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边村

张家边村

气候条件 南亚热带气候
车牌代码 粤T
经纬度 北纬22.50°、东经113.30°
所属地区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
地理位置 中山市东部、火炬开发区中西部
下辖地区 张家边一至五村
姓氏 117个(马、陈、吴三姓较多)
电话区号 0760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张家边村图册张家边村图册(4)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张凤岗一家从南雄珠玑巷逃荒到张溪(今属石岐区),后转迁于此。这里前面临海,后面靠山,张家在此搭草寮而居,靠捕鱼、种地为生。其后,有不同姓氏者不断迁来聚居张家之旁,生息繁衍,形成村落。因张凤岗姓张,此处又是海边,故称张家边。

1544年(明嘉靖二十三年),称张家边村,属得能都(坊都)。

1827年(清道光七年),称张家边村,属得能都。

1880年(清光绪六年),称张家边村,属东镇。

1910年(清宣统二年),称张家边(段),属第四区。

1921年(民国十年),称张家边乡,属第四区。

1930年(民国十九年),仍称张家边乡,属东乡区。

1931年(民国二十五年),仍称张家边乡,属第四区。

1946年9月(民国三十五年),中山县政府先后撤销9个区的建制,把全县缩编为67个乡镇,其中张家边属仑山乡。

1951年,改称张家边村,属第四区仑山乡。

1953年,改称张家边乡,属第四区。

1955年,仍称张家边乡,属张家边区。

1957年,称张家边村(行政村),属张家边乡。

1958年,各大乡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公社取代大乡。同年10月,全县34个公社(大乡)合并为7个大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当时称张家边生产营,属张家边公社张家边耕作区。

1961年8月,中山县恢复区的建制,当时称张家边公社,并分为张一、张二、张三、张四、张五、张六、张七、张八、张九等9个生产大队,属张家边区。

1966年8月,称胜利生产大队,属红旗公社(张家边公社)。

1976年,称张家边生产大队,属张家边公社。

1981年,仍称张家边生产大队,辖区内有张家边一村、张家边二村、张家边三村、张家边四村、张家边五村等5个自然村,自然村与生产队建制并存,属张家边公社。

1983年底,复称张家边乡,属张家边区(区公所)。

1987年,改称张家边村民委员会,属张家边区办事处。

1990年,仍称张家边村民委员会,属张家边区办事处张家边管理区。

1993年,仍称张家边村民委员会,属中山港区办事处张家边管理区。

1995年,仍称张家边村民委员会,属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即中山港街道)。

2002年4月,改称张家边小区,下设张一、张二、张三、张四、张五等5个小区(对应原辖区内的5个自然村),属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张家边社区居民委员会。

教育设施

村里的教育设施齐全,可满足一般村民“足不出村”的求学需要。

高等教育: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职中:中山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已于2012年1月迁至沿江东三路20号,即东利牌坊侧)

初级中学: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中学

小学:中山火炬开发区第一小学、中山火炬开发区第二小学

学前教育(不含托儿所与其他民办幼儿园):张家边幼儿园、中山火炬开发区第一幼儿园

地质

泥炭土 中山唯一的燃料矿藏,分布在张家边,含油率一般在10%左右,部分高达16%至18%。质量较好,但储量仅100万吨左右,表土层薄,开采成本低,可供地方作小型露天开采。

高岭土 主要分布在环城和张家边等地。

耐火粘土 主要分布在张家边村和濠头村附近,为第四纪冲积-层泻堆积型粘土,已开发利用。

杰出人物

蔡北华(1913—1996) 中山市张家边村人。1935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市立一中和中山大学读书时期接受进步思想,立志投身革命。“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活动,加入党的外国地下组织,宣传团结抗日。于1936年赴日本东京大学读书,参加左联、社联等进步社团活动,参与反帝同盟及留日学生会工作,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1949年6月,先后任上海市工商局党组织副书记、书记、副局长等职务,积极贯彻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做好了许多工作。为上海市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作出积极贡献。文化大革命后重返工作岗位,任上海市工商局革委会副主任和社会科学院副院长。1990年9月离职休养,继续主动地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关心上海的两个文明建设。于1996年2月病逝于上海,享年83岁。 [6]  中山火炬开发区第一小学侧门有一蔡北华同志纪念亭,旁边竖立着蔡北华及其夫人刘爱莲的纪念碑;该处也为开发区第一小学德育基地。

蔡尚雄(1919-2014) 男,1919年9月出生在广东中山市张家边村。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曾任《晋察冀画报》摄影记者,晋察冀野战军第四、第二纵队摄影股股长。建国后,历任《人民画报》记者组组长、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委、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参加了朝鲜板门店谈判等新闻报道工作。摄影作品《分秒必争》1960年获民主德国国际影展银牌奖,《截流》1962年获匈牙利国际影展金牌奖。

吴干群(1909-2000) 张家边二村人,专栏作家。解放后赴香港经商,1976年移民澳洲,定居悉尼,初期经营一家“皇上皇”餐馆。后因为继室朱金梅与其在澳洲团聚后不久就去世,吴干群便将自己的餐馆出售,潜心写作。他一度出版《澳洲风貌》、《美、日、加之旅》、《孔孟之道》、《正风随笔》等著作。其中,《正风随笔》还曾荣获华侨救国联合总会颁发的“华文著述佳作奖状”。在海外生活期间,吴干群一直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曾先后两度出任张家边村建校委员会委员,奔走在澳洲、美国等地发动乡亲乐捐建校经费,并捐建了张家边村幼儿园课室。

梁森 男,张家边人,生于1950年3月,原任张家边医疗站站长,后任火炬开发区镇村医疗一体化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党员。作为一个乡村医生,梁森不断在医疗实践中探索经验,并虚心向中、西医前辈学习。同时,他的医风医德,在群众中有口皆碑。1999年7月,国家卫生部授予其“全国模范乡村医生”称号,并邀请其上京出席颁奖会及在大会上发言。2000年,其业绩被国家录入《中国民间名医大全》。北京《名医大全》编委会还向梁森颁发了“中国民间优秀名医”牌匾和荣誉证书。

吴美珩 女,张家边人。1996年国际华裔小姐竞选亚军(旧金山代表),参选后加入香港无线电视成为旗下艺员,曾为无线电视当家花旦,拍摄过多部电视剧和电影,与台湾富商王华麟结婚产子后已息影。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