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浦镇在明代嘉靖年间称同庆里。同年,设立田头墟,不久又设南华墟。前清光绪年间,田头墟被毁焚。在海边建立福贤村。村民以“小排”(即舢板)出海打鱼为生。渔归,小排集中停泊在水边。因人们称水边为“浦”,于是便将福贤村称为“排浦”。
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排浦墟属儋州同庆里。1932年(民国21年),属儋县第五区(区公所在白马井)。解放初期属儋县第三区。
1958年,与富克、龙山农场合并,成立龙山人民公社;次年与龙山农场公开,设立排浦公社。1983年全国取消公社体制,排浦公社改为排浦区。1987年改区为镇。 [2]
2017年龙山农场设立为龙山居,划归排浦镇管辖。
排浦镇辖2个社区:排浦社区、龙山社区;7个行政村 :禾丰村、沙沟村、南华村、昌王村、瓜兰村、黑石村、春花村;33个自然村。
排浦镇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部沿海,西临北部湾,北隔5海里与洋浦经济开发区相望。境内大部为丘陵地貌,地势略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平均海拔36米。境内有小江、山鸡、翁根等3个山塘水库,库容量为4000万立方米。海岸线长19公里,海蓝沙白,潮上下带坡度缓、跨度大、无污染。沿海海域有3.3平方公里潮涨而没潮汐而现的磷枪石岛。海水养殖、捕捞和滨海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排浦镇地图
排浦镇地图
区域属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雨热同期,旱雨季明显,降水量大,且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24.5℃,一月份平均气温16.8℃,七月份平均气温27.8℃。全年无冬,四季如春,日照充足,生态环境好,土地肥沃,水源充足。
海洋资源
全镇海岸线长19公里,海洋资源丰富,盛产红鱼、石斑鱼、马鲛鱼、乌鲳、白鲳、海鳗、红三、带鱼、鲨鱼、海鲶、鲔、宝刀鱼、鲱鲤、银鲈、鱿鱼、墨鱼等鱼类和带子、龙虾、墨吉对虾、斑节对虾、青蟹、梭子蟹、海蛇、海参、海龙、海马、文蛤、泥蚶、毛蚶、扇贝、花蛤、珍珠贝以及藻类江蓠、昆布和海胆等,鲜活生猛,颇为出名;发展海洋渔业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
境内探明矿藏量有12万吨钛矿、1000万吨花岗岩、50000万吨石英砂供开采。
2020年全镇人口2.08万[1],民族以汉族为主。
2015年全镇生产总值39.88亿元,同比增长了11%。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88亿元,同比增长8%;第三产业37亿元,同比增长12%。人均收入6480元,同比增加8%。 [3]
依托滨海新区的发展机遇,结合排浦镇农业、渔业特色基础以及阳光沙滩、热带乡村田园的资源本底,把排浦镇发展定位为:依托滨海新区发展相关产业与生活配套,同时具有滨海旅游、农业创新示范、医养健康服务功能的生态宜居型滨海风情小镇。
叶榕海滩
叶榕海滩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排浦镇叶榕村沿海,西临北部湾,北隔五海里与洋浦经济开发区相望,海岸线长5公里。沿海沙滩狭长飘逸,沙质细小银白,国家沙滩排球队曾到这里取沙用于比赛,海滩基本上是原生态状态,纤尘不染,在海防林的护佑下,这里阳光温和、波浪平缓,海水会随着阳光的照射不断变化,五彩斑斓,美丽无比。 [4]
中国海南海花岛
中国海南海花岛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排浦港与洋浦港之间的海湾区域,南起排浦镇,北至白马井镇。由三个独立的离岸式岛屿组成,规划填海面积约8平方公里,规划平面形态为盛开在海中的三朵花,故人工岛取名为“海花岛”。
磷枪石岛
磷枪石岛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部沿海,礁盘面积约3.3平方公里。地处中国海南海花岛西部约5.8公里处,四面邻海,为海南国际旅游岛西部黄金海岸的重要节点。
南华海滩
南华海滩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排浦镇南华村沿海,濒临北部湾,距中国海南海花岛5公里。 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海滨风光,沿海沙滩狭长飘逸,沙质洁白细腻柔软,海水湛蓝清澈,滨海风光秀美。
龙港海滩
龙港海滩位于海南省儋州市西部沿海,西临北部湾。海滩由细沙与粗沙构成,左边是银白的细沙,右边是金黄的粗沙,滩长5000米,宽800米。
排浦海虾,主要原料是虾肉,口味鲜香,主要工艺是炸,用厚厚的土豆丝包裹住整只虾肉,然后炸成毛茸茸的金黄色小球,咬在嘴里,能感受到外酥里嫩的感觉,很适合端上节日的餐桌。
麦逢秋,海南省儋州市排浦镇罗城村人,海南儋州市(原儋县)历史上第一位博士生。
 
         
         
 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