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

玉米螟

拉丁学名 Pyraustanubilalis(Hubern)(Hubern)
节肢动物门
别称 玉米钻心虫、玉米髓虫、挖心虫、钻茎虫、箭杆冲
中文学名 欧洲玉米螟
昆虫纲
亚科 野螟亚科
目录导航

外形特征

成虫

玉米螟玉米螟黄褐色,雄蛾体长13-14毫米,翅展22-28毫米,体背黄褐色,前翅内横线为黄褐色波状纹,外横线暗褐色,呈锯齿状纹。雌蛾体长约14-15毫米,翅展28-34毫米,体鲜黄色,各条线纹红褐色。

玉米螟的卵玉米螟的卵扁平椭圆形,长约1毫米,宽0.8毫米。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1],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2]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圆筒形,头黑褐色,背部

淡灰色或略带淡红褐色幼虫中、后胸背面各有1排4个圆形毛片,腹部1~8节背面前方有1排4个圆形毛片,后方两个,较前排稍小。

玉米螟 蛹玉米螟 蛹长 15~18毫米,红褐色或黄褐色,纺锤形,。腹部背面1-7节有横皱纹,3-7节有褐色小齿,横列,5-6节腹面各有腹足遗迹1对。尾端臀棘黑褐色,尖端有5-8根钩刺,缠连于丝上,粘附于虫道蛹室内壁。[2]

生活习性

生活史

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各个世代以及每个虫态的发生期因地而异。在同一发生区也因年度间的气温变化而略有差别。通常情况下,第一代玉米螟的卵盛发期在1-3代区大致为春玉米心叶期,幼虫蛀茎盛期为玉米雌穗抽丝4,第二代卵和幼虫的发生盛期在2-3代区大体为春玉米穗期和夏玉米心叶期,第三代卵和幼虫的发生期在3代区为夏玉米穗期。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成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后不需要补充营养,羽化后当天即可交配。雄蛾有多次交配的习性,雌蛾多数一生只交配一次。雌蛾交配一至两天后开始产卵。每个雌蛾产卵10-20块,约300-600粒。

幼虫孵化后先集群在卵壳附近,约一小时后开始分散。幼虫共5龄,有趋糖、趋触、趋湿和负趋光性,喜欢潜藏为害。幼虫老熟后多在其为害处化蛹,少数幼虫爬出茎秆化蛹。

各虫态历期:卵一般3-5d, 幼虫,第一代25-30d, 其他世代一般15-25d, 越冬幼虫长达200d以上,蛹25℃时7-11d,一般8-30d, 以越冬代最长,成虫寿命一般8-10d。[2]

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越冬基数

(2)气候条件。 玉米螟喜中湿,高温干燥是其发生的限制因素。年平均气温越高,年发生代数越多。

(3)品种抗虫性。 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其受害程度不同。

(4)栽培管理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直接影响作物的生育期和生长势,而玉米螟雌蛾喜欢在播种早、水肥足、 的植株上产卵。

(5)天敌[2]

主要价值

【药名】:玉米螟

【来源】:为野螟科动物玉米螟的虫体。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解毒。

【用法用量】:10一15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江苏、浙江、四川、广西、广东、台湾。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物危害

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也能为害棉花、大麻、甘蔗、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薯、豆类等作物。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

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最大。常年春玉米的被害株率为30%左右,减产10%,夏玉米的被害株率可达90%,一般减产20%-30%。初孵幼虫先取食嫩叶的叶肉,二龄幼虫集中在心叶内为害,3-4龄幼虫咬食其他坚硬组织。[2]

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①赤眼蜂灭卵。在玉米螟产卵始、初盛和盛期放玉米螟赤眼蜂或松毛虫赤眼蜂3次,每次放蜂15万-30万头/hm[1]

玉米螟成虫玉米螟成虫玉米螟玉米螟

化学防治

①心叶期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的喇叭口内投施药剂,仍是我国北方控制春玉米第一代和夏玉米第二代玉米螟最好的药剂防治方法。

②穗期防治。当预测穗期虫穗率达到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在抽丝盛期应防治一次,若虫穗率超过30%,6-8d 后需再防治一次。[2]

诱杀成虫

根据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可诱杀大量成虫。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用诱芯剂量为20ug 的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麦田按照15个/hm[2]玉米螟玉米螟玉米螟玉米螟(3)玉米螟玉米螟(20)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