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乘降所

旅客乘降所

中文名 旅客乘降所
作用 提供旅客乘降或列车会让
目录导航

简介

作为旅客乘降所的铁路车站常年无人值守或少有人看守,不提供货运及售票等服务,也就是说停靠在乘降所的列车只有客车而没有货车。但是乘降所又是有些地方的居民赖以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若有旅客列车停靠需要维持乘客秩序时,会调派人员在车站站台维持秩序或进行一系列安全检查。

旅客乘降所早年均为简易车站,车站无到发线,也无信号设施,甚至有些乘降所不设置站台。列车正线停车,仅保留“机车停车位置”的标牌。这样的乘降所不设行车人员,不办理行车作业,因此不起将线路划分为线段的作用。[1]2007年4月18日实施的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将铁路车站裁分为客运站、货运站、客货运站和乘降所四类,部分四等站和五等站以及极少数的四等以上车站由于客运量过小,维护成本过高,各路局将这一类车站划分为乘降所,裁撤了运转车间及售票等铁路职工,仅保留值班站长或不保留任何执勤人员,提供旅客乘降及列车通过、会让等功能。在乘降所上车的乘客均需在列车上补票。

与车站区别

第一,乘降所不一定是车站,按照乘降所管理的货运站及会让站大部分是四等或五等站,有道岔和到发线,可以进行列车的避让和越行;而车站已拆除的乘降所则会正线停车,设置机车停车位置的标牌,不进行避让和越行。

第二,乘降所的目的是供旅客上下车,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乘降所都会有客车停靠。如果该站仅办理货运业务或进行避让、越行,不办理旅客乘降业务,这样的车站仅按照货运车站或避让、越行站管理而不算作乘降所。

第三,一部分乘降所的主要利用者是铁路职工,但更多的乘降所是为了那些沿途的普通群众设立的,尤其是自然环境较差,不通公路的大山里面的乘降所,往往是山里的群众通往外界的途径。

管理及查询

乘降所的组织及管理一般由与该乘降所相邻的客(货)运站承担,作为负责管理的铁路车站最低业务等级为三等站。如京原铁路上的塔崖驿站、王安镇站等乘降所均由与之相邻的涞源站管理。

中国大陆地区的旅客乘降所可在12306网站的客运营业站站点(乘降所)中查询,部分乘降所依然保留货运营业室,对外办理少量货物托运作业。有一部分乘降所可在12306网站上购买到达该乘降所的车票,但无法购买从该站出发的车票;而另一部分乘降所则无论出发还是到达均无法购买,甚至无法查询到车站代码,仅允许在列车上补票。

相关模式

三集中式

定义

“三集中”是指为防范和消除乘降所安全风险,成都铁路局提出了——乘降所“集中区域候车”、“集中进行安检”、“集中组织乘降”的一种组织模式,使得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秩序有序可控。

组织难点

1、设施设备落后。一是大部分乘降所站台有效长度短,列车首尾部车厢停靠在无站台的位置,旅客安全意识淡薄,随意钻扒车底现象严重,站车乘降组织难度较大,易造成意外伤害。二是站区封闭不严,站内闲杂人员较多,存在安全隐患。三是乘降所照明作用不良,夜间站台照明差,影响发车条件确认。四是站内引导揭挂不完善,安全警示标志不明显,致使旅客安全宣传不到位。

2、工作人员紧张。由于乘降所均没有专职客运人员,只能依靠值班干部、助理值班员、公安及联防队员、货运等人员参与组织,在取消助理值班员的小站,人员更加紧张。因此部分车站人员有抵触情绪,片面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岗位职责所在,属于增加的临时工作,影响旅客服务质量,给乘降组织带来进一步的压力。

3、安检查危工作难度大。由于乘降所无条件开展安检查危工作,且列车停站密集,区段运行时间段,站车安检压力大,安全隐患多。且部分乘降所无警力配备,而在乘降所上车的旅客习惯于随意上下,安检查危意识淡薄,携带各类刀具、危险品进站乘车隐患突出,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4、大件货物多。乘降所停靠的普快列车的旅客大部分长期携带大件货物乘车,由于大件货物无法进入车厢存放,旅客常常将货物堆放在车门口,车门堵塞,给旅客乘降和运输组织带来极大不便。

5、信息沟通联系难度大。在实行“三集中”组织模式之前,由于站、车间各自为阵,未建立起有效沟通协调机制,致使车站与列车间缺乏沟通,列车或车站发生突发情况时不能有效、及时地进行通报,制约了旅客乘降组织有效、有序地开展。

6、语言沟通不畅。例如成都铁路局管内开行的成都-西昌南5619/20次普快列车跨越大小凉山,途经线路大部分为少数民族地区,旅客成分多为彝族,语言交流困难。

实行的意义

1、规范乘降组织,实现“三个固定”。一是在站台固定区域候车,弥补了乘降所人力不足这一弱点,有效防止了旅客侵入白线、随车奔跑等危险行为。二是在固定区域内进行安检,在集中排队候车的同时,集中查危宣传,查危人员对旅客和行李一一进行手检和开包检查,确保了人人过检,件件过检。三是固定车厢号集中乘降重点组织。列车到达乘降所时,车站相关人员在集中乘降的车厢重点盯控,协助做好旅客乘降组织。

2、加强站车沟通,实现“三个一致”。一是目标一致,车站和列车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快速乘降,保证安全”的目标,通过沟通交流,各履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旅客安全乘降。二是战略一致,站车根据实际情况,细化“三集中”组织模式方案,达到列车与车站乘降组织的结合。三是行动一致,站车将突发情况及时传递互通,针对突发情况灵活变通,制定对策方案,确保旅客乘降安全有序。

3、减少安全隐患,实现“三个降低”。一是通过集中组织旅客乘降,进一步避免了旅客在站台随意走动、随车奔跑的行为,降低了事故率和意外伤害风险。二是降低了危险品携带风险,通过集中区域进行查危宣传和安检,旅客对危险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旅客的安全意识,降低了站车安全风险。三是降低了安检难度,由于旅客乘降具有集中性的特点,在进行安检查危的时候,车站具有针对性,降低了因旅客分散,车站查验的难度。

通过乘降所三集中组织模式的开展,乘降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职工安全风险意识进一步提高,列车超站停、旅客随意上下、钻扒车底等现象有了明显改善,乘降所的安全风险因素得到了有效的防范和卡控。[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