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市

龙港市

中文名 龙港市
城市荣誉 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城
外文名 Longang
别名 中国第一农民城
地理位置 浙江南部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下辖地区 102个社区
方言 蛮话、温州话、金乡话、闽南话
市委书记 何宗静
地区生产总值 340.34亿元(2021年)
市长 林海涵
电话区号 0577
目录导航

建制沿革

龙港,曾是农民自费造城实践的热土,因率先推行土地有偿使用、户籍管理制度和发展民营经济等三大制度改革,在二元对立的城镇与农村之间耸立的高墙上打开一个口子。石破天惊的创举,曾让世界为之震惊,被誉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从五个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从农民城到产业城,从产业城再到小城市,28年来,龙港实现了城市发展“三级跳”,先后获得“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四张“国”字号金名片。2010年,跻身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

2011年,血液里深深渗入了城市梦想的龙港人又一次迎来大发展的机遇,温州市统筹城乡发展的“1650”大都市圈发展格局和苍南县委“双海双区”发展战略助飞龙港人的梦想。温州市政府在保留龙港镇建制镇的同时,设立龙港综合功能区(龙港新区),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未来龙港城市将以“一横两纵”的发展轴和两条特色滨水景观带以及滨江产业、滨江生活、滨海中心和滨海产业四大功能板块为基本骨架,构建“三轴、两带、四板块、多中心”的城市整体空间新格局。区划调整后的龙港,港口优势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空前优化,工贸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甬台温高速复线、苍南电厂、跨江大桥、城市综合体、体育馆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城市硬实力稳步增强;中国(龙港)印刷礼品文化节、舥艚开渔节和社区文化节等品牌活动精彩纷呈,省级森林城镇、省级绿色城镇和市级生态镇“三镇联创”活动持续推进,全力打造“全国文明城镇”,城市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蛟龙出港续传奇,展望未来风满帆。龙港人将继续发扬农民造城精神,以决战必胜的信心,独立鳌头的胸襟和乘风破浪的气势,举全镇之力以龙港新区、舥艚港区、产业园区为主战场,外联内优,着力抓好投资驱动、产业升级、城市提质、城乡统筹、文化引领和管理创新六大战略重点,力促经济、城镇、社会转型发展,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滨海宜居城市,真正实现龙港人的现代城市梦。

2011年浙江省政府批复苍南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舥艚镇、芦浦镇、云岩乡建制,其行政区域并入龙港镇。调整后,龙港镇辖6个社区、25个居民区、171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河底高村。

行政区划

区划概况

截至2021年,龙港市下辖102个社区、1个管理区。[7]

区划详情

102个社区:金钗河社区、龙城社区、朝西屋社区、江口社区、江浦社区、池浦社区、下埠社区、东城社区、李家垟社区、洪宫社区、龙虹社区、下涝社区、河底高社区、方岩社区、新渡社区、流浦社区、瓯南社区、泰安社区、东排社区、西排社区、柳江社区、咸园社区、象岗社区、刘店社区、方良社区、杨家宅社区、下垟郑社区、双桂里社区、城西社区、龙浦社区、新美洲社区、涂厂社区、新斗门社区、新兰社区、砖瓦社区、七河社区、黄中社区、章良社区、河东社区、海近社区、海平社区、西桥社区、东河社区、三垟社区、凤灵社区、胜利社区、金星社区、凰浦社区、凤江社区、永平社区、富民社区、龙都社区、龙源社区、月星社区、文楼社区、薛家桥社区、龙和社区、双河社区、朝阳社区、余家慕社区、龙南社区、张家堡社区、龙平社区、利民社区、环浦社区、高龙社区、舥艚社区、中段社区、炉头社区、永安社区、临港社区、七星社区、林家庄社区、三园社区、浃底社区、方城浦社区、友谊社区、老陡门社区、新桥社区、龙华社区、永兴社区、黄库社区、倪家堡社区、马北社区、金家沿社区、九龙河社区、陈处社区、芦浦社区、高星社区、林家院社区、东门垟社区、石路社区、监后垟社区、华中社区、儒桥头社区、鲸头社区、金山港社区、云头垟社区、瑞联社区、中山社区、滨江社区、中对口社区。

