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设有3个系、1个所、1个省文科基地和3个中心:教育经济与管理系、管理科学系、行政管理系、哲学研究所、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公共管理学院公务员培训与MPA教育中心和公共管理学院现代教育管理研究与开发中心。
学院现有公共事业管理、管理科学、行政管理等3个本科专业;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哲学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教育经济与管理拥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公共管理、科学技术史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教育硕士(教育管理方向)、公共管理硕士(MPA)拥有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哲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均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是学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主要支撑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4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人数的91%,“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广东省“珠江学者”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0人。
学院现有各类学生共38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99人,博士生26人,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生243人,教育硕士生84人,公共管理硕士(MPA)生278人,成人学历教育本、专科学生2400多人。学院重视和加强人才培养工作,2009年分别制定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暂行规定》、《本科专业实习暂行规定》、《本科教学奖励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自2009年起我院全日制本科实行公共管理大类招生,学生前三个学期按照公共管理类学习,第四学期进行专业分流,实行专业培养。
学院制定《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暂行条例》,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据统计,自学院成立以来,学院教师在A级和T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4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68部,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37项、厅局级项目6项,获横向科研课题28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主持召开国际学术会议4场。
学院现任领导 | ||
姓名 | 职务 | 职责 |
刘志光 | 院长 |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
郑仲 | 党委书记 |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
胡中锋 | 副院长 | 分管学院科研和全日制研究生工作 |
范冬萍 | 副院长 | 分管学院全日制本科教学 |
戴黍 | 副院长 | 分管学院成人教育 |
陈培新 | 党委副书记 | 分管学院全日制学生工作 |
学院现任领导 | ||
姓名 | 职务 | 职责 |
刘志光 | 院长 | 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
郑仲 | 党委书记 | 主持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
胡中锋 | 副院长 | 分管学院科研和全日制研究生工作 |
范冬萍 | 副院长 | 分管学院全日制本科教学 |
戴黍 | 副院长 | 分管学院成人教育 |
陈培新 | 党委副书记 | 分管学院全日制学生工作 |
A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B 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学是研究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行政事务、公共事务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学科,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政府机构运转和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特点,具有较强的管理、经营、策划、调研、交际能力,能够胜任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行政管理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学方面教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
C 培养要求: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遵守宪法和国家的其他法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素质;掌握现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我国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能力和行政管理实践的策划能力、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具有较高的英语或其他外语能力;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
D 培养对象:
应届高中毕业生起点的本科生,学制一般为四年;国民教育本科学历起点的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国民教育本科学历起点、有工作经验的公共管理硕士(MPA),学制一般为三年;国民教育本科学历起点、有工作经验的在职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成人高考起点的大专生、大专起点的函授本科省,学制分别为两年和三年。
E 师资情况:
该系的师资年富力强,教学和科研能力出色,学科带头人为刘志光教授。从事行政管理学专职教学研究工作的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7人拥有国内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全部教师均为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教师。该系教师注重突出行政管理教学的时代感和应用性,引进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强化课程教育,广受学生好评。
F 主干学科:
行政管理学科
G 主要课程: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指定必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主要课程有行政管理学、管理学基础、政治学基础、市政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府经济学、公共财政、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地方政府学、组织行为学、西方经济学、电子政府、政府绩效管理、行政组织学、行政学说史、行政法学、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政策分析、国家公务员制度概论、西方各国政治制度、管理思想史、行政公文与写作、行政案例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等。
H 主要实践性环节:
撰写毕业论文并答辨。
I 主要专业实践:
习题作业、方案规划、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
J 奖助学金:
