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994年创办城前身是1956年创办的广东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建筑系,1991年调整为本科专业,市规划本科专业,1997年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改为五年制本科。1995年院校调整,合并入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与其他土建类专业共同成立建设学院,2009年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单独成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并整体由大学城校区迁往东风东路校区。
现有在编教职工7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9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32人。现有本科生827人。2005年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方向工程硕士,2009年招收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硕士。
学院设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实验中心与生产实践机构——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系设建筑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等教研室;城市规划系设有城市规划理论与设计、城市设计、风景园林教研室。 院管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实验中心下设建筑学实验室、城市规划实验室与建筑CAD实验室。建筑学实验室下设建筑物理、建筑模型、建筑材料与构造和建筑测绘实验分室,城市规划实验室下设景观园林和数字城市与虚拟建筑实验分室。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于1981年,是高校成立较早的设计院之一。下属4个设计所,现为建筑工程甲级资质,近几年完成的大中型项目累计过百项,有多个项目获国家级、省级优秀设计奖。
学院重视图书资料资源建设,学校图书馆有建筑科学类中文图书26178种,141912册,外文图书1621种,2230册;中文期刊纸质93种,电子期刊386种,外文期刊纸质19种,电子期刊2种。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始建于1956年,我院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两大专业创办历史悠久,历届毕业生活跃在省内外的基建战线上,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2005年开始招收土木与建筑方向工程硕士,2009年招收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业硕士。
学院植根于岭南地域,紧扣广东经济发展,从建筑文化、生态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城乡规划理念出发,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逐步打造和形成了绿色建筑与岭南聚落形态两大方向。通过着眼于地方的社会经济水平及自然资源状况、人文历史状况等,使学科方向与区域特色相一致,既能更好的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能突出学校特色,使学科具有广阔的社会适应力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2008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三大索引、中文核心、教学论文统计
作者 | 题目 | 刊物 |
朱雪梅 | 传统街区改造复兴模式研究 | 南方建筑 |
谢涤湘 | 创意产业的发展构想与老城区更新——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 | 热带地理 |
谢涤湘 | 面向亚运会的广州旅游业发展研究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谢涤湘 | 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研究 | 现代城市研究 |
谢涤湘 | 广州大都市批发市场空间分布研究 | 热带地理 |
谢浩 | 公共建筑天窗的设计策略 | 节能技术 |
谢浩 | 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初探 | 安徽农业科学 |
谢浩 | 体现岭南建筑特色的中庭空间 | 城市 |
谢浩 | 加强水资源节用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 建筑设计管理 |
谢浩 | 以开放的姿态呼唤世界级大师——侃侃“外国建筑师与中国建筑”的话题 | 城市 |
范建红 | 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 热带地理 |
张宏 | 居住、空间、文化 | 四川建材 |
何韶颖 | 论城市化进程对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结构的影响 | 热带建筑 |
华国栋 | 环境育人 润物无声—试论在高校中推行“环境教育”理念 | 现代经济信息 |
谢浩 | 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 民办教育研究 |
谢浩 |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民办教育研究 |
吴玲玲 | 城市规划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丁丽娟 | 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何韶颖 | 结合实践的“城市设计”教学新探索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谢浩 | 在专业课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科教论坛 |
谢浩 | 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理性思考 | 南开教育论丛 |
谢浩 | 高校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 | 高等教育研究 |
谢浩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 | 五邑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 |
罗胜京 | 水墨元素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时尚解读 | 《艺术教育》 |
罗胜京 | 大学校园人文景观雕塑的适应性设计研究 | 《艺术探索》 |
罗胜京 | .赫伯特·里德教师观对高校艺术设计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美术界》 |
2007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三大索引、中文核心、教学论文统计
作者 | 题目 | 刊物 |
谢涤湘 | 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展——以广州市为例 | 现代城市研究 |
谢涤湘 | 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 | 住宅与房地产 |
朱雪梅 | 岭南建筑与庭园空间相结合的特色分析 | 建筑技术及设计 |
谢浩 | 适应地域特征的校园生态设计探讨 | 建筑节能 |
何韶颖 | 广州新城区大型居住板块发展研究 | 华中建筑 |
周祥 | 基于虚拟设计工作室的建筑学教学方法初探 | 高等建筑教育 |
