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墓

列宁墓

目录导航

墓体简介

列宁列宁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墙正中的前面。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墙正中的前面。

1924 年1 月27 日建成列宁墓,最初是木结构的1930 年改用花岗石和大理石建造。卫国战争后,装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重新更新了。列宁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体表是阶梯状的3 个立方体,采用黑、红两色大理石和花岗石建成。陵墓体积为5800 立方米,内部容积为2400 立方米。墓前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净重 60 吨。墓顶是平台,平台两翼是可容纳万人的观礼台。沿黑色大理石台阶而下,可进入陵墓中心的悼念大厅。列宁安详地躺在铺有红色党旗和国旗的水晶棺内,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红旗勋章。距列宁墓不远,有列宁博物馆,里面珍藏有列宁的遗物和列宁的传记等。在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墙之间,是前苏联其他领导人的墓地。

历史沿革

列宁墓(1953年至1961年安葬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和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的遗体)位于莫斯科红场中央克里姆林宫墙附近。

1924年1月24日列宁逝世,苏联政府迅速建造了第1座木结构陵墓(建筑师阿列克谢·维克多罗维奇·休谢夫负责项目设计),并于1月25日葬礼当天落成。这座陵墓形如金字塔,有3级台阶,使用到1924年春季。 

1924年春,休谢夫又设计了扩建方案,在两侧增建了看台。最初提出的石棺图纸被认为太复杂,技术上难以实现,于是苏联建筑师康斯坦丁·斯潘杰诺维奇·梅利尼科夫花1个月时间重新搞了八个方案,其中之一被选中批准,紧接着在最短的时间内由设计者本人督造完成,一直在陵墓内使用到二战结束。 

现在的混凝土结构陵墓是1929至1930年休谢夫及其团队基于第2座陵墓的简化版本设计的,使用了砖墙和花岗岩表面,并用大理石、拉长石和斑岩镶嵌装饰。其内建有门厅和悼念大厅,著名画家、建筑师伊格纳季·伊格纳季耶维奇·尼温斯基负责装修工作,面积100平方米。

1930年,新建的看台(建筑师伊西多尔·阿伦诺维奇·法兰西)出现在陵墓两侧,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也宣告落成。 

1941年5月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弗拉基米尔·列宁的遗体被疏散到秋明市,停放在今秋明国立农业科学院主楼(共和国街5号)2层15号教室内。1945年4月,领袖遗体重返莫斯科。

1945年,列宁墓建成了中央看台。同年,休谢夫和雕刻家鲍里斯·伊万诺维奇·雅科夫列夫共同设计的新石棺取代了梅利尼科夫的旧石棺。1953年至1961年间,因为陵墓内停放了斯大林遗体,所以被称为“列宁和斯大林墓”。 

1953年陵墓入口安装的花岗岩石板上“列宁”一词被改写为“列宁和斯大林”,直到人们在乌克兰日托米尔州找到了1整块罕见的61吨重巨型拉长石。有传言称:被抹掉的“列宁”旧字样会在极寒天气从白霜下隐约显现出来。1958年,石板上的铭文又被改为“列宁”居上“斯大林”居下。1961年,写有列宁名字的旧石板被放回其本来位置,同时决定为斯大林举行葬礼,准备将两位领袖的石棺移入筹建中的先贤祠,但后者终未建成。 

1993年1月之前,守卫列宁墓的“第1岗”(Пост № 1)按照克里姆林宫钟声每小时换岗1次。

1993年1月爆发宪政危机后“第1岗”被解散,1995年12月12日恢复建制,但值守岗位移至无名烈士墓。 

最初的木头列宁墓并没有看台,为了满足大量宾客前来瞻仰以及宣读悼词的实际需要,随后的第2座木头陵墓及时增设了看台。

第3座永久列宁墓也被用作政治局、苏联政府与军队领导人及特邀嘉宾们在红场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观礼、检阅台(早先仅包括5月1日游行和11月5日游行,自1965年起增加了5月9日阅兵)。列宁墓还有1个特别小房间,供登台讲话的人餐饮休息。

1990年五一节期间发生了一起著名的丑闻:参加游行的人在列宁墓前呼喊反共口号,戈尔巴乔夫和政治局全体成员纷纷退席表示抗议。

1992年至1994年间红场阅兵及游行停办;1995年5月9日举行了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1周年阅兵;1996年5月9日举行了胜利511周年阅兵,这也是列宁墓最后1次被用作检阅台。虽然自1995年以来年年举办胜利日大阅兵,但从1995年开始国家元首与政治家们只能在列宁墓附近临时搭建的看台上观礼。2005年起,每逢红场有大型庆祝活动(阅兵、游行或音乐会)列宁墓一律暂时闭门谢客。 