1个管理区:新城建设中心管理区。[7]

自然环境

龙港市地处温州南部,位于浙江八大水系之一鳌江入海口南岸,东濒东海,西接104国道、同三高速公路和温福铁路,南背依经济发达的江南平原,北岸为平阳县鳌江镇。

人口

龙港市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龙港有接近四十万的常住人口。高中;龙港高级中学,龙港第二高级中学,龙港第三高级中学(巨人),兴港高级中学,振清外国语学校,江南高级中学。现有龙港一中,龙港二中,龙港三中,龙港四中,龙港五中,龙港六中,龙港七中,龙港实验中学,龙港九中,龙港十中,龙港十一中,龙港十二中,龙港十三中,龙港十四中,共14所初中。有龙港一小,龙港二小,龙港三小,龙港四小,龙港五小,龙港六小,龙港七小,龙港八小,龙港九小,龙港十小,龙港十一小学,龙港第十三小学,龙港湖前小学,龙港凤江小学,龙港白沙小学,龙港海城小学,龙港平等小学,龙港江山小学,龙港芦浦小学,龙港市巴曹第一小学,龙港舥艚二小,龙港云岩学校,还有裕靠体育学校,潜龙学校,江南实验学校。

2021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6.77万人,比上年增加0.30万人,城镇化率97.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根据公安统计年报显示,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0.15万户,户籍总人口38.27万人。从性别看,男性人口20.05万人,女性人口18.2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4%和47.6%。当年出生人口3143人,死亡人口1993人,全年净增人口115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3]

政治

市委领导

职务 姓名
市委书记
何宗静
市委副书记 林海涵、侯必仲

政府领导

职务 姓名
市委书记
何宗静
市委副书记 林海涵、侯必仲

经济

职务 姓名
市长
林海涵
副市长 季湘荣、何新军、阮晓琼、黄振国、吴策、白福文、张露阳

参考资料来源:[8][9]

综述

职务 姓名
市长
林海涵
副市长 季湘荣、何新军、阮晓琼、黄振国、吴策、白福文、张露阳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40.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8%(“同比增长”、“同比下降”以下简称“增长”、“下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60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58.80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71.94亿元,增长2.5%。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8∶46.7∶50.5。按照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经最终核实,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现价总量313.5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2.8:44.5:52.7。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为78.6%。规模以上工业中,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下降2.2%。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3.1%,上升0.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9.48元,上升5.04元。

2021年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37亿元和20.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9%、17.5%。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28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80.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54亿元,下降79.8%,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6%、27.9%。全年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2.83万元/人。[3]

第三产业

龙港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海水捕捞业、养殖业和种植业发达,水产品年产量在8500吨以上,3700亩水产养殖园区和3000多亩蔬菜、水果基地能向周边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10]

2021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4.8%。分行业看,种植业总产值4.41亿元,增长1.5%;牧业总产值1.27亿元,增长19.7%;渔业总产值8.36亿元,增长4.2%;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13亿元,增长4.9%。

2021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45万亩,粮食产量2.35万吨。在经济作物中,蔬菜播种面积3.13万亩,油菜籽0.45万亩,果用瓜0.64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0.01万亩。

2021年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4万吨。其中,国内海洋捕捞产量5.1万吨,海水养殖产量1.3万吨。

2021年改造提升乡村振兴示范带3条。全市完成帮扶低收入农户0.31万户。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保险实现参保全覆盖,低收入农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0.31万人。新增新时代美丽乡村20个。[3]

