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桑 |
“桑”是藏文的音译,是祭祀烟火的意思,如果要译得更骷切一点,就是“烟祭”,它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点近似汉族地区民间用熏柏烟驱除秽气的风俗习惯。过去汉族民间,只要觉得有秽污之气需要驱除,就燃上一堆柏树枝(只限于用柏树的枝桠和叶子),用熏柏烟来驱除身上、屋内以及某一物件上沾染的污秽之气,形式是比较简单和随便的。而藏族的“桑”,相比之下就要讲究一些。他们选用的除柏树枝叶而外,还兼用了艾蒿和石南等香草叶子;举行祭祀烟火的地方,也有一定的选择。具体的仪式是: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砌在山头或河岸的旷地上(农区则在屋顶上修建一个宝瓶状的烟炉,用以盛柏树枝叶),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点水,点燃以祀神。如果有喇嘛参加,还得要念诵经文。这已不是完全单纯地驱除污秽之气了,还包括祈神求恩的成份在内。这种祈神求愿的内容,视祈求者而定,大者可为攻仇克敌、国泰民安,小者则为婚丧嫁娶、却病延年。也就是说:“只要祈求者有所求,神也必有所应。” 这种藏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或更早的年代。最初是藏族的男子,在出征或狩猎回来时,部族中的族长、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在寨子外面的郊野,燃上一堆柏树枝叶和香草,并不断地向出征者身上洒水,用烟和水来驱除掉因战争或其他原因沾染上的各种污秽之气。这种仪式,与汉族的洗尘的原始形式极为近似。后来,这种仪式与宗教结合,也就带上了宗教色彩,并逐步地由民间原始习俗,演变成笨教的一种正式仪规。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藏传佛教取代了原始的笨教,这种祭祀仪规,便被保留和继承下来。虽然还是“燔柴供施,焚香祭扫”,用烟火来驱除秽污之气,而侧重点已是祀神祈愿了。并且仪式也较之过去隆重了许多。 由于原始的祭祀烟火,演变和发展成为后来的宗教仪规,这种祭典从内容到形式,也就逐渐定型,到吐蕃王朝牟尼赞普时代,更与佛教的“四大供养”相结合,连日期也定为藏历的五月十三日(见《藏汉辞典》114页),这就形成了后来的“世界烟祭节”这一藏族的传统节日。 烟祭的对象可归为“四大客宾”(注一)。这四大客宾包括了整个世界出世的和在世的所有鬼神。祭祀后,还要委托四大客宾作“四业”(注二)。也就是说四大客宾享用人间供奉后,还得满足祈求者四大愿。所谓四大愿,就是要保佑祈求者清除病魔之灾;得到福、禄、寿、喜;摄取三界和消灭一切敌人。 在每年藏历的烟祭节那天,藏族僧俗大众,都聚集到郊野,共同举行烟祭(注三)。据说这天,全世界一切神祇(最初笨教指的是山神),都聚集在一起,接受人间供奉的香火,所以,不管在任何郊野与河岸,这天大家只要燃起祭祀烟火,请喇嘛诵念经文,供奉上四大客宾,就能够心到神知,有求必应。当然也不排除不在世界烟祭节这天,举行个别私人的烟祭,只不过平时在哪一个地方举行仪典.就只能敬奉到哪一方的神灵。不像在世界烟祭节这夭,能够敬奉到所有的神灵。 什么叫“林卡节”?这是西藏旧俗,藏历每年五月十三日,在拉萨市郊园林间举行的一种休息游乐祭祀活动(注四)在藏族中每年有多次耍坝子的活动。只有世界烟祭节这天的耍坝子,才叫“林卡节”。这天,藏族僧俗大众,一方面在郊野一举行烟火祭祀,一方面也进行赛马、摔跤、跳舞、演戏等各种游乐活动。简言之,就是来这里参加世界烟祭节活动的藏族僧俗大众,在祀神祈愿之余,还需要吃喝玩乐。于是这种要坝子一也就应运而生(在汉族地区各种庙会的形成,也大体是这种情况)。在这里既是宗教活动,也有各式各样的游乐,甚至还进行各种物资交流。人们既来求得精神方面的慰籍(求神祈愿),同时也获得了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玩乐和欢愉。如果再碰上有商人来做生意(包括自己带点手工业品和其他农牧产品来出售),还可以购置到农牧生产需要的工具、种子和生活用品,以及心爱的马具和妇女们美丽的各类饰品。 这就是藏族传统节日——世界烟祭节的沿革及其内容。 过去,我们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小,虽然也常碰到“桑”这种祀典,由于它在整个史诗小所占地位无足轻重,常常被忽略而未引起应有的注意。当接触到《世界公桑》这部以描写格萨尔煨桑活动为内容的分部本后,因其汉文译名晦涩难懂,于是不得不引起一些同志进行思考,这“世界公桑”究竟该作什么解释呢? 现在我们弄清了“桑”和“世界烟祭”的来龙去脉。再回过头来研读《格萨尔王传》以及它的分部本《世界公桑》,那么我们对“世界公桑”的含义,诮所理解了。格萨尔在赛马称王以后,为了让各种神灵,在今年南征北战、东讨西伐时予以佑助,以完成他从天国下凡的降妖伏魔、为民除害的事业。正如格萨尔自己说的“没有弓箭射不了,没有神助事情办不成。”所以在藏历阳木鼠年的五月十三日(也就是世界烟祭节这天),格萨尔王到黄河玛杰山去煨桑祭神,实际上是为以后“降伏四方四大魔,征服十八大城堡”(见《世界公桑》汉译本,甘肃版第12页),作好战前精神准备。《世界公桑》这部书,就是记载描述这件大事的。 |
作者: 土登尼玛 周望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