抗战时大多毁于日军轰炸。

现在的封浜镇,在1960年曹安公路通车后,有曹安、翔黄、翔丰等数条公路在境内汇聚交叉,于是依仗紧靠公路的优越地理位置,又逐步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面貌也日新月异,直让人疑惑这是乡村小镇还是城市一角。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