文化

二十三年来的改革、建设和发展,龙港已经形成了以印刷包装、毛纺毛毯、塑料编织为支柱产业,机械化工、通讯电缆、食品化工、服装鞋革、工世美术等为主要行业的工业体系。“十五”期间,龙港先后规划工业园区面积6平方公里,建成示范印刷工业园区、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区和城东综合工业园区等三个工业园区,已建成园区面积有3平方公里,260多家企业进驻投产。 2006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70.3亿元,是2001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工业总产值由87.5亿元增加到161.6亿元,年均增长13.1%,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75.2亿元,年均增长28.8%;财政收入由2.7亿元增加到6.5亿元,年均增长19.2%;税收总收入由2.6亿元增加到6.3亿元,年均增长19.4%,实现了翻一番。先后获得了“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等四张“国”字号金名片,实现了从“农民城”到“产业城”的成功跨越。

印刷、纺织、塑编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改造提升,相继引进18个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总投资42亿元,培育了不锈钢、微晶玻璃、超细纤维、陶瓷等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园区集聚效应日趋显现,先后规划建设了示范印刷工业园、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和城东综合工业园,建成园区面积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占全镇股份制工业企业产值的67.1%。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镇超亿元企业达15家,其中苍南电力、瑞田钢业两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156家,金田、新雅、曙光等9家企业升格为无区域集团、公司。

2021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0.40亿元,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5家,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1.83亿元,增长1.4%,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8.78亿元,下降1.1%,重工业增加值23.04亿元,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57.59亿元,增长9.8%,其中出口交货值25.71亿元,下降1.9% 。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6%、0.3%、23.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下降0.8%。高端装备、健康、时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0.5%、11.0%、40.7%,环保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6%。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15.9%,新产品产值率为20.2%。

2021年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8.4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8.2%。年末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企业56家。[3]

社会

第三产业健康发展,商贸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温州礼品城、纺织品市场等一批骨干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肯德基、麦当劳、苏宁电器、世纪联华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型连锁企业相继落户龙港。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谷,实现了全面升温和健康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2021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其中全市民间项目投资(含房地产)下降7.1%,生态环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设施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交通投资分别增长275.9%、42.0%、14.8%;工业投资增长2.5%,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2%。78个全市集中开工项目全部进场施工。

202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9%。房屋施工面积56.48万平方米,下降41.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34.06万平方米,下降63.4%;商品房销售面积34.40万平方米,下降57.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2.60万平方米,下降58.9%。

国内贸易

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5.68亿元,增长5.4%。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25亿元,增长20.1%。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16.96亿元,下降5.0%。

2021年,在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日用品类、书报杂志类分别增长14.8%、55.3%和1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6.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汽车类增长245.4%、235.3%。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中西药品类分别下降13%、5.7 %、21.5%。

2021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4.4万人次,下降2.6%,其中国内游客人数44.4万人次,下降2.6%;实现旅游总收入7.20亿元,下降2.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7.20亿元,下降2.4%。

对外经济

2021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51.54亿元,增长24.9%。其中进口1.57亿元,下降37.6%;出口49.98亿元,增长28.9%。完成出口总额占全国份额0.23‰;实现机电出口2.5亿元,增长58.8%。

2021年,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11.6亿元,占出口额的23.2%,增长11.1%;塑料及其制品 5.7 亿元,占出口额的11.4%,增长22.1%;纸张、印刷包装行业出口9.3亿元,占出口额的18.6%,增长20.5% ;箱包行业出口 3.6亿元,占出口额的7.2%,增长25.6%;其他产品出口19.78 亿元,占出口额的39.6%,上升10.4个百分点。

金融

2021年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08.15亿元,增长13.8%,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306.05亿元,增长14.1%。年末住户人民币存款余额185.2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72.25亿元,增长24.8%,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570.82亿元,增长24.5%。年末住户人民币贷款余额346.04亿元。[3]

概述

龙港特色美食街

百有街--有不少油炸食品,特色饮食

龙跃路-有不少酒家饭点,休闲餐厅,特色小龙虾。

五十米之泰安地---有不少餐厅茶馆--如去茶去、阿波罗、拉芳舍、舍得坊等美食之家

还有部分美食集结地,如宫后路、西城路、夜晚的外滩等。

民生保障

教育事业

温州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强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明镇,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2010年底,龙港市成为浙江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之一。现辖17个社区,28个居民区,171个行政村,辖区面积172.05平方公里。

