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冬天

守望冬天

品牌 新世界
开本 32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 9787510419850、7510419859
出版日期 2011年8月1日
定价 22.00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守望冬天》:当城市里迅速崛起的80后青年接受着来自各方关注的目光时,有多少人在意从农村奋力走出的80后们?他们的故事虽然艰辛,却同样精彩!

作者简介

饶俊,白羊座,出生在美丽的贵州少数民族部落,土家族和侗族的后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戏曲活化石“傩戏”的嫡系传人,现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曾获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二届大学生影评大赛一等奖,第八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发表过《小姑》.《爱已成歌》、《流年》等短篇小说;创作过话剧《宽带山》,《生死桥》,京剧《贤妻之死》和电视剧《明天》等作品。

媒体推荐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倒更像是一次旅行,在字里行间走进少数民族地区或是作者自己的理想国。朴实无华但是却又充满韧劲的语言风格,正如作者的创作态度一样宛如一股清泉,长年累月生发出穿石的力量。
——唐朝晖(《青年文学》杂志执行副总编、作家、出版人)
我眼中的饶俊是个会跳舞会写作的少年,他从未和我讨论过内心世界,更没有同我讲过自己的成长经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不得不屈服于浮躁社会的潜规则,但是主人公最终选择了正确的道路,这不仅仅是纯真的回归,更是一种成熟的历练。
——项羽甜(第六届、第七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寺奖获奖者)
饶俊关注的视角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小说所表现的人物和主题都是这一代年轻人生活最为现实的一面,这在80/90一代的年轻作者里是少见的。这是作者的独特之处,也是其具备成为更优秀作家的潜力所在。
——周语(第四届、第五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通读完饶俊的处女作,始终感觉有些情感难以释怀,作家的处女作至少会有作者一半的影子,而这歪歪斜斜的影子,却是作者积攒了二十余年的情感爆发,是最有感染力也是真实的体,陪。我不敢问饶俊其中至山芪街多少是他自己,因为那对一个旁观者来说,孙觉得残忍。
——刘宇(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

图书目录

自序:写给我们的未来

2008·夏·甘塘
2008·秋·上海
2008·冬·甘塘
2008·冬·上海
2009·春·上海
2009·春·夏·秋·冬
后记
游荡在海上森林的鱼
书评
终点是希望
希望是美好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付俊

文摘

版权页:



明眸已见泪滴,许久未有此般痛彻心扉与热血沸腾。或许被物质化的大家都还未被感动遗弃,只是长久失守原则,直面了诱惑。读罢《守望冬天),我想和我的“付俊”谈谈。
或许千万个大学生中,大都走着正常的人生轨迹。但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选择了艺术,便选择了风雨兼程。艺术是一个万花筒,对于付俊,一个农家学子走上了艺术的道路,注定着他不平凡的大学生活。高昂的学费、半社会化的周遭环境等,这些对于普通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不可触及的生活体验。但读罢此书,能更多的是感受到——+同龄人生命的挣扎与不屈。与之衬托的是自己安于天命,甘于平庸的人生态度,或许是不受自己所控制的,但确是自己安享现状不愿改变的结果。
谈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只能通过书本中获得的经验去体验判断。伹《守望冬天》中付俊的经历,却让我从字里行间中获得一种升华,相比影视剧中的苦情戏而言,书中的苦难却不像苦情戏那般揪。
《守望冬天》更像是一杯浓茶,品着它让我异常清醒,在之前抱怨的何种不公平都烟消云散,感叹生命的极限在重压下显得熠熠生辉。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付俊。我和付俊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却缺少付俊那般倔强与坚守。说付俊为艺术大学的学生正名也毫不为过。我们对艺术大学的固有看法存在于艺术大学的个别学生花钱如流水,活泼开朗甚至开放,以搞艺术为由不务正业等。
学的“付俊”击破了流言,也激励着万千处在^生低谷的朋友。“付俊”不是特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付俊”:一个敢于追求梦想,敢于打破常规的付俊。虽然有时也面。临诱惑,也会犯错,但总是在原则问题上坚守,走上正规,一步步地向着目的地走去,虽然布满荆棘,却义无反顾地前进。付俊是一个信念,当你读完《守望冬天》唤起你心中的那个付俊,脱俗于尘世的尘埃,你会显得格外清晰。你心中的付俊或许暂时或许长久冬眠着,当你面临人生困境时,选择读完“付俊”的故事,会有豁然开朗的人生体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付俊,你要居安思危,早早唤醒心中的“付俊”,这是最好的思危。拿起《守望冬天》,唤醒我心中的“付俊”,面对困境,我更有十足勇气。唤起你心中敢于坚持、不甘平庸、直面困境的“付俊”,那将是人生启航的助推力!

