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数57人,教辅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1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2名。学院现有党政、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学生工作等4个办公室,1个生物学实验中心,有植物与生态、动物与生理、生化与微生物、细胞与遗传、生物技术5个教研室。生物学实验中心为天津市优秀实验室、天津市首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面积达到约6400m。中心设备资产总值达6232万元。
学院坚持内培与外引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近5年,引进美国、英国等著名科研院所毕业的博士、博士后19名,成功引进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累计45人次入选省部级及以上人才称号。包括“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2人,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人,天津市特聘教授青年学者2名,校级教学名师4名,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4人次,1篇研究论文入选“Facultyof1000”,多人次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天津市自然科学奖。形成了一支实力强、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1]
生命科学学院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和促进科研工作上台阶,提高科研成果的水平。近三年来,学院教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重点及以上科研及教学成果奖9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和一级刊物发表论文78 篇,其中被《SCI》收录11 篇。还承担省级、校级科研项目34 项,项目主持人共计25 人。
学院拥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学是天津市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50%-60%,进入C档。生态学是天津师范大学的重点学科。有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1个、天津市高等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2014年获批天津市研究生校外培训基地,2017年获批天津市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学科群,2018年获批天津市科普基地。学科近5年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71项,总经费4067万元。其中,国家科技部“973”和“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2项。发表论文400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28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5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开发和转化产业关键技术6项,支持天津地方经济建设作用明显。近5年,累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287名并获得理学学位,研究生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教师特色,凝练研究方向,组建了6个校级创新团队,其中水产动物免疫与内分泌调控创新团队入选“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
生物学一级学科方向与特色:
方向一、逆境植物学:系统研究并阐明了重金属对植物细胞结构影响、重要蛋白质功能与重金属脱毒机理的关系,为揭示植物抵御重金属毒害提供了生物学证据。
方向二、动物与遗传学:在人类与动物系统遗传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特色;对我国各民族以及不同地域的汉族体质形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建立了第一个中国人体质形态数据库。
方向三、水生生物学:在水生经济动物生殖发育调控、分子免疫、疾病控制方面开展广泛研究并形成特色;研发的实用技术和有形产品有效解决了相关领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率先在甲壳动物内分泌领域开展膜片钳研究,并提出了CNS通过2条抑制性途径实现对眼柄神经多肽激素分泌精确调控的理论。
方向四、微生物学与生物资源利用:建立了多种微生物筛选模型,筛选出多株杀虫和抗植物线虫病微生物,在研发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及生物农药、生物菌肥和杀线剂方面形成明显特色。
方向五、细胞生物学:在植物细胞功能基因组、动植物细胞周期调控及动植物细胞表观遗传学研究方面形成了明显特色;在国际上率先证明中体蛋白分子PRC1的磷酸化状态调节其自身聚合及与驱动蛋白分子Kif4的结合,首次制备人类所有驱动蛋白分子的esiRNA文库。
生态学一级学科方向与特色:
学科特色:经多年的学科研究力量培育,科研创新方向的整合,凝练出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以科研带动教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创新开发与天津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是:
(1)生活废弃物及农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与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的生态基础;
(2)天津市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利用的关键因素与调控机制研究;
(3)重金属对植物作用的亚显微结构特征与分子调控机理研究;
(4)抗逆性特异植物生理生态适应与演化机制研究;
(5)中国汉族及主要少数民族人类生态学问题研究;
(6)我国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优势物种种群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关键问题研究。
学院建有天津师范大学蕈菌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在天津水产研究所、天津药业集团、天津益聚勇酿造有限公司、天津水上公园、天津静海开发区、天津血液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十余个个实习基地。学院现有实验教学使用面积达实验室面积6523平方米,实验室98间。标本馆、1个资料室、2个机房。除了拥有40万元以上的遗传分析仪、染色体遗传工作站、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管普、超速冷冻离心机、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仪器设备外,还有教学仪器设备240 件(台),总价值达18256472.53 万元。
郑文杰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大宗农业产品、高值食品真实属性表征和溯源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果获得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郝永红教授主持完成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岩溶泉水流量的影响”项目成果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实施《生科院学术交流制度》加强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等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学术互访合作,邀请金力院士、美国湿地专家teven教授等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近三年开展50多场,受众学生5000多人。近五年选派4人次青年教师赴美国加拿大高校、研究机构学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注重产学研用结合,每年科委选派10名左右学院教师担任科技特派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多台大型仪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分析测试和科技咨询服务。举办全国和地方学术会议多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