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科

猩猩科

目录导航

猩猩科介绍

猩猩科猩猩科猩猩科Pongidae 又称大猿,是与 人科最接近的动物,包括现代的猩猩、和 大猩猩以及 一些 古猿类。猩猩科最著名的早期代表是 森林古猿Dryopithecus,这是最早发现的古猿,在将近 150 万年前就已经发现,在 中新世中晚期分布于 欧洲。另一类比较著名的早期代表是中新世晚期主要生活于 亚洲的 西瓦古猿Sivapithecus,过去著名的 腊玛古猿Ramapithecus 也包括在内。 腊玛古猿原本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后来发现实际上是 西瓦古猿的 雌性个体,这一类群可能和现代的猩猩关系比较密切而和人类与非洲大猿关系较远。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发现的 禄丰古猿Lufengpithecus 可能更加接近于人类与非洲大猿的共同祖先。 禄丰古猿原被称作禄丰腊玛古猿,后列为单独的 属。我国发现的 古猿中最重要的是 巨猿Gigantopithecus(下图), 巨猿是我国上新世和 更新世早期南方 动物群的重要构成,其中以 广西 柳城“ 巨猿洞”发现的化石最为丰富。巨猿可能是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 灵长类,可能比大猩猩还要大上一倍,不过由于发现的化石主要是 下颌骨和牙齿,对其体型的估算并不可靠。

猩猩

就是平常说的红毛猩猩,是亚洲唯一的大猿,仅存于 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蒸汽缭绕的丛林里。在灵长类当中,猩猩的两个种(婆罗洲猩猩2和苏门达腊猩猩,曾认为是一个种的两个亚种)有许多方面是很突出的,它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树栖动物,也是繁殖最慢的——哺乳动物。猩猩被认为是社会的隐居者,而且性生活非常独特,它们建立的地区性模式使人回想起了人类早期的文化。此外,猩猩也泛指猩猩科的所有种。黑猩猩

黑猩猩

(学名Pan troglodytes),人类的近亲,四大类人猿之一,它们是现存与人类血缘最近的高级灵长类动物,是黑猩猩属的两种动物之一,也是当今除人类之外智力水平最高的生物。

产于非洲的几内亚、乌干达、向南到坦桑尼亚。栖息于热带林中,好合群,每群 20~30 只,有的达 80 只,白天活动,活动高峰为清晨和傍晚;食性较杂,食果子、树叶、种子、蜂蜜、昆虫、鸟卵、蛇卵,也吃偶蹄类的幼仔、狒狒和其它猴子,也曾有过带走人类孩子的报导。

黑猩猩,性格活泼,喜好喧闹,摸仿性强,无固定繁殖期,孕期 8~9 个月,每胎 1 仔,5~7 岁成熟,寿命 35~40 年,有的可达 60 年。

大猩猩

大猩猩是灵长目猩猩科大猩猩属类人猿的总称。大猩猩有东西两大栖息地域、西部的栖息地位于刚果、加 蓬、喀麦隆、中非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尼日利亚,通称西部低地大猩猩。东部栖息地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乌干达、卢旺达,通称为东部山地大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主要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低地的热带雨林中。东部山地大猩猩主要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乌干达和卢旺达交界的维龙加山脉和布恩迪山脉中

大猩猩是现存最大的 灵长类动物,也是除了两种黑猩猩外和人类最接近的动物。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喀麦隆、加蓬、几内亚、刚果、扎伊尔、乌干达等地。身高可达 1.74 米左右,体重近 300 千克,有三个亚种:低地大猩猩、 高山大猩猩和中非平原大猩猩。大猩猩栖居于海拔 1500~3500 米赤道—热带雨林地带。集家族小群,日行性,具 社群行为、领域行为。雌性及幼体常在树上活动、休息,成年雄性多在地面觅食。以树叶、嫩芽、花、果实等为食。

在灵长类动物中,它们与人类最为接近。对大猩猩的化石及其生态的研究表明,它们比猩猩更接近于人类。智商最高的达人类 40%。大猩猩的起源有人认为与在肯尼亚发现的原康修尔猿大型种有关。猩猩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着人类的思维。

亚种种类

在一种层次简单的分类中,把大型猿类都划在猩猩科,属于灵长目的简鼻亚目。

显然把猩猩科所有成员通称为“猩猩”是不当的,猩猩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俗称 红毛猩猩、红猩猩或黄猩猩。