科学技术

2021年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2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0.9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0.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

2021年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619元,增长10.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0662元和32770元,增长9.7%和10.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1.85。

2021年全市不设乡镇,现有社区102个,新城建设中心管理区1个。年末实有社会团体7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311个。

2021年全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1.5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2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2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2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6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11.3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68万人。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水平为2578.6元;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月标准260元;全市社会保险基金(五大险种)支出总额19.20亿元。

2021年年末全市在册低保对象5581人,其中城镇664人,农村4917人,低保资金(含各类补贴)支出5077万元。无新增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个。全市全年共办理结婚登记2335对、离婚登记425对。[3]

交通事业

2021年年末全市共有小学25所,招生0.58万人,在校生3.8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共有初中19所,招生0.52万人,在校生1.55万人。全市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招生0.09万人,在校生0.26万人;普通高中4所,招生0.20万人,在校生0.57万人,毕业生0.18万人。义务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0.3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不含技工学校)专任教师116人。全市共有幼儿园110所,在园幼儿1.56万人。[3]

辖区小学
龙港一小 龙港二小 龙港三小 龙港四小 龙港五小
龙港六小 龙港七小 龙港八小 龙港九小 龙港十小
龙港十一小 马鞍完小 舥艚一小 舥艚二小 新城二小
湖前小学 凤江小学 江山小学 平等小学 白沙小学
海城小学 芦浦小学 新城学校 云岩学校 潜龙,学校
辖区初中
龙港一中 龙港二中 龙港三中 龙港四中 龙港五中
龙港六中 龙港七中 龙港实验中学 龙港九中 龙港十中
龙港十一中 龙港十二中 龙港十三中 龙港十四中 新城学校
云岩学校 温州实验中学龙港校区 潜龙学校
辖区高中
龙港高级中学 龙港第二高级中学 龙港第三高级中学(巨人中学) 兴港高级中学
江南高级中学

邮电通信

辖区小学
龙港一小 龙港二小 龙港三小 龙港四小 龙港五小
龙港六小 龙港七小 龙港八小 龙港九小 龙港十小
龙港十一小 马鞍完小 舥艚一小 舥艚二小 新城二小
湖前小学 凤江小学 江山小学 平等小学 白沙小学
海城小学 芦浦小学 新城学校 云岩学校 潜龙,学校
辖区初中
龙港一中 龙港二中 龙港三中 龙港四中 龙港五中
龙港六中 龙港七中 龙港实验中学 龙港九中 龙港十中
龙港十一中 龙港十二中 龙港十三中 龙港十四中 新城学校
云岩学校 温州实验中学龙港校区 潜龙学校
辖区高中
龙港高级中学 龙港第二高级中学 龙港第三高级中学(巨人中学) 兴港高级中学
江南高级中学

文卫体育

2021年年末全市拥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70家。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105家,新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24家,累计545家。全年专利授权量分别为230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62件。[3]

环境安全

龙港市龙港市

龙港水陆交通便利,鳌江港是浙江省五大港口之一,陆路与国内39个大中城市有客运往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使龙港成为浙南闽北的主要物资集散地,全镇现已建成礼品、腈纶毛毯、陶瓷、服装、建材、水果、家具、水产品等十五个专业市场,其中温州礼品城是国内最大的室内礼品城。

2021年年末公路总里程227.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8公里,一级公路17.44公里,二、三级公路46.28公里。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206辆,年末实有出租车659辆。

2021年年末机动车保有量18225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6999辆,私人汽车保有量14725辆。公路周转量5.84亿吨公里,增长51.5%;水路周转量33.05亿吨公里,下降3.6%。[3]

基础设施

2021年全年电信业务业务收入7.28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3.8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53.78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3.53万户。

