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贫困

财富与贫困

目录导航

财富与贫困-评价

供给学派著作,给我了一个全新的感受,不同于一般的凯恩思需求理论。核心思想是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需求。个人认为这个定律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效的,对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的投资会创造需求。但是产品创造出来之后,则取决于需求。生产商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去促进需求,但其目标也是最终结果就是提高需求以使其对价格起作用,而需求的提高又会促使其它的生产商进行该产品的生产。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厂商供给促进需求,需求促进供给。经济就是如此循环下去,不断发展。不能说哪一方起主导作用,也不能说哪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书中说长入久下去,需求逐渐会依赖于供给)。然而,发现西方人的思维很绝对,非要争出个谁对谁错。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则是一种中庸思想。不走向任何极端,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比较受欢迎。马克思的辨证法其实与中庸思想非常相似,事物总是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而道家中也有类似的思想,道德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虽然马克思在对事物的看法比较符合中国的思想,却有着另一种的绝对: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对于唯心主义是完全的否决,这其实也是一种极端。看待事物要有客观性,但同时也不忽视人的精神力量。就像是供给学派与新凯恩思主义的争吵,事物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需求与供给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在人类的历史中任何的一次大进步或者是大萧条莫不是由两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人类的三次大的进步即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工业的大发展,信息产业的飞速进步,都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从某一方面说,是供给的提高从而引发了潜在需求而导致的。在大萧条中,高失业率使得需求急剧下降,导致产品的大量剩余。此时,凯恩思的理论起作用了,刺激需求,从而使经济复苏。如果仔细的分析每一种理论,它们都包括了两个方面,并没有偏费其中一种。但是每一种理论的倡导者却一定要将自己的立场分的一清二楚。仿佛一定要制造竞争对手进行争论,至于什么目标不得而知。很赞同王尔德的说法:“如果人类少了些无用的争吵,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至少经济理论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那是以后的事,但是期待一种更全面的理论出现,平息一些噪音。 [/p]

财富与贫困-作者

乔治·吉尔德,当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经济学家,被称为“数字时代的三大思想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他是供应学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90年代,成为新经济的倡导者。几本影响极大的著作是《企业之魂》、《财富与贫困》、《通信革命》。他还是《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等著名杂志的撰稿人。 [/p]

财富与贫困-文摘

吉尔德遗憾地写到,近代一个重要的大事是“资本主义未能取得不断相应的胜利”。一些思想家在驳倒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论据那麽令人信服,可是在赞颂自由企业制度时却总是带着几分近乎哀歌的声调,他们接受了资本主义正在衰败令人忧伤的结论。思想家们对生生不息的资本主义唱起了胜利的挽歌。吉尔德认为,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创造财富的方式,它使自古以来人们对于自由、博爱和平等怀有的道德抱负,同消灭贫困、增值财富一致起来,这个制度所以兴旺发达,其原因在于它为企业家的英雄般的创造力提供了用武之地。(沃尔特李普曼)然而,一种强调公平分配的经济思想使资本主义黯然失色,高福利、高税收给美国经济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陷于停顿,储蓄率下降,大部分投资转向可以避税的非生产性活动,如囤积黄金,购置不动产,从事投机买卖,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和贫困所起的相互作用——贫困可以使人努力工作创造财富——被歪曲了。而崛起的供应学派的使命就在于重视资本主义的生机,恢复资本主义创造财富,消灭贫困的功能。资本主义获得成功的秘密——它把追求安全转化为愿意冒险,把小心谨慎变为创造力,把胆怯变为企业家的雄心壮志。安全体现在储蓄上,愿意冒险体现在企业精神上。 [br][br]资本主义制度的健康状况,取决于保险与风险之间,团结与竞争之间,储蓄与投资之间是否取得平衡。没有合作和安全并不会比没有风险和竞争的刺激更能使资本成长。在力图达到平衡时,风险终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国家作为风险承保人,企图把个人和企业的所有风险(如风险、通货膨胀、外国竞争、需求不振、意外事故)都承担起来,这就超出了它能承担的能力。自新政以来,美国日益成为福利国家,保险原则成了联邦政府的问题。尼克松和福特两届政府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有充足的理由可以相信——美国这个福利国家很早以前就已走到了阻碍生产的地步。保险的特点已使风险失去了平衡,许多人感到忧虑。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要的福利项目增加到44种,其增长速度是国民生产总值的2.5倍,为工资增长速度的3倍。福利制度对贫困者的生活状况确有重大影响,但它对人们的动力和自力更生也有强烈的消极作用。如果福利金超过穷人的普遍的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水平,那麽福利制度最终都会扩大贫穷,并使贫困永久存在下去。福利不仅对工作有害,而且破坏家庭,使穷人继续贫困,伴随着福利的意识形态——支持二套联邦政府的官僚制度——也起着销蚀穷人信心的作用。 [br][/p]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