后记

离开?逃亡?奋斗?希望?
或许,这才是大部分80后90后的最真实的生存状况。
其实,—直都不太能接受用年代来划分—群人的性格或者叫生存状态,况且这种划分往往是用少数人去概括大多数人。
为什么小部分人的状况莫名其妙地成了大部分人的状况?
对此,我一度是疑惑的。可是有—天,当我把这个疑惑跟我十分敬重的老师提及时,我看不到她的脸上是笑容还是别的什么,但是语气极其坚定而又十分坦然,她道就像是财富—样,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对某一事物的判断,也是在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少数人手中。他们说是,便是;他们说不是,便不是。
从老师办公室出来的时候,心中顿觉一阵悲凉。
并不是我不敢或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现实,只是我仍愿意相信,只要努力了,奋斗了,就会有希望。
不过,事实上这些不被知道的大众80后和90后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加入到小众队伍里去,只不过大家选择的方式或途径不—样罢了,有的人选择考大学,有的人加入民工大潮……为此拼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
纷纷涌向城市……只是,这些大众更多的为了生存而已,并无掌握话语权的大志。
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即是如此。
这本书的创作,并非要为这些沉默的人呐喊,只是想让那些掌握话语权的小众能够有—个全局观,无需同情,只需要理解:他们正在自己的路上,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只是别拿那些荒唐的定义去框架他们,他们需要自由,需要承担责任的自由,需要奋斗的自由,需要“奴役”或是“被奴役”的自由。
这本书的书名,经过了几次波折,请教过许多人,最后子扬告诉我,就叫“海上眼睛”吧,海上就是上海,是如海般壮阔的理想,当我站在理想里回望城市或者是家乡,前路茫茫的同时,又充满了希望。
谁不向往那一片深邃的蓝?
在我看来,蓝色不仅仅是陇郁或者焦虑,更是希望,是充满神秘力量的希望所在,我愿意把自己感觉到的这种希望,传递给那些跟我一样需要希望的人。
这些希望的由来,不是任何人能够赐予的,而是需要自己用大海—样的晦潦去包容—切,美的丑的,好的坏的,最后用心感受,用眼睛去发现希望的所在。
只是后来,“海上眼睛”这个书名仍未能通过,最终自己拍板,叫“守望冬天”。
所谓“守望冬天”,正如扉页上写的那两句话—样:冬天是希望,是喜悦——留守的老人知道外出务工的孩子们要回巢了,留守的孩子知道父母要回家了;我的奶奶,也知道我们—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