2021年全市电力系统最高负荷61.19万千瓦,增长9.7%。全年用电量30.86亿千瓦时,增长17.4%。其中工业用电量20.48亿千瓦时,增长20.0%;建筑业用电量0.54亿千瓦时,增长28.4%;服务业用电量3.29亿千瓦时,增长26.5%;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52亿千瓦时,增长5.7%。[3]

龙港发展

2021年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3个,电影放映单位4个,城市书房1家,文化驿站1家,文化礼堂83家。深化文化礼堂“7651”长效机制建设,持续开展“我们的村晚”“农村运动会”“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品牌,推进智慧文化礼堂运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投入资金471万元,其中省补资金120万元。投入155万元,新建文化礼堂10家,申报五星2家,申报四星2家,开展各类活动400多场。公共图书馆藏书121.995千册,比上年增加8.995千册。全年院线电影放映6.50万场次,观众53.08万人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1862场次,观众2.9万人次。年末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个,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8人。

2021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3家,其中医院11家,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村卫生室143家,各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28家,门诊部19家。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583张,增长1.9%;卫生技术人员2283人,增长9.5%;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65人,注册护士1001人,分别增长8.1%和12.3%。医院年诊疗79.15万人次,增长18.5%。孕产妇死亡率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1‰,婴儿死亡率2.7‰。

2021年全市共有公共体育场馆1个,各类公共体育场所236个。全年新增公共健身设施12个,年末拥有公共健身设施347个。[3]

荣誉

2021年全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2369.9毫米(折合降水总量4.36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3.01亿立方米。

2021年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有149天,达到二级标准的有198天。全年市区PM2.5年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下降1微克/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9.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地表水市控及市控以上站位5个,水质在Ⅰ至Ⅲ类的站位2个。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率-2.6%。

2021年全市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起、死亡9人,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道路运输共发生事故20起、死亡20人,分别下降4.8%和16.7%。[3]

相关资讯

龙港先后建成30幢高楼,同时建成江滨外滩广场、龙翔广场、金河广场、大桥公园、象湖公园等广场公园,城镇道路灯亮灯率达95%,城市长大了、长高了、变亮了、变美了。

日通行7000多辆汽车的龙港大桥日通行7000多辆汽车的龙港大桥  龙港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齐全。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投资1.26亿元的平原引水工程,水源来自几十公里外的藻溪吴家园水库;供电依托华东大电网,年用电量3亿多千瓦时;拥有程控电话5万门,因特网用户上千户,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镇;甬台温高速公路、温福铁路贯穿镇区西部,龙港大道、龙金大道、世纪大道等构成城市交通主骨架;拥有各种客运汽车1300多辆,9路公共汽车,建有不同泊位的码头23座,镇内设有包机公司,承接温州至全国各大城市的航空业务;高档次的宾馆、餐饮、娱乐等设施配备齐全。

为了动员农民进城,筹集公共建设资金,新任的龙港党委书记陈定模使出两个“绝招”,他总结说:当年,我是一靠“嘴皮”,二靠“地皮”,来吸引农民进城的。一靠“嘴皮”,是指宣传。二靠“地皮”,是指出售土地使用权。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卖宅基地。按照当时国家的土地政策,农村土地只能由国家征用,无偿划拨,却不许买卖的。出售土地是严重违法的。但是,土地是稀缺资源,无偿使用会带来极大的浪费。所以,我们决定农民进城建房,需要宅基地的,按照不同地段,收取不同的费用。1984年9月25日颁发的镇府(84)19号文件《关于本镇农民、居民建房有关规定》,规定不同地段征收不同市政设施配套费的标准:即金钗河至方岩老街每间收5000元;金钗河水闸南至岱头河,第一码头和东西大街(东起江滨路口、西至规划中的邮电大楼十字路口)每间收4000元;江滨路收3000元;其余在14米以上的大街两旁建房的每间收2400元;14米以下的小街每间收700元;纯属解决住房困难而在居民点建房的每间收200元。

