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Lagerstroe miaindica
所属卷:Lagerstroemia Linn.
所属科:Lythraceae
中文名:小叶紫薇 又叫百日红
文献来源:Lagerstroemia parviflora Roxb.(1795);DC.(1828);Wight(1840);C.B.Clarke in Hook.f.(1819) Koehne in Engl.(1883);Koehne(1903).
Murtughas parviflora O.Ktze.(1891);Lagerstroemia parviflora var.benghalensis C.B.Clarke in Hook.f.(1879);L.parviflora var.pubinervis Koehne in Engl.(1881).
小叶紫薇(3)描述字段:落叶乔木,高10—20米;干高3—5米,径粗0.3—0.5米;幼枝具四棱,后变为圆柱形,无毛或顶端被微毛,节处膨大,有时小枝在节处成束状簇生。芽长1—1.5毫米。叶革质,对生,卵状或阔披针形,基部近圆形,顶端短渐尖,背面微白灰色,近无毛或中脉上被短柔毛,侧脉6—7,网状脉不明显;叶柄极短,长2—4毫米。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梗长3—7毫米;花6数,萼片极为展开,与萼管等长或长于萼管1/3;花瓣白色,四方形至圆形,稀宽卵形,长5—6毫米,具爪,长1—2毫米;雄蕊26—49枚,3—6枚成束着生于萼管中。蒴果黑色,长圆形,长15—20毫米,直径10—14毫米。 果期7月。
分布及生境:产盈江,生于海拔300—500米的林中。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孟加拉至印度尼西亚也有。我国新记录。
产地与分布:紫薇产东南亚直至大洋洲,而以我国为其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在原产地多野生老株和粗大的古桩。在北京、西安等北方城市,尚有露地栽培或盆栽。大花紫薇产我国华南及印度、南洋等地,性喜温湿,在两广、闽南、台湾、西双版纳等地生长良好。
紫薇的露地栽培分布,东至青岛、上海,南至台湾和海南,西至西安、四川灌县,北以北京、太原为界。国外则日本、朝鲜等国较多,近年来在美国和南欧等地栽培渐多。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身大可合抱。树皮呈长薄片状,剥落后平滑细腻。小枝略呈四棱形,常有狭翅。单叶对生或近对生,椭圆形至倒卵形,长3-7厘米,近无毛或沿北面中脉有毛,具短柄。圆锥花序着生于当年生枝端,花呈白、堇、红、紫等色,径约2.5-3厘米。花萼半球形,绿色,顶端6浅裂,花瓣6,近圆形,边缘皱缩状,基部具长爪。雄蕊多数,生于萼筒基部。子房上位。蒴果近球形,6瓣裂,径约1.2厘米,基部具宿存花萼;种子有翅。 变种与品种:据调查,品种分紫薇、银薇、翠薇、红薇等。
小叶紫薇(3)习性:性喜温暖、湿润,喜光而稍耐阴,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砂壤土,虽在粘质土中亦能生长,但速度较慢。喜生于排水良好之地,但长在地下水位高处,极部渍水约40天亦能存活;而如长期水涝,则不能生长。长寿树,可活500年以上,古树仍可开花繁茂。幼树生长迅速,中老年树生长缓慢。在长江流域4月开始抽枝,萌芽力强。花芽的形成系在枝梢停止生长后,约在6月上旬;此时气温达30℃以上,少雨,有利于花芽分化。抽生花序一般在6月20日前后,只需数日即抽出,基部花蕾即始花。如气温低于30℃,6月份雨水多,则顶梢继续延伸而抽出花序,或少数枝梢有花。放任生长者,枝密而纤细,易老衰,花序稀少或不开花,或隔年开花。单朵花期5-8日,每个花序可开50天左右,全株群花期则为120余天。一般幼树比老树开花早了7-10天,如夏季多雨、低温(温度在30℃以下),则老树花期推迟,仅开少量花,幼树则不开花;但新移栽的紫薇,根部受伤,吸肥吸取水力差,反而按时开花。不耐长期庇荫,否则很少开花,生长亦不良。花枝以30-50厘米长而生长粗壮者为佳,所抽花序长,花朵亦多;纤细枝与徒长枝,花序短,花亦少。早开花的枝条,可于7月初短截,以促发二次梢,并可开花,但花序较短。[5]
栽培要点:主要用扦插、压条繁殖,也可分株或播种繁殖。扦插宜春、夏季进行,易生根。分株时多将基部萌蘖枝带根挖出,短截后另行栽植。播种则应种子采收后即播或干藏至翌年春播。移植需在春、秋两季进行。
小叶紫薇图册(3)b>白粉病
粉病危害枝叶、嫩梢、花芽及花蕾。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6]
防治方法
重病的植株可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发病轻的,要及时摘除病叶,控制好栽培密度,并加强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发病严重的地区,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4度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发病时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以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