莫斯科的道路起点是列宁墓,而非其他俄罗斯城市那样起自市邮政大楼。莫斯科市邮政总局在距离陵墓不到两公里的米亚斯尼克街。

2017年2月16日至4月16日,列宁墓暂停对公民开放,这段时间内将进行计划中的遗体预防性保养工作。

建筑构造

外形

列宁墓列宁墓(5)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在克里姆林宫墙正中的前面。其设计者是阿·舒舍夫(1873~1949年),1924 年1 月27日建成,最初是木结构的,1930 年改用花岗石和大理石建造。卫国战争后,装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重新更新了。列宁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体表是阶梯状的3 个立方体,采用黑、红两色大理石和花岗石建成。

陵墓体积为5800 立方米,内部容积为2400 立方米。墓前刻有“列宁”字样的碑石净重60 吨。墓顶是平台,平台两翼是可容纳万人的观礼台。沿黑色大理石台阶而下,可进入陵墓中心的悼念大厅。列宁安详地躺在铺有红色党旗和国旗的水晶棺内,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红旗勋章。距列宁墓不远,有列宁博物馆,里面珍藏有列宁的遗物和列宁的传记等。在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墙之间,是前苏联其他领导人的墓地。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

构造

这座墓正在克里姆林枢密院的塔楼前,最早是木结构的。1930年由舒谢夫设计成现在这个样子――方形红色的大理石,下大上小,总共四层。含有古埃及金字塔的意味,厚重和简约,倒是颇合这位历史巨人气质。可能是莫斯科的阳光过于强烈,一入墓室,一团漆黑。墓道是一级级向下的很长的台阶看到那个闻名世界的水晶棺。

石室朦胧不亮,宁静而神秘,室内所有的光线都是从水晶棺里扩散出来的;而水晶棺内的光线也不亮,好像深夜里室内的灯光,柔和地照耀着仰面躺卧、神情如睡的列宁。这光线只有在穿透水晶棺时,在水晶板材的边沿的锐角处折射一条条极亮的细线。

遗体养护

遗体形态

列宁身高1.62米。但他躺在那里却不显矮小。他脸上的神气自然而平和,那种安睡般松弛的状态非常逼真。他没有死去之后的感觉,而是像活着而睡着了那样。尽管他皮肤的质感看上去有一点缺乏弹性,面色却幽幽泛光。他的双手――左手习惯般地微微握着,右手似是不觉地松开。这两只手摆在黑色带红边的缎面的被盖上,十分生动。

按照规定,从墓室出来后不能直接离开红场。必须向西,绕过观礼台,到列宁墓的背后,去瞻仰“名人墓”。那里紧靠克里姆林宫的红墙有二十几座墓,整齐地排成一排,他们都是前苏联时代功勋赫赫的人物。有加里宁,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仁斯基、朱可夫等等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有作家高尔基、科学巨匠库尔恰托夫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

这些墓的形制完全一致。方柱式墓碑上端,雕刻着墓主人的半身胸像。棺盖上平放一块黑色大理石板,上边刻着他们的姓名与生卒年月,还斜放两枝红艳艳的康乃馨。

人们必须在这些墓前逐个走过,才能从东边的出口走出红场。这大概也是前苏联时代留下的遗规。

至于曾经同样放在水晶棺中斯大林的遗体,早在赫鲁晓夫时代就被焚化了。现在,他的骨灰葬在“名人墓”的最后一位。历史仍给他一个位置。那是因为他在二战中建立的不朽功勋,至今依然被俄罗斯人牢记不忘。

研究机构

从事尸体防腐工作的生化学家鲍里斯·伊里奇·兹巴尔斯基(БорисИльич Збарский)配制了1种“香树脂液”,每18个月浸泡1次列宁遗体。兹巴尔斯基直到1954年逝世为止长期负责列宁遗体的防腐工作。1939年底,苏联卫生部委员会成立了列宁墓科研实验室,专门研究解决保存列宁遗体的各种相关问题。例如列宁石棺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浸泡溶液的成分,尸身的预防性检测,皮肤表面的颜色,摄影记录列宁的面容和双手,检查寿衣织物的损坏程度等——以上仅是科研实验室研究课题的1部分。据政府委员会报告记载,1990年的苏联部长会议作出结论称列宁遗体可以在目前条件下维持现状几十年或更久。 