当农民们得知不管户口,只要能在龙港建房就可以进城时,经过短暂的观望以后,为了解不开的城市情结,为了多年来做个城里人的梦,人们开始蜂拥携款进城。当年就有三省七县5000多户申请到龙港建房落户,共收到地价款近1000万元。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造城运动正式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进城办公室前每天熙熙攘攘,人们怀着对未来城市的良好预期,有的要选择地段,有的要定址放样。通往龙港的新建公路上,一辆辆满载建筑材料的汽车在穿梭飞驰。新建的楼房天天在升高,新浇的街道日日在延伸。不到3年时间,一座新兴的小城镇已经初具规模。数万名农民离土离乡,迁入自己建造的“城市”——龙港。

小城镇建设初期碰到的难题主要是人口集聚、建设资金和产业集聚“三大难题”。龙港镇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全国率先推出“三大改革”:一是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解决了农民进城问题;二是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解决了建城资金问题;三是实行发展民营经济改革,解决小城镇的发展问题。通过这三大改革,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集聚、建设资金来源和产业集聚“三大难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被海内外誉为“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和“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实现了从小渔村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的第一次跨越。龙港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宋平、乔石、李瑞环等和有关部门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创建经验

产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由于大量经济精英的集聚,建镇后龙港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到199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2.32亿元,成为温州市第一个工业产值超两亿元乡镇。199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9.2亿元,工业总产值16.4亿元,财政收入830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3688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市乡镇第一。1996年,国家十一部委在龙港正式实施小城镇综合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计划管理体制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建立新的小城镇运行机制,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镇级金库,实行计划单列,享受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有力促进了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龙港的改革先发优势逐步弱化,土地等要素短缺的劣势逐步显现,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下,大量的企业和资金外流,到上世纪末龙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2002年,时任龙港镇镇长的汤宝林认识到:“龙港的发展迟缓是缺乏自己的特色产业。农民当年可以进城,也可以出城,不发展我们的特色产业,农民城将成为一座空城。”为此,他提出了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的思路。

龙港镇党委、政府同时在全社会发动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当年龙港人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创建了农民城,但龙港人不能坐在功劳薄上吃老本。如果仍自喜于“中国

农民城”的创业成绩,就会落伍。2003年3月,龙港镇“砸掉”了

一是突出产业集聚提升,以产业化带动城镇化协调发展。龙港镇先后规划建设了示范印刷工业园、小包装印刷工业园、塑编工业园、城东综合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已建成园区面积3.4平方公里,208家企业进驻投产。工业园产值占全镇规模企业工业产值的70%左右。同时,该镇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印刷、纺织、礼品等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培育不锈钢、微晶玻璃、超细纤维和陶瓷等新兴产业,初步实现工业结构从单一的劳动密集型结构向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存结构转变,经济组织形式从家庭工业、合伙制企业向公司制企业转变。全镇销售产值超10亿元企业4家、超亿元企业接近30家,十多家公司升格为全国无区域集团(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5个。2002年以来,相继被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印刷城”、“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材料交易中心”和“中国台挂历集散中心”。并且,该镇主动承接温州中心城区和其他发达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有选择性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形成一个新兴产业”。截至2007年,共引进超亿元工业项目18个,总投资50多亿元,这些项目大部分已经投产,成为推进龙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亮点。2011年,瑞田钢业产值突破20亿元,为全国不锈钢行业五强之一。肯德基、麦当劳、世纪联华、苏宁电器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连锁商业企业先后进驻龙港。为扶持印刷、礼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该镇每年还举办中国(龙港)印刷与礼品文化节暨印刷与礼品博览会,全力打造“中国印刷城”和“中国礼品城”“国字号”品牌。工业企业的迅速崛起,不仅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为促进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一大批农民经商办厂率先致富,就地安排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达18万人。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2元,65%左右来自农民个体经商或企业打工的收入。