学生享有获取学校设置的“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各类捐赠奖学金的机会。
K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行政管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方向继续发展。
L 学生就业情况:
该系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毕业生一般100%就业。分配去向主要集中在:各级党政军机关、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部门或政策研究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党、政、青组织或办公事务、咨询服务等综合管理机构;大众传媒组织、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等。
A 专业名称:
管理科学
B 专业简介:
管理科学专业是我校2003年设置、2004年开始招生的新专业,主要专业发展方向有:系统与创新管理;管理决策;现有在校本科生240多人;管理科学专业师资队伍年轻,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实力较为雄厚,承担了若干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
经过4年的大力建设,我校管理科学专业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培养方案,在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均拥有了完备、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规划,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自我校管理科学专业设立开始,本专业就深入研究我国管理人才市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深入调查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管理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并根据本专业的学科优势,确定了以下培养方向:根据我国强调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发展趋势,培养能够胜任研发与技术创新管理工作的合格人才;根据管理实践信息化的趋势,培养能够熟悉管理信息化系统、各种相关管理软件操作的合格人才;根据管理分工越来越细化、各项管理工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培养具有系统管理能力与思维的新型管理人才。我校管理科学专业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实践操作能力与管理方案的优化设计能力、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的应用操作能力。
针对管理科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本专业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拓宽与社会的联系,创办了“管理论坛”,定期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开设讲座;设立“管理实务”系列讲座课程,定期聘请政府官员、企业家和资深管理专家、管理业务骨干任教,具体指导学生解决相关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
此外,为了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本专业还充分利用我校和所在学院的教学资源,通过开设科学史、科学哲学、中国文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质。
C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科学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专门人才,适应各类企业、行政机关、教育部门等领域的工作。
D 培养要求: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遵纪守法,敬业爱岗,有团体协作精神。通过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阅读相关文献和必要的实践环节,熟练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新事物有敏感性和适应性,有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既有求实的态度,又有开拓精神,能不断更新知识,有迎接挑战和抓住机遇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英语或其他外语能力;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
E 培养对象:
大学本科学生,修业四年。
F 师资情况:
学科带头人:范冬萍教授、博士、博导,曾在英国等著名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现任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擅长研究系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影响力的论文,出版专著多部,承担多项国家级、省级研究课题,曾荣获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学历背景:拥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5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正在攻读在职博士,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职称结构: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5人
G 主干学科
管理学
H 主要课程:
管理学基础、运筹学、系统工程与系统管理、预测与决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发与技术创新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博弈论与激励机制设计、战略管理专业英语、高等数学、心理学等。
I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社会调查或者课题研究,4周。
J 主要专业实践:
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实习8周
K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经济学等专业方向,考研比例为40%。
L 学生就业情况:
就业率为98%,主要的就业行业、部门主要为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机关、事业单位。
A 专业名称: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
B 专业简介: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包括政府机关公务员、非政府的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以及政策分析专门人才。本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侧重于教育管理方向。
C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管理技术和方法的知识,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学校及其他各类公共事业单位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D 培养要求:
1、掌握现代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接受一般的教育管理方法、教育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训练和考核,具备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2、熟悉我国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备依法管理的较高水平和能力。
