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下文记述作品情节,或许会降低欣赏原作的兴致。
地点:俄国乡间,继而在圣彼得堡
记述作品的情节在此处结束。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1877年5月,莫斯科大剧院歌手伊利莎维塔·拉芙洛芙斯卡娅(Елизаве́та Андре́евна Лавро́вская)提议柴可夫斯基,基于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创作歌剧。柴氏在回忆录中写到,初认为这个主意是难以实现的。但很快柴氏的创作热情被激起,并在开始谱曲前一晚,已经规划好剧情与场景的安排。更在同年6月底几乎完成了全剧三分之二的创作。
但由于柴可夫斯基1877年7月6日的婚礼和新婚后的风风雨雨,导致该剧创作的停滞。7月底,柴可夫斯基离开新婚妻子,赴自己妹妹在乌克兰的庄园度假,继续创作。此后,柴氏虽然饱受情绪困扰,但其后在瑞士和意大利游历期间,该剧的创作依然没有停下来,直至1878年1月全剧的创作完成。
柴可夫斯基将该剧归类为“抒情场景集(scènes lyriques)”,大量运用普希金的原诗,但只挑选数个场景,交代主角的命运和感情世界。这套歌剧的剧情发展并非整体连贯,只由奥涅金人生中几个重要场景组成。由于奥涅金的故事当时在俄国相当著名,柴可夫斯基清楚,他的观众能自行补充他删去的剧情和细节。类似的处理手法见于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
柴可夫斯基担心这套缺乏传统场景转换的歌剧,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因此他认为首演的编制越简单越好。基于这个考虑,他把该剧的全球首演交托予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学生。该剧首演过后一炮而红,1881年转到莫斯科大剧院首演,1884年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
序曲 | 第二幕 | 第三幕 |
第一幕 | No.13 -间奏曲和圆舞曲 | No.19 - 波兰舞曲 |
No.1 - 二重唱和四重唱 | No.14 - 场景和特里盖的对句曲 | No.20 - 场景和苏格兰舞曲 |
No.2 - 合唱和农民之舞 | No.15 -马祖卡和场景 | No.20a - 格列明亲王的咏叹调 |
No.3 - 场景和奥尔嘉的咏叙调 | No.16 - 终曲 | No.21 - 场景 |
No.4 - 场景 | No.17 - 场景 | No.21a -奥涅金的咏叙调 |
No.5 - 场景与四重唱 | No.17a - 连斯基的咏叹调 | No.22 - 终曲场景 |
No.6 - 场景 | No.18 - 决斗场景 | |
No.6a - 连斯基咏叙调 | ||
No.7 - 终曲场景 | ||
No.8 -间奏曲和保姆场景 | ||
No.9 - 书信场景 | ||
No.10 - 场景和二重唱 | ||
No.11 - 少女合唱 | ||
No.12 - 场景 | ||
No.12a -奥涅金的咏叹调 |
序曲 | 第二幕 | 第三幕 |
第一幕 | No.13 -间奏曲和圆舞曲 | No.19 - 波兰舞曲 |
No.1 - 二重唱和四重唱 | No.14 - 场景和特里盖的对句曲 | No.20 - 场景和苏格兰舞曲 |
No.2 - 合唱和农民之舞 | No.15 -马祖卡和场景 | No.20a - 格列明亲王的咏叹调 |
No.3 - 场景和奥尔嘉的咏叙调 | No.16 - 终曲 | No.21 - 场景 |
No.4 - 场景 | No.17 - 场景 | No.21a -奥涅金的咏叙调 |
No.5 - 场景与四重唱 | No.17a - 连斯基的咏叹调 | No.22 - 终曲场景 |
No.6 - 场景 | No.18 - 决斗场景 | |
No.6a - 连斯基咏叙调 | ||
No.7 - 终曲场景 | ||
No.8 -间奏曲和保姆场景 | ||
No.9 - 书信场景 | ||
No.10 - 场景和二重唱 | ||
No.11 - 少女合唱 | ||
No.12 - 场景 | ||
No.12a -奥涅金的咏叹调 |
角色莫斯科马利剧院
1879年3月29日莫斯科大剧院
1881年1月23日 音色
塔提雅娜 玛莉亚·克里门托娃 耶勒娜·维尔妮 女高音
奥尔嘉 雅莉珊德拉·莉维特斯卡娅 雅莉珊德拉·克鲁提科娃 女低音
连斯基 米哈伊尔·梅德维第耶夫 季米特里·乌萨托夫男高音
奥涅金谢尔盖·吉列夫 巴维尔·豪洛夫 男中音
格列明亲王马哈洛夫 阿巴莫夫男低音
-莫斯科音乐学院管弦乐团 莫斯科大剧院管弦乐团 乐团
- 尼古莱·鲁宾斯坦 昂利可·贝维纳利 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