二是突出城市框架构建,以城镇化带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小城镇建设成败的关键。多年来,致力于小城镇的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经成为龙港镇党委、政府的自觉行为和发展追求。按照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要求,龙港镇完成

坚持走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路子,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段教育普及率97%,形成了公办、民办一起上,普教、职教、成教、幼教、特教五教一体,各具规模,颇有特色的教育新格局,全镇现有54所中小学校,68所幼儿园。卫生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县二医(龙港医院)、龙城中医院5所大中型医院为主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为依托,覆盖城乡的卫生保障体系。村村通有线电视,有线电视覆盖率100%,龙港广电站现自办节目播出12个小时,有线频道用户45余万户。成立了全省第一个镇级体联,下辖协会(俱乐部)13个,龙港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事上多人次获得冠军。镇文联拥有会员1680人(其中国家级10人、省级38人),出版文艺专集21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10部),工作经验多次在省市会议上得到肯定和交流。几年来,龙港镇先后主办了电视吉尼斯200架钢琴大联奏、承办了全国第17届“青春诗会”、全国“中华妇女风情”摄影大奖赛等百余项文艺活动,获得各类奖项500多

人次,其中国家级30多人次、省级50多人次。并且,龙港镇结合“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城乡垃圾一体化长效管理机制在全镇铺开,农业生产、生态、生活环境大为改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卫生镇、浙江省文明城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全国投资环境百强镇等。

龙港未来

2016年6月28日,2015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镇浙江名单出炉,龙港镇排名第20。[11]

2018年10月,2018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龙港镇排第17名。[12]

商业中心

文明建设

启动文明市民计划提升居民文明素质——讲文明树新风工作经验之篇。为切实改变居民不文明陋习,积极培育居民公共文明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我镇全面实施龙港居民素质提升工程,以“争当文明市民,争创文明城镇”为主题,启动文明市民计划,着力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倡导居民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主要做法:

一是因类施教促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为龙头,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龙港镇居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意见》,有针对性地开展道德教育和文明常识普及,全面提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社会文明礼仪建设水平。在普通市民中,深化“我为龙港文明增光彩”主题教育,积极引导居居改变陈规陋习,参与文明龙港建设;在党员干部中,深化从政道德主题教育,进一步强化良好的从政道德观念;在文明志愿者中,深化“我参与我奉献”主题教育,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在工商业从业人员中,深化“文明诚信”主题教育,引导其文明经商、诚信经营,着力打造“信用龙港”的品牌;在未成年人中,深化“实践‘五爱’要求,争做‘四有’新人”主题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良好品德素质。

二是主题活动促提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以活动促文明素质提升。以规范居民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组织开展“道德在我身边”、“我为龙港文明加一分”、“文明交通,平安出行”、“文明创建·青年先行”、“做一个文明龙港人”、“建设文明和谐龙港我参与”、“小手牵大手,朝着文明走”等系列主题活动。以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为切入点,组织开展青春龙港、激情广场”大家唱、电视歌手大奖赛、电视主持人大赛书法美术摄影三联展、全民健身日运运会等系列文体活动。以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为出发点,组织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文明健康,低碳生活”、“关爱生命,文明生活”、“我们的节日”等系列活动,通过主题活动开展,增强居民互动性,带动文明素质的提升。

三是宣传引导促提升。充分利用镇本级电视台、网站等媒体资源,开设以“传播文明,引领风尚”为主题的《文明课堂》、《文明辞典》两专栏,就文明礼仪常识、公共场所常见陋习、文明小提示、文明公益广告、文明播报、文明30秒、一日一文明、画说文明等内容分块定期进行刊播,通过宣传灌输不断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为增加专栏影响力,同步增设“文明曝光台”专栏,曝光单位、居民的不文明行为;针对曝光台内容,开设“打造文明龙港大家谈”网络、电视直播访谈节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居民、环卫工作者等就被曝光行为进行“文明大讨论”,引导居民参与其中、自律行为。通过户外广告、飘旗、宣传单、公开信、倡议书及市民文明手册等宣传平台,长期引导、教育、督促市民改变陋习,营造“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居民素质。