3、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教育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能力。包括:行政事务的处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和策划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统计分析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等。
4、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E 培养对象:
应届高中毕业生起点的本科生,学制四年,授管理学学士学位。
F 师资情况:
本专业现有教师13名,其中12名具有博士学位,1名正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有2名教师曾在美国、澳大利亚做过为期一年以上的访问学者。13名教师中,教授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人,讲师2人。
G 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课程有:高等数学、逻辑学、管理学原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统计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公共政策学、教育学、公共经济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测量与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中外教育管理史、教育领导学、教育财政学教育概论、管理学概论、教育管理学(教育行政学、学校管理学),教育视导与评价,教育法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决策学、学校心理辅导等。
H 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可以报考本学院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可以报考其他学校其他学院的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004年07月 | 公共管理学院成立 院长:刘志光 副院长:黄崴 胡中锋 于奇智 范冬萍 |
2004年07月 |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招非师范生 |
2004年07月 | 管理科学专业开始招生 |
2004年8月8日 | 教育经济与管理系成立 |
2004年8月8日 | 管理科学系成立 |
2004年10月8日 | 学院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成立 |
2004年10月8日 | 华南师范大学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成立 |
2005年3月11日 |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成立 书记:郑仲 副书记:陈培新 委员:刘志光、黄崴、胡中锋、范冬萍、王建军 |
2005年 | 获得MPA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MPA专业学位硕士开始招生 成立MPA教育中心 主任:王国健 副主任:肖化 刘志光 朱鮀华 |
2005年04月 | 教工第一党支部成立 |
2005年04月 | 教工第二党支部成立 |
2005年04月 | 学生第一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成立 |
2005年04月 | 学生第二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成立 |
2005年04月 | 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 |
2005年5月10日 | 行政管理学系成立 |
2005年06月 | 行政管理专业开始招生 |
2005年06月 | 公共管理学院第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召开,成立研究生会 |
2005年06月 | 公共管理学院第一次团学代表大会召开 |
2005年08月 | 学院搬迁到大学城校区 |
2005年09月 | 第一届迎新晚会“相聚在起跑线上”成功举办 |
2005年12月 | 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 |
2005年12月9日 | 继续教育办公室成立 |
2006年1月4日 | 信息中心成立 |
2006年1月4日 | 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成立 |
2006年01月 | 行政管理硕士点获批,刘志光任导师组长,开始招收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
2006年03月 | 学校同意成立“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 主任:王国健 常务副主任:吴颖民 副主任:刘志光 胡中锋 王红 |
2006年05月 | 成立公共管理学院分党校 校长:郑仲 副校长:陈培新 秘书:胡敏 |
2006年05月 | 学院团校成立 陈培新任校长、邱鸿任副校长 |
2006年07月 | 主办“复杂系统科学技术与感知控制论”国际研讨会 |
2006年11月 | 学生第一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调整为研究生第一、第二两个党支部 |
2006年11月 | 开办第一届由研究生主讲的“研究生论坛” |
2006年09月 | 中国哲学硕士点开始独立招生 |
2006年10月 | 举办第一届学院案例分析比赛 |
2007年10月 | 学生第二党支部(本科生党支部)调整为本科第一、第二两个党支部 |
2008年06月 | 学校同意成立“华南师范大学教育领导力研究与培训中心 |
2008年07月 | 管理科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有第一届学生毕业 |
2008年10月 | 增设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和本科生第三党支部 |
2008年11月 | 主办“系统科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国际研讨会 |
2008年12月 | 院第一届“砚湖学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正式启动 |
2009年02月 | 系统科学与系统管理研究中心获批广东省人文社会重点建设基地 |
2009年06月 | 原属我院的华师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独立,成立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 |
2009年07月 | 学院行政班级换届改选: 院长:刘志光 副院长:胡中锋 范冬萍 戴黍 |
2009年09月 | 学院成立公务员培训与MPA教育中心。 主任:戴黍 副主任:黄岩 徐刚 |
2009年09月 | 学院系、所领导换届。 教育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王建军 管理学科系系主任:陈友芳 行政管理学系系主任:杨爱平 哲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平 |
2009年09月 | 学院成立现代教育管理研究与开发中心。 主任:胡中锋 副主任:王建军 林天伦 |
2009年10月 | 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与政行学院共建)成功获批 |
2010年01月 | 学院联合两个校内单位主办“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会议,我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承办 |
2010年06月 | 学院党委班子换届:书记:郑钟 副书记:陈培新 党委委员:刘志光、戴黍、胡中锋、范冬萍、于奇智 |
2010年12月 | 第一届教代会成立:主任:王建军 副主任:刘剑玲 陈友芳 |
2011年10月 | 系所领导换届:教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赵敏 |
2011年11月 | 学院工会换届:主席:刘剑玲 委员:陈开先、史俊英、聂泳祥、张国英 |
2012年 | 哲学和公共管理专业被评为省重点学科 |
2012年 | 范冬萍副院长获珠江学者 |
2012年 | 社会保障研究生开始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