倭黑猩猩原来当作黑猩猩的一个亚种,后来公认是一个独立物种。把 倭黑猩猩叫做“ 小黑猩猩”也有所不当,后者一般是指幼 年黑猩猩。

现代有研究认为,根据 苏门答腊猩猩与 婆罗洲猩猩的线粒体 DNA序列不同,应由两个亚种升级为两个物种。其中 婆罗洲猩猩有西北、中央、东北三个亚种。

同样也有研究认为,黑猩猩西部亚种的线粒体 DNA 与其他亚种的排列顺序是不同的,因而也是一个独立的种。

黑猩猩和大猩猩分布在非洲沿赤道的地区。 倭黑猩猩分布在非洲 刚果河以南。猩猩分布在亚洲的婆罗洲( 加里曼丹)岛和 苏门答腊岛。

种群分类

猩猩科有三属四种动物: 猩猩属、大猩猩属、 黑猩猩属。

猩猩属

仅猩猩 Pongo pygmaeus 一种。体型仅次于大猩猩, 雄性比雌性大,体长 1.25 米, 雌性0.768 米;体重雄性 75~95千克,雌性 40~80 千克;两臂很长,张开宽 达 2.3~2.4 米,站立时双臂下垂可达脚踝部;腿短,且不如臂粗壮;体毛稀疏,暗红褐色,肩和背部有 20 余厘米长毛;前额突出,嘴突出,唇薄,眼、耳、鼻均小,眼间距较窄;成年雄性的脸侧具有叶状的厚肉垫,在肉叶下面有一气囊,它与喉部相连,充气后鼓起很大,发声时起共鸣作用;有的颏下有胡子;手脚窄长,臂和手粗壮有力,手长约 28 厘米,脚长约 32 厘米;犬齿发达, 牙齿32 枚,齿式与人类同。无尾。有两个亚种,分别分布于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是猩猩种中唯一分布在亚洲的种类,分布区狭小。数量不多。栖息于热带雨林。雄性单独生活,雌性单独生活或与小猩猩在一起。白天活动,大部分时间用于觅食,吃无花果、红毛丹、芒果、蜂蜜、鸟蛋、幼鸟、甲壳类、鲜菜以及植物嫩芽。孕期 8~9 个月,每胎 1 仔,寿命 25~40 年。 活动不如猴类迅速敏捷,以手脚交替抓握树枝移动身体。能在地面直立行走,但要靠拳指支撑,腰不能直立,臂力强大,除虎豹外,无其他天敌。在距地面 8~12 米的树杈上用树枝架窝,上面覆以树叶,夜晚睡在树上。平时性温驯,发怒时很可怕。雨天使用大树叶遮盖身体。因猎杀母兽及森林开发,现数量稀少。

生活习性

活动不如猴类迅速敏捷,以手脚交替抓握树枝移动身体。能在地面直立行走,但要靠拳指支撑,腰不能直立。臂力强大,除虎豹外,无其他天敌。在距地面8~12米的树杈上用树枝架窝,上面覆以树叶,夜晚睡在树上。平时性温驯,发怒时很可怕。雨天使用大树叶遮盖身体。因猎杀母兽及森林开发,现数量稀少。

雄性单独生活,雌性单独生活或与小猩猩在一起。白天活动,大部分时间用于觅食,吃无花果、红毛丹、芒果、蜂蜜、鸟蛋、幼鸟、甲壳类、鲜菜以及植物嫩芽。

  

大猩猩属

仅大猩猩 Gorilla gorilla 一种。灵长类中现存体型最大的种。站立时高 1.3~1.8 米。雄性比雌性体大。体重雌性 70~110 千克,雄性 140~180 千克。上肢比下肢长,两臂左右平伸可达 2~2.25 米。无尾,吻短 ,眼小,鼻孔大。犬齿特别发达,齿式与人类同。体毛粗硬、灰黑色,毛基黑褐色,老年雄性的背部变为银灰色,胸部无毛。成年雄性的腰背部有灰白色毛区。分布于赤道非洲。栖息于热带林区,结群,每群 5~15 只,多至 40 只,在树上或地面高草、岩石下筑巢,很简陋。雌性和幼仔睡在树上。主要在地面活动,上树是为看路、觅食或睡觉。食量很大,主要吃植物嫩芽、竹笋、香蕉茎、野果。 妊娠期9 个月,每胎产 1 仔,寿命约 50 年。大猩猩是性情温和的素食动物。能发出大声咆哮,在发怒或威胁挑战时,双手捶打胸部,这只是一种虚张声势的恐吓行为。群与群之间很少发生厮杀。大猩猩的起源有人认为与在肯尼亚发现的原康修尔猿大型种有关。

生活习性

林栖型,在树上的活动时间是最少的,体型大在树上也不灵活 不方便,尤其成年雄性大猩猩基本在地面上生活。

大猩猩过着群居的生活,每群由一个被称为“银背”的成年雄性大猩猩领导。每一群里都有好几只雌猩猩和它们的孩子,“银背”带领大家寻找食物,并找地方让大家晚上休息,它们折弯树枝来搭窝睡觉。”银背”用喊叫用捶胸这样的吓唬方式赶走其他雄性大猩猩。

  

  