序言

读完饶俊的《守望冬天》,禁不住一阵唏嘘,眼眶湿润,心隐隐作痛。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年代,身在大学,在看过一拨又一拨年轻人随性挥霍青春的同时,更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破茧成蝶的辛酸。也许是在上海、在艺术院校的缘故,那些辛酸尤其叫人不忍旁观。小说主人公付俊眼中的世界,是在华丽的表象下一条条布满荆棘、险象环生的崎岖之路组成的。而小说作者饶俊生活中的现实,也同样充斥着苦涩与无奈。
硬生生的事实向我们昭示:这大约是个靠父辈的年代。“我爸是李刚”!然而大多数人的父亲不会是李刚。于是,这些孩子越有心性,生活就要越挣扎。尤其是怀抱理想从偏远的农村初到上海的年轻人,繁华的都市会让人觉得孤单。一些孩子向我抱怨:尽管你与人说笑与人拥抱,你也许终究感觉不到让你舒心的温度。特别是在“体量”不大的艺术院校,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抱团生活。他们手拉手组成一个个自己的小圈圈,每一个圈子都是封闭的,圈外面的都是浮云。人们固守着原有的圈子,就这样以狭隘的姿态自我循环。所以你发现你打从圈外走过一次和十次的结果是一样的,你依旧是他们的浮云。你能聚集成新的圈子吗?很难。除非你来此之前就自带来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圈子。比如你和你的同乡,你的亲友,你旧有的同学等。所以,从农村、从自来熟的其他城市到上海,尤其能够体会它的冰凉。
然而,令我欣慰的是付俊他们坚韧的执着——偏要在冰凉里傲然挺立。于是他们的奋斗,更多了些悲怆的意味。他们算得上是破釜沉舟了。带着所有能转换的家乡的资源,拼尽了一切挤到这里,为了寻找一块立身之地。在坚守与追寻之间,他们无一丝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因为不甘永久地屈居人下,因为本能地追善逐美。他们像是拖住了一条狂怒了又脱了缰的野马,拽着它的尾巴在烟尘中、沙石里翻滚,磨得浑身是血了还依然不肯放手,只等到积蓄了力量的那一瞬间纵身一跃跨上马身,以便从此摆脱那被奴役的艰辛。
只是在冰凉里战斗久了,意志容易消褪,精神容易妥协。本已衣不蔽体的自己,还在一斧一斧地凿那光明的通道,许久许久都不见一丝光亮,如何抵得住彻骨的寒冷呢?进,已精疲力竭,没有方向,没有栖身之所;退,失却了家园,丢掉了归宿。于是就这么夹在坚守与追寻的中间,进退两难,寸步难挪。恍如一具孤魂野鬼,在灯火绚烂的人海里飘荡。人们看不到他,尽管他实实在在地存在。那具有温度的身体,他想抱却抱不住,尽管近在咫尺;那散发着诱惑的食品和衣物,他想拿也拿不到,尽管触手可及。
一不小心,便有可能成为一具丧家的魂了。
我仿佛看到了。看到他们眼眸里那逐渐黯淡的的神采,看到他们眉峰间那悄悄消褪的坚毅。渐渐地,现实将他们溶化了。他们憩息在物欲的臂弯里,慢慢地开始消沉。我痛心,这一幕幕像电影回放似地在我眼前一遍遍地重演。
为此,我多么希望在付俊他们跋涉的路上倾我所能给他们一丝温暖。不管是现实生活中的上戏学生饶俊还是他小说笔下的虚构人物付俊,抑或是那更多的不知名姓的依旧摸爬滚打着的可爱的孩子们,我都愿意毫不吝啬地伸出我的手,期翼能在他们颠沛的人生路上搀扶他们一把。
可是我们又能如何呢?他们的路那样长,我们又能陪伴他们到几时呢?一个人或几个人之力是够绵薄的了,我们能做的,又能实在地改变他们多少呢?
我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心是有余的,奈何力不足。这幽叹我又难以外言,便郁在心里,积成了个疖。
…… 当我似觉无望了的时候,我又看到了。看到那忍痛爬起的身躯,看到那伤痕遍体却依旧坚实的臂膀。他们扯开那裹缠着他们双足、阻碍他们前行的藤蔓,又大踏步地挺身出发了。
毫无疑问,付俊身上有饶俊的影子。我从小说中的付俊身上看到了明天的希望。而在现实中的饶俊身上我更看到了这个处于逆境中的阳光男孩的坚毅、执着、善良、清澈与明媚。
我是多么欣慰啊。孩子的路,终究是要靠孩子自己来走的,尽管我总无法置身事外地为他们揪心。
如今他们又启程了。为人师的,并无多的馈赠,只好在路上时常地为他们递上几个果腹的果子,送上几捧解凉的溪水。并让他们知道,在他们身旁,那杂草丛生的、漫过人头的荆棘地里,有一路伴着他们的,师长。
孩子,我会念着你们的。

编辑推荐

《守望冬天》:当城市里迅速崛起的80后青年接受着来自各方关注的目光时,有多少人在意从农村奋力走出的80后们?他们的故事虽然艰辛,却同样精彩!

目录

自序:写给我们的未来

2008·夏·甘塘
2008·秋·上海
2008·冬·甘塘
2008·冬·上海
2009·春·上海
2009·春·夏·秋·冬
后记
游荡在海上森林的鱼
书评
终点是希望
希望是美好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付俊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