词条图册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市

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是龙港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小城镇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已有和后发优势的差异,开始出现分化重组,已形成小城镇“二次集聚”的趋势。今后小城镇的发展将有三种趋势:一是由于发展较慢、区位优势不明显、辐射力不强,一些小城镇将被兼并而消失;二是一些发展较快、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的小城镇,将成为大中城市的卫星城镇,在城市与农村中起到传递作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少数发展快、潜力大、区位优势突出、符合城市布局,经济总量、人口和城镇规模等都超过或接近建制市标准的小城镇,将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龙港就属于第三种。鳌江流域发展问题已经引起浙江省、温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省市把鳌江流域作为温州发展的战略新区和重要增长极,大力加以培育和扶持。浙江省政府《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2004.12)提出:“在培育温州大都市区的同时,积极培育龙港、鳌江组合城市,使龙港、鳌江成为以工业和商贸为主,辐射浙南闽东北地区的现代化组合型港口城市,带动整个鳌江流域协调发展的经济、文化中心”。

但鉴于鳌江流域各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各自独立,自成一体,造成区域整体布局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区域的整体发展,为此,温州市政府研究并建立了鳌江流域区域协调机制,就流域及中心城市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有效协调,尽量避免和减少区域各县减少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温州市政府在《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沿江地区发展协调规划》(2005.5)中提出“以龙港、鳌江、钱仓、萧江四镇现有的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对沿江地区的空间功能布局进行整体协调,完善和加强城市中心功能,构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城区,并逐步发展成为温州市域的副中心城市,带动温州市域南部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并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为70万人,远景人口容量为100万人,整个鳌江流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左右,远景人口容量180万人。

同时加大区域产业的整合和培育。重点发展灵江山海协作区(主要发展印刷、礼品、塑编、家具等传统产业,承接温州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临港产业基地(主要发展不锈钢、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新兴优势产业)、鳌江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机械装备、轻纺服装、礼品等产业)三大板块,以及依托雁荡山、滨海玉苍山等自然环境的优势发展环海及山区的生态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开发带。并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统一布局。事关鳌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江南海涂围垦、临港产业基地、福温铁路、滨海快速通道、苍南发电厂、舥艚中心渔港、鳌江港整治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启动建设,这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构建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今后一个时期,龙港将进入从“产业城”向“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第三次跨越的重要阶段。该镇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浙江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温州市委建设“三个温州”、实现“三次跨越”和苍南县委“后发崛起、全面跨越”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龙港实际,树立开放、创新、务实的理念,进一步创新产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路子(战略方针),以龙港城市中心区和临港产业基地为新的平台和增长点,以打造“中国(龙港)民营科技城”为抓手,全力推进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战略目标)。重点是深入实施“六六”发展战略(战略重点),即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建设实力龙港;实施城市提质工程,建设都市龙港;实施生态支撑工程,建设生态龙港;实施社会进步工程,建设文化龙港;实施平安和谐工程,建设和谐龙港;实施改革创新工程,建设活力龙港。做到在鳌江流域的城市化进程中率先垂范、走在前列、发挥主战场作用,更好地整合鳌江两岸的资源优势,坚持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引领鳌江流域的跨越发展,最终实现从“产业城”到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第三次跨越。

龙港小城镇建设的启示

回顾龙港农民城兴建的全过程,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被海内外誉为当今“中国农民自费造城的样板”和“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可以说它是经济转型期特殊制度背景下的一场农民造城运动,浓缩了一个地区从乡村社会结构到城市社会结构演变的全过程,是民间推进型的城市化典型。龙港的城市化经验就是依靠民间力量、市场机制和地方政府引导推进的城镇化道路。以龙港为代表的温州城镇化道路的主要特色是:民营经济奠定了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市场导向激活了小城镇发展的内在活力,农民群众构成了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分工形成了小城镇发展的特色优势。龙港的城市化道路是浙江广大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