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奶奶庙

后山奶奶庙

中文名 后山奶奶庙
属性 古庙
目录导航

地理位置

河北省 易县后山位于易县城北15公里的 洪崖山上。距 北京120公里,距 天津180公里,距 石家庄240公里。山上有年代久远的古庙群,主庙为“后土皇帝庙”,俗称“后山庙”或“后山奶奶庙”。

历史典故

传说一

后山奶奶庙的传说有很多。在 易县的民间传说故事中,是这样,东汉时期, 王莽篡权,要斩草除根杀 刘秀。王的大军追赶 刘秀。一天中午,到了易州洪悬山处。 刘秀已经是走投无路。看到山下有一很破旧的茅草屋。 刘秀跑了进去,见只有一白发苍苍的 老妇人。 刘秀急切的喊:“奶奶救我,后面有人要杀我!”。 老妇人,一看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急中生智。说:“你赶紧躺在地下,闭眼不要动”,接着 老妇人把中午剩下的米饭倒在了 刘秀身上。这时,追兵进门了:问:“有一人可能到了你这里,把他交出来。” 老妇人说,:没有。追兵说,怎么地下有人? 老妇人说:“这是我儿子,几天前就死了,身上已经长蛆了。”追兵也不问也不看了,走了继续追赶。这样老妇救了 刘秀一命。 刘秀当了皇帝以后,为了报老妇之恩,就在 易州的 洪崖山上建了一座“奶奶庙”,俗称后山“奶奶庙”。

传说二

传说在东汉时期,皇帝 刘秀兵败时曾逃到这里,藏在庙中,“奶奶”(西王母)在刘秀的脸上喷了些米饭和长尾巴蛆,使刘秀看上去如死人一般。 王莽的追兵追到庙里,见 刘秀的“死尸”躺在地上,且已生了蛆,就放心地走了。 刘秀因此而脱脸。 刘秀登基做皇帝后,封老奶奶为“承天效法,后土皇帝”,并拨重金建庙塑金身以供祭祀 。

传说三

王莽称帝时, 定兴县东辛告村有一个叫张生香的姑娘,自幼父母双亡,和四位哥哥相依度日。后来大哥不幸病故。三哥跑出去给东家扛长活,在外地娶了嫂子,整年儿不回来。四哥新近给官府抓了丁。唯有二哥在后山学道,好几年也不见音信。

小姑娘刚长成人,就给当地一位姓郭的官宦人家看中,七十大几的老爷子,要纳人家这个穷家女娃做小房。姑娘当然不干,她打十五岁上就被逼逃了出来,一路含辛茹苦,走了两年半,才赶到后山。

后山道观,天下第一。里边的男女道士,可不少,四时烟火旺盛异常。张家小姑娘就是奔庙里来的。当她赶到后山,遍访众道,也没打听见自己的亲人。逼得实在想不出法了,就钻在这个山坳里住了下来。一住就是四十五年,人由 黄花少女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

张生香常年靠打柴纺线为生。据说她留下的那架石纺车,就是附近村里一个善良小石匠在她年轻时送的,另外,她还不辞辛劳,把柴枝背到五十里远的易州城里去换烧饼。石棚两边那 半亩园子也是她用勤劳的双手辛苦开垦的。

老奶奶一生经历坎坷,为人刚强,见了穷人肯帮忙,见了富人,躲着走,洁身自好。因为她年轻时在 定兴干过三年长工,所以那一带人亲切地喊她为香姑。又因她晚年救过 刘秀,所以在这一带威信极高。当她六十过世后,人们都很怀念她。农历三月十五传为香姑的生日,所以每到三月十五这天,九省十八县的人们,就扶老携幼,成群结队上山参拜,一是为赶 九玄庙会,二是为了缅怀后山奶奶。

民俗文化

后山奶奶信仰在这一带很盛行。包括 北京地区,比如 房山区,南尚乐一带管后山叫 西山,和 房山毗邻的 涿州市和 涞水县也称之为西山,而象 定兴一带叫北山奶奶, 易县本地称之为后山。这都是随自己的方位不同而称呼也异吧, 房山一带的有些信徒在大年三十都要冲西烧香,嘴里也念念有词,大意就是求 西山老奶奶保佑之类的话。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十五,有庙会,其间人山人海,此山不要门票,信徒来自好几个省市 自治区,热闹非凡。来此山的神职人员有道士,道姑,和尚等。山上供的佛道诸神很多,很有民间信仰的味道。在 涿州也有座 西山老奶奶庙,叫 泰宁宫,属于 河北省道教协会管理。据 北京有的信徒说,在 定兴也有奶奶庙,当地还有看香的,具体情况不太了解。

周边景观

庙宇

文革前,仅山上就有庙32座,除“后土皇帝庙”外,还有玉皇大帝庙、拜猿殿、轩辕黄帝庙 、太阳殿 、侯爷殿等 。加上后山周围的其它庙宇,有六、七十座之多 。如县城北觉山坡上的“ 觉山寺”、“后土行宫”,豹泉及其附近的上 、中 、下三个 云居寺, 涞水县乐坪的伶伦祠, 狼牙山北支 蚕姑坨上的“蚕姑圣母祠”等 。曾是传说中黄帝祭祖地的 河北 易县后山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注意,目前已被列为 河北省十大重点抢救项目之一,该地发掘和抢救工程正在有序开展。

后山

据专家学者考证, 易县后山是5000年前黄帝部族由西北高原东迁后聚居、生活、发展、祭祀的根据地。史书记载的黄帝大战于 涿鹿之野,就是以这里为中心。其地域北到 涿鹿、西到太行,传说中炎黄大战、黄帝战蚩尤、 釜山会盟诸侯、黄帝造车、嫘祖养蚕染五色衣、仓颉造字、伶伦制乐器作五律制十二钟等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带,至今这里尚存嫘祖洞、黄帝洞、 蚕姑坨、 釜山、钟模坑等传说遗址。

黄帝统一各部落后,虽建都于今 涿鹿县矾山 黄帝城,但后山仍是其 近畿和家庙祖祠所在地,并派大臣伶伦护守祭祀。此后夏、商、周三代3000多年, 易县后山一带一直是炎黄后裔生存发迹之地。由此留下许多传说,不少村名、地名都与此有关。

据专家介绍,目前在 易县后山留下的70多处古迹庙宇中,最主要的有3处:黄帝庙和黄帝洞、侯王殿、太阳殿。据考证,黄帝庙和黄帝洞是历代帝王诸侯祭祖的地方,侯王殿是历代帝王诸侯封禅的地方,太阳庙是历代帝王诸侯祭天的地方。

专家考证表明, 秦汉以前,历代帝王诸侯都在 易县后山举行祭天、封禅、祭祖等活动。将祭天、封禅、祭祖活动改在今天的 泰山,是从 秦始皇登泰山封禅开始的。因此,专家学者认为, 易县后山为“中华第一 祖山”,是中华第一座祖庙——黄帝庙所在地,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专家认为,在 中国长达5000年的历史沿革中, 易县 后山文化虽然受到儒、道、佛3种思想的影响,但其主旨仍然是祭祖活动,是追寻史前文明极其珍贵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具有重要的保护、开发价值。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