谢浩,倪红 | 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改革 | 技术与创新管理 |
周祥 朱雪梅 王瑜 | 对多样化需求下建筑学人才创造力培养的思考 | 山西建筑 |
谢涤湘 | 高校城市规划教育改革思路探讨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王亚 | 建造朴素和谐的城市公用建筑 | 山西建筑 |
王瑜 | 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 | 高等建筑教育 |
谢浩 | 在统一战线新阶段加强参政党建设的探讨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三大索引、中文核心、教学论文统计
作者 | 论文名称 | 刊物名称 |
周祥 | 建筑使用后评价POE实践研究——以通信综合楼使用后评价为例 | 南方建筑 |
周祥 | 地铁建设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初探 | 山西建筑 |
谢浩 | 对当前城市建设问题的思考 | 工业建筑 |
谢浩 | 温热地区的建筑热环境控制 | 保温材料与节能技术 |
朱火保 | 广州市小城镇社区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分析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王瑜 | 住宅户型设计的趋势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熊砥柱 | 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第二教学楼设计 | 南方建筑 |
谢浩 | 现代家居书房照明设计 | 建材发展导向 |
熊砥柱 | 营造花园式的就医环境——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迁建项目设计 | 南方建筑 |
谢浩 | 家居装饰设计中色彩的合理配置 | 福建建材 |
谢浩 | 现代家居书房照明设计 | 陕西建筑 |
朱火保 | “有机聚集”理论下的广州小城镇建设方法探索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谢浩 | 实施墙面垂直绿化 构筑良好热工环境 | 广西城镇建设 |
谢浩 | 湿热地区的建筑热环境控制 | 建筑节能 |
谢浩 | 高校校园建筑的生态化设计 | 广东勘察设计 |
谢浩 | 对当前城市建设问题的思考 | 工业建筑 |
江海燕 | 城市地区森林公园规划区勘界的原则与方法 | 福建林业科技 |
周祥 | 《论当代文化背景中的建筑发展》 | 中外建筑 |
王立山 | 终极的美学思想与视觉艺术 | 装饰 |
王瑜 | 关于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江海燕 | 自然游憩地步道系统规划设计 |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
2005年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三大索引、中文核心、教学论文统计
作者 | 论文名称 | 刊物名称 |
周详 | 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交易费用 | 城市问题 |
周祥 | MIT开放式课程材料与高等教育理念实践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周祥 | 略论城市规划法制中的土地产权问题 | 北方论丛 |
周祥 | 多元化电脑辅助建筑设计教学探索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周祥 | 电脑辅助建筑分析及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 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 |
刘旭红 | 基于实践的居住建筑设计教育思考 | 北方论丛 |
刘旭红 | 色彩,让人居环境生辉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刘旭红 | 浅析我国佛塔的建筑艺术成就 |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
刘旭红 | 妙用地形,创造富有特色的校园空间 | 华中建筑 |
刘旭红 | .营造个性、健康、轻松的校园环境 | 建筑技术及设计 |
刘旭红 | 居民行为心理与居住小区环境设计 | 南方建筑 |
刘旭红 | 健康住宅探索 | 高等建筑教育 |
刘旭红 | 适应社会需求 创新教学方法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王立山 | 创造思维与建筑设计 | 建筑学报 |
谢 浩 | 改善居室日照环境 | 住宅科技 |
谢 浩 | 控制居住区交通噪声的建筑措施 |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
谢 浩 | 沙面西洋建筑风格鉴赏 | 古建园林技术 |
谢 浩 | 论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措施 | 福建高教研究 |
谢 浩 | 努力发挥考试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考试促进人的发展 |
谢 浩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我见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
谢 浩 | 理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 高等建筑教育 |
谢 浩 | 解读后的理性启迪 |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
谢 浩 | 实施墙面垂直绿化——构筑良好热工环境 | 城市管理与科技 |
谢 浩 | 住宅建筑组群的自然通风设计研究 | 房材与应用 |
谢 浩 | 玻璃幕墙节能设计 | 上海建材 |
谢 浩 | 建设独具一格的生态城市 | 羊城晚报 |
谢 浩 | 创造和谐的室内色彩环境 | 室内设计 |
谢 浩 | 在专业教育中树立系统的环境观 | 高等建筑教育 |
谢 浩 | 小蓬仙馆异地重建技术研究 | 江苏建筑 |
朱火保 | 广州小城镇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 南方建筑 |
朱火保 | 广州小城镇建设“有机聚集”理论探索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王瑜 | 旧镇新颜——广州南沙镇中心街道环境整治规划 | 新建筑 |
葛润南 | 在保护与发展矛盾中前进的苏州城市建设 | 南方建筑 |
葛润南 | 经历共振-住宅房地产开发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影响 | 房地产导刊 |
葛润南 | CAI在《城市规划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 现代计算机 |
葛润南 | 概念规划在我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广东勘察设计 |
谢涤湘 | 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城市群协调发展探讨 | 特区经济 |
谢涤湘 | 城市发展与旅游产品开发——以广州市珠江游为例 | 现代城市研究 |
谢涤湘 | 城市边缘地区绿色开敞空间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 生态经济 |
谢涤湘 | 土地市场调控与城市理性发展 | 建设科技 |
朱竑 | 青藏铁路对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 经济地理 |
何韶颖 | 培养良好的城市观与整体建筑设计能力--论建筑学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 亚洲都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
何韶颖 | 整体建筑观念的培养--对建筑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