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

大学体育

品牌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发行部
外文名 CollegeSports
开本 16
页数 308页
出版日期 2011年7月1日
定价 29.80
目录导航

内容提要

本书以教育性、知识性、健康性、兴趣性、发展性为编写的基本原则,吸取了近年体育学科研究成果,介绍体育的基础理论、体育的基础实践。

全书共十六章,前六章为体育理论知识部分,借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概念、功能、目的和任务的认识,增长学生对人体生长发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后十章分别介绍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健美操及武术等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方法、要领、规则以及有关知识。

本书可作为各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教材,对其他体育爱好者与体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体育概述

第一节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

一、体育的基本概念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应具备的理念

三、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第二节 高等学校体育形式

一、体育教学

二、竞赛与群体活动

第二章 体育锻炼对人的影响

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生理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身高的促进

二、体育锻炼对肌肉力量的增强

三、体育锻炼对心肺系统的增强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心理调节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

三、影响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因素

第三节 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

一、体育锻炼与价值观念、竞争意识和竞争手段

二、体育锻炼与协作意识、社会角色、个性形成以及人际关系

第三章 体育锻炼的作用

第一节 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二、体育锻炼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三、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四、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 体育锻炼与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体育锻炼对脂肪肝的防治

二、体育锻炼对肥胖症的防治

三、体育锻炼与糖尿病的预防

四、体育锻炼与神经症的防治

五、体育锻炼与哮喘的防治

六、体育锻炼与肝炎的防治

第四章 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

第一节 体育锻炼应遵守的原则

一、自觉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经常性原则

五、安全原则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内容及其选择

一、体育锻炼的内容

二、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

第三节 体育锻炼的方法

一、发展身体素质的方法

二、利用自然因素锻炼方法

三、跑步锻炼法

第四节 合理制定体育锻炼计划

一、制定锻炼计划的依据

二、锻炼计划的内容

第五章 常见运动型病症及运动损伤

第一节 常见运动型病症及其防治

一、运动性昏厥

二、运动性腹痛

三、肌肉痉挛

四、中暑

五、冻疮

六、游泳性中耳炎

七、溺水

八、低血糖症

九、运动型贫血

十、运动性血红蛋白尿

第二节 运动性损伤分类及其原因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

第六章 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第七章 篮球运动

第八章 排球运动

第九章 足球运动

第十章 乒乓球运动

第十一章 羽毛球运动

第十二章 网球运动

第十三章 田径运动

第十四章 游泳运动

第十五章 健美操

第十六章 武术运动

编辑推荐

《大学体育》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一)体育的起源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和演进的。体育的起源是以人类的出现为前提,以人类体质的完善和心理的发展为条件,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并跟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距今3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开始直立行走,并制造工具和进行狩猎、生产。经过了漫长的进化与发展,直到距今3~5万年,人类才终于进化为晚期智人,在思维、语言和其他重要体征方面达到人类学分类中的现代人水平。在这一进化与发展过程中,人类逐渐开始自觉地把自己身体与自然区别开来,将诸如奔跑、跳跃、攀登、投掷等人类自然的运动能力,发展为较为复杂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人类还从狩猎、养殖、耕种等劳动以及其他活动中直接筛选出了某些活动形式,将其转化为习得性的教育手段。种种研究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人类已开始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出了以身体活动与劳动技能为主体的原始教育体系,出现了原始体育的初级形态。人类自身的进化,为体育的产生提供了生理学与体质人类学基础。

(二)体育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类生活中出现了教育、军事、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复杂现象,体育的发展同这些方面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是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和提升,使体育得到不断的发展。体育的功能从早期的增强生存能力发展到丰富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体育将会有新的发展。

体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同步的基本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最根本的因果关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对体育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作用,并由此制约着人类社会各历史时期体育的内容、性质及其特征,当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体育的需求才会凸现出来。因此,我们要从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来认识体育。

序言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编写了这本《大学体育》。本书主要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锻炼、运动生理、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本教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第一,把“健康第一”作为首要目标和出发点。

健康是人类社会和大众生活的永恒主题,而大学阶段是接受健康理念的最佳时期。因而向学生传授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力和道德品质的健康新理念,使其树立健全的人格品质,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教材的目标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每天锻炼l小时,促使其在大学阶段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使其终身受益。

第二,紧扣课程目标。

本教材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的基本目标,同时也为少部分学生的发展目标服务。使学生形成积极参与运动、自觉要求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置方法,能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进行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

第三,体现时代特征,构建教材新体系。

本教材认为,课程内容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真正促使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同时,课程内容紧扣时代脉搏,把学生喜爱的、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街舞、攀岩、瑜伽等休闲体育的知识也吸收进来。

第四,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三个自主”的教学要求,本教材对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的积极探索,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出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的方法。

本教材广泛参阅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力争系统化,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相信本教材在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错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

冯峰,男,1979年12月出生,河南省郑州市人,2003年6月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武术系,获体育教育学学士学位和一级武士称号。在大学期间,多次参加湖北省和学校举行的散打比赛,6次荣获85公斤级冠军,现任教于河南检察职业学院。2004年11月进入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班深造学习。参加工作后一直致力于高校体育理论、警体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参编了《警察体能技能战术教程》一书,参与研究了省、厅级科研课题3项,一篇论文及一个科研项目分别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社科联教学论文和科研成果评审一等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