1992年后,列宁墓科研实验室并入全苏药用和芳香植物科学研究所(ВИЛАР),改称全俄药用和芳香植物科研所生物医学技术科研与培训中心。1993年后,“保存列宁墓慈善公益团体”为科学家们提供资金援助,到1999年则由“列宁墓独立公益基金会”提供经费。基金会章程指出他们的宗旨是保存作为历史古迹和世界建筑杰作的列宁墓以及列宁尸身。 

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曾为多国政要进行尸体防腐处理,包括:格奥尔吉·季米特洛夫(1949年,保加利亚共产党中央总书记)、霍尔洛·乔巴山元帅(1952年,蒙古国)、约瑟夫·斯大林(1953年,苏联)、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1953年,捷克共和国总统)、胡志明(1969年,越南)、阿格什蒂纽·内图(1959年,安哥拉总统)、福布斯·伯纳姆(1985年,圭亚那总统)、金日成(1995年,朝鲜)。

继列宁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并公开供人瞻仰后,各共产党及共产主义国家效仿者有:孙逸仙、格奥尔吉·季米特洛夫、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乔巴山、恩维尔·霍查、福布斯·伯纳姆、胡志明、毛泽东和金日成。(以上名单截止至21世纪前三年)

资金来源

列宁墓的维护在苏联时期是由国家拨款,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悄然停止了这笔财政拨款,“列宁墓实 验室”改名为“全俄药用植物科学生产联合体生物结构医学研究中心”,费用则由俄共等左派发起的民间慈善机构“列宁墓慈善基金会”募捐和共产党员的捐款等组成。   

受经济条件影响,列宁墓维护单位的经费出现了短缺,目前只够例行性的检修维护工作。

遗体防护

列宁遗体迄今已保存87年。在此期间,专家们定期用精密仪器对肤色、体形、凸出部位进行测定,可以 长久保存下去。   

俄罗斯每4年任命一个政府委员会,成员包括卫生部长、权威解剖学家、病理解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任务是对遗体全身进行检查并核对一切必要的数据。该委员会每隔5—10年从遗体取样化验,然后将其制成标本。   

护理遗体的防腐秘方被列为尖端科技项目和国家一级机密。 目前,安放遗体的水晶棺内常年保持16℃常温,每周一和周五专家小组会检查墓室内的光照情况,他们打开水晶棺,给列宁面部涂上特制的防腐剂。

着装清理

给列宁遗体穿的衣服是从瑞士特别订购的一种有光泽的精美面料缝制成的,列宁生前就非常喜欢这种面料。   一般情况下,技术人员每隔三年要给列宁遗体换一次着装,但是,由于“列宁墓慈善基金会”的资金本来就少得可怜,必要的防腐经费都很紧张,更何况衣服的价格相当昂贵(高达3万美元),所以,列宁遗体已多年无法及时更换新装,工作人员只能对现有着装进行细致的清洁。

历次冲击

1934年3月19日,米特罗凡·米哈伊洛维奇·尼基丁企图开枪射击列宁的防腐遗体,被反应迅速的警卫和游客及时制止,尼基丁当场自杀,在他身上找到了打算寄给党和政府的抗议信。  

1957年11月5日,莫斯科无业居民А. Н.罗曼诺夫往列宁墓上扔了1瓶墨水,停放列宁和斯大林遗体的棺材没有受损。  

1959年3月20日,1名游客向棺材掷锤子砸破了玻璃罩,列宁和斯大林的遗体都未受伤。

196零年7月14日,伏龙芝市(译注:今比什凯克)居民 К. Н.米尼巴耶夫越过围栏踢破了棺材玻璃,碎片损伤了列宁防腐遗体的皮肤。为进行修复工作,陵墓被迫关闭,直到8月15日才重新开放。经审讯查明,米尼巴耶夫从1949年就产生了破坏列宁棺材和遗体的想法,196零年7月13日专程来到莫斯科付诸行动。  

1961年9月9日,Л. А.斯米尔诺娃从棺材旁走过时吐唾沫并投掷裹在手帕里的石块,同时破口大骂,导致水晶棺被打破,但遗体完好无损。 

1962年4月2 4日,巴甫洛夫镇退休居民А. А. 柳季科夫也往棺材上扔了1块石头,列宁遗体没有受伤。事后查明柳季科夫两年前曾向国内各大报社和西方国家驻苏使馆投递反苏信件。

1967年9月,立陶宛考纳斯市1位姓克雷萨诺夫的居民在列宁墓入口附近引爆炸弹,这一恐怖主义行为致使数人死亡,陵墓没有受损。  

1973年9月1日,1颗未被发现的自制炸弹在列宁墓内部爆炸,罪犯和一对夫妇当场死亡,另外几人(包括儿童)受伤。列宁遗体未受影响,因为当时棺材已有防弹玻璃保护。  

2010年3月15日,莫斯科郊区居民谢尔盖·克拉别措夫翻过围墙爬上墓顶看台,高声呼吁拆除列宁墓并尽快下葬列宁遗体。警察逮捕他时遭到武装反抗,但很快将其制服并拘留。后来查明克拉别措夫是1名被通缉的暴力抢劫犯。 

