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主义

目录导航

发展历程

  新心理主义心理学

    W.冯特开创的早期实验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主义心理学,因为它是通过实验内省法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这种心理学到了20世纪初期被美国兴起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所取代,研究重点从内部心理过程转到外部可观测的行为上。50年代兴起认知心理学,它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重点又转向内部心理过程,但不是简单地返回到冯特的心理主义心理学上,而是在新理论、新方法、新水平上坚持了心理主义的方向。所以,认知心理学被称之为新心理主义心理学。

  新心理主义心理学也重视行为的研究,它与行为主义的不同之点在于:它不把行为的研究作为目的,而是作为手段,通过研究行为洞察内部心理过程的规律;不像行为主义那样只研究刺激-反应的关系,不考虑内部心理过程。所以认知心理学从行为主义那里借用了许多行为研究技术,以丰富自己的研究手段。

  心理主义社会学流派

    把社会现象归结为心理现象的思想,并非19世纪末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思潮的新发明。自然法学派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启蒙学者,苏格兰学派的主将休谟、斯密,功利主义者边沁、穆勒等无一不援引“人性”与“心理科学”为统一的社会学科学的基础,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近代心理学的奠基者,由于他们的工作,社会学中心理主义的原子论与还原论早已形成为社会学的一个主要的传统;即社会唯名论传统。19世纪末的心里主义思潮实为这一传统的更大规模的发展。

  另一方面,19世纪末心理主义在人类知识的许多领域大行其道,有其特定的思想背景。当时的确存在着一种以心理学的解释取代物理的与生物论的解释的普遍倾向。这一倾向在19世纪90年代已看得清清楚楚,一大批作者声称“是社会的事物没有不同时是心理的事物”。

  在我们谈论“心理主义”(Psychologism)这一概念时,应该区分两种情况,一方面,心理主义意味着用各种心理变项解释一切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一切认为社会学应该并且必须利用某种心理学,但不能满足于心理学解释的观点;很显然,不能把后者算入心理主义社会学派之列。

  我们讨论的心理主义依据萨基的归纳有以下几点特征:

  (a) 心理主义思潮仍从属于实证哲学的范畴。

  (b) 心理主义与进化论的关系颇为复杂。

  (c) 心理主义具有个人主义和唯名论的倾向,只有那些用个人的心理品质解释社会事实,同时不考虑这些个体的相互作用问题的观点才被认为是这里所讨论的心理主义。

  (d) 关心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倾向也是社会学中心理主义的特点。

        国人的心理主义

“心理主义”,是1830年代德国哲学的一场运动,“心理主义”学派主张将心理学作为哲学学科的基础。同时,“心理主义”代表了以人的内部心理过程为研究重点的心理学学科发展方向。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剧烈的经济和社会变革,引发了极其深远的震动,如今,中国的情感、婚姻、亲子、人际和职场问题,从本质上讲,是生活价值观的重建问题,因为整体社会文化从精英主义转型为现代人文主义;人文关怀也从服务于少数精英,转型为关注普通人的情怀。以哲学的人文视野,以心理学的科学逻辑,进行人文重建,在精英主义的精神家园之外,重建普通人的情怀家园,这种思想价值观的重建,我称之为“心理主义”。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理主义”。

      作为“个人哲学”,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我对存在主义有着深刻的思考,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但止步于认可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对选择的出路和方法缺乏足够的办法,萨特回答了问题“what”,却没有回答问题“how”。当心理主义进入中国,就像汉唐时期佛学传入一样,会给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思考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必定会催生新的“个人哲学”,即“心理主义”。心理主义是方法论的研究,是在解决“how”的问题,这就在思想层面上,“心理主义”推动着社会人文的现代化转型。所以,我决心在中国推介“心理主义”。

营造每个人的情怀家园,帮助每一颗心灵塑造成“人性的宝藏”,这就是“心理主义”的根本诉求。公车角落里的爱,是朴素的,是简约的,也是真挚的。我深深地被这副照片所打动。公交车上的粗陋,而真爱却在静静地盛开,人的情谊从来不是附着在物质基础上的寄生品。

     我不是反对商业社会的封建士大夫,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商业社会的人文必须是多样化的,同时也必须是关注个体情怀的,心理主义,在哲学层面上,在思想层面上,给我们开了一个真正有力量的提升,商业社会和多样化人文,彼此不可或缺,我相信一点:“太平”不是物化的,而是心灵的,在公车的角落里,喃喃的细语,柔软的红唇,撩人的呼吸,销魂的气息,朋友,我们的“万世太平”在哪里——就在这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