黑猩猩属

包括 2 种:倭黑猩猩 Pan paniscus 和黑猩猩 Pan troglodytes。猩猩科中最小的种类,体长 70~92.5 厘米,站立时高 1~1.7 米,体重雄性 56~80 千克,雌性 45~68 千克;身体被毛较短,黑色,通常臀部有 1 白斑,面部灰褐色,手和脚灰色并覆以稀疏黑毛;幼猩猩的鼻、耳、手和脚均为肉色;耳朵特大,向两旁突出,眼窝深凹,眉脊很高、头顶毛发向后;手长 24 厘米;犬齿发达,齿式与人类同;无尾。分布在 非洲中部,栖息于热 带雨林,集群生活,每群 2~20 余只,由 1 只成年雄性率领 。食量很大,吃水果、树叶、根茎、花、种子和树皮,有些个体经常吃昆虫、鸟蛋或捕捉小羚羊、小狒狒和猴子,雄性获得的猎物允许群内成员共享。在树上营很简单的巢,只用 1 夜即转移他处。较大猩猩更近于树栖,也能用略弯曲的下肢在地面行走。有一定的活动范围,面积 26~78 平方千米,觅食区域往往是它们集中的地点。群与群间有往来。长久保持母子关系,分群后还常回群探母。有午休习性。孕期 8~9 个月,每胎 1 仔;哺乳期约 1~2 年,性成熟约 12 年,雌性 30 岁龄可生第 14 胎。寿命 约 40 年。能辨别不同颜色和发出 32 种不同意义的叫声。能使用简单工具,是已知仅次于人类的最聪慧的动物。其行为和社会行为都更近似于人类,在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

生活习性

黑猩猩是半树栖型,白天下到地面活动的时间较多,但吃东西时更喜欢在树上,晚上也是在树上搭窝睡觉。

生存繁衍

生长繁殖

绝大部分雄性 山地大猩猩体重在 127~204kg 之间,平均 160kg,比雄性西部低地大猩猩重 12%,但比雄性东部低地大猩猩轻 8%。若按各亚种数量 加权,整体雄性大猩猩的平均体重为 146kg。

雄性猩猩体重约为 73kg,雄性黑猩猩 49kg,这两者雌性体重都在 38kg 左右(约为雌性大猩猩的一半,与雄性 倭黑猩猩差不多)。

野生大型猿类的寿命为 30~40 年(人工圈养可达 50 年,体重也大得多)。雄性 10 岁 左右性成熟,雌性为 8 岁左右(但要到 11~12 岁才生育)。

雌性大猩猩和黑猩猩隔 4 年生育一胎(每胎一仔),猩猩和 倭黑猩猩隔 5 年生育一胎(每胎一仔)。所以大型猿类的数量增长原本就比较缓慢。

由于种种原因,猩猩科成员都是濒危物种。不过传来非常振奋的消 息:2007 年科学家在人迹罕至的 刚果北部新发现 12.5 万只 西部低地大猩猩,原来的估计数量为 5 万只,一下子达到了 17.5 万只。

但大猩猩其他亚种比原来减少得厉害。 东部低地大猩猩只有 1.6 万只,(东部)山地大猩猩仅 700 只。(西部) 克罗斯河大猩猩更是少到了只有 250~300 只。

猩猩科其他几个物种数量也很少:黑猩猩 15000 只(以前乐观的估计为 10 万只), 倭黑猩猩 5000 只(以前乐观的估计为 5 万只),猩猩 6000 只(以前乐观的估计为 5~6 万只)。

森林的大面积砍伐使其失去栖息地以及被人捕杀,是它们濒危的根本原因。如何保护这些人类的表亲免遭灭绝,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请保护野生植物!

生存现状

自从 4 万年前解剖学意义上的 现代人侵入 东南亚以来,人类就一直是猩猩的掠食者和竞争者。这种猿类在原先活 动范围的 灭绝大部分都是由人类的捕猎活动造成的。在历史上,人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捕猎活动可能也是造成猩猩不连续地分布在婆罗洲和苏门达腊岛的原因。 猩猩面临着在野外灭绝的境地。猩猩对伐木业很敏感,当伐木活动越来越密集的时候,它们就会完全地消失 马来西亚和 印度尼西亚都已经建立了主要的森林保护区。超过 90%的野生猩猩都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然而在上世纪 90 年代,印度尼西亚发生的经济和政治动乱使得人们开始在受到保护的地区伐木。这场动乱最后引发了婆罗洲毁灭性的森林大火,由此,该地区变得对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的长期 干旱越来越敏感。与一个世纪以前相比,猩猩的数量已经减少了超过 92%,而且在 1993~2000 年之间,苏门达腊岛北部的数量就下降了整整一半。剩下的种群仅分布于一些小岛,而且它们将继续被隔离,因为猩猩很少向别处“移民”。因此,为了防止猩猩在野外 灭绝,需要人类对剩下的森林进行认真的保护和积极的 管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