2010年11月27日,警方逮捕了一个向列宁墓投掷卫生纸卷和小册子的男人,此人后来被送往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四、周六、周日10:00-13:00,周一、周五不开放。[2]

门票价格

景区免费开放。[2]

参观规定

人们必须由红场的西侧进入。入口时要接受安全检查,所有背包提包手包,以及照相机、摄像机一类,一概不准携带入内。以使墓室的进入者,不能有任何旅游观光的意味,只有瞻仰膜拜和心灵体验。入口后走一百多米,便是列宁墓。

人物简介

列宁列宁(3)列宁1870年生于伏尔加河畔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父亲伊里亚·尼古拉也维奇·乌里扬诺夫是一位具有民主进步观点的中学教师,后来成为辛比尔斯克省国民教育厅的视察员,因多年从事国民教育的劳绩,晋升为省国民教育总监,并曾获得贵族称号;列宁的祖母是俄罗斯犹太人。列宁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是一位医生的女儿,结婚前住在农村,虽然只受过家庭教育,但由于她勤奋好学,后来仍然通过考试获得小学教师的称号。她读过许多书,并擅长外语和音乐。她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品德教育,终日为他们操劳。乌里扬诺夫一家有六个孩子。列宁的哥哥叫亚历山大,姐姐是安娜。妹妹奥里娅。弟弟德米特里,最小的妹妹叫玛丽娅。

1889年5月,列宁全家迁往萨马拉城。1891年21岁的列宁以校外生的资格通过了波得堡大学的毕业考试。并被授予优等生毕业文凭。在萨马拉城,列宁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写了最早的一篇论文:《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1893年8月,列宁移居彼得堡(现列宁格勒城)。从此,揭开他革命生涯中新的篇章。

1895年秋,在列宁的领导下,彼得堡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并命名为“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个斗争协会是以群众性工人运动为基础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萌芽。它只活动了不长的一段时间,以列宁为首的一批骨干就被逮捕了,列宁先是被监禁,后被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期间列宁总结了该协会的斗争经验,用以指导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设工作。

1898年3月初,当列宁还在流放地时,俄国的一批社会主义者就召开了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以列宁为首的流放者集会宣布加入社会民主工党。事实上“一大”并没有把党真正建立起以来。在委员会中经济派占据了优势,一大后,组织上更加涣散、政治上更加动摇、思想上更加混乱,经济派成为建党的主要障碍。

1900年列宁创办的《火星报》和1901-1902年期间他写的《怎么办》一书,粉碎了经济主义。

1903年7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党纲和党章。在讨论党章时,党内产生了尖锐分歧。诞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和以马尔托夫为首的孟什维克。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推行的机会主义组织路线和策略路线进行了不调和的斗争。  

存废之争

近年来,俄罗斯越来越多的专家机构提出将列宁遗体迁出红场安葬。

2011年2月举行的公众投票显示,超过60%的俄罗斯人支持这一提议,其余人则认为应当继续保存列宁墓,将其作为当地的旅游景点之一。

俄罗斯总理普京在2010年曾公开反对这一提议,而总统梅德韦杰夫则保持沉默。

列宁墓图册列宁墓图册(3)

附近景点

名人墓

按照规定,从墓室出来后不能直接离开红场。必须向西,绕过观礼台,到列宁墓的背后,去瞻仰“名人墓”。那里紧靠克里姆林宫的红墙有二十几座墓,整齐地排成一排,他们都是前苏联时代功勋赫赫的人物。 有加里宁,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仁斯基、朱可夫等等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有作家高尔基、科学巨匠库尔恰托夫和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这些墓的形制完全一致,方柱式墓碑上端,雕刻着墓主人的半身胸像。棺盖上平放一块黑色大理石板,上边刻着他们的姓名与生卒年月,还斜放两枝红艳艳的康乃馨。人们必须在这些墓前逐个走过,才能从东边的出口走出红场。这大概也是前苏联时代留下的遗规。斯大林的遗体最初也在列宁墓,1962年10月31日,被移出列宁墓。现在,他的骨灰葬在“名人墓”的最后一位。历史仍给他一个位置。那是因为他在二战中建立的不朽功勋,至今依然被俄罗斯人牢记不忘。

列宁博物馆

距列宁墓不远,有列宁博物馆,里面珍藏有列宁的遗物和列宁的传记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