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的人工智能研究者
拉吉·瑞迪自称是“第二代的人工智能研究者"("a second-generati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er"),因为他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是有"人工智能之父"之称的J.McCarthy(John McCarthy,他在1971年被授予图灵奖,这种师生双获图灵奖的情况我们将会看到不只这一对),而另一位人工智能大师M.Minsky当时也在斯坦福大学,瑞迪曾聆听过他的教导。学成以后,雷蒂来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作。这里的人工智能研究也是居世界前列的,瑞迪有幸与艾伦·纽厄尔(A.Newell)和赫伯特·西蒙(H.A.Simon)这样一些知名教授一起工作,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在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加上雷蒂自己的努力,他成长为第二代AI学者中的佼佼者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读者不要因此而误以为瑞迪是一位"中青年"学者。实际上,瑞迪的计算机经历从50年代就开始了,他曾用过以水银延迟线作存储器的MarkⅡ计算机,有他这种经验的人已为数不多了。
瑞迪本是印度人,1958年在印度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后,去澳大利亚留学;在新南威尔士大学获硕士学位,之后再到美国深造,于1966年获得博士学位。
瑞迪主持过许多大型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取得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就。
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
瑞迪现任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Herbert A.Simon大学首席教授,微软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也是许多著名学术团体如IEEE、ACM、AAA(美国声学会)的高级会员。1979年他担任国际AI联合会议主席时,又带头发起成立了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AAI,并于1987~1989年任AAAI会长。
他也是美国科学院和国家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选为克林顿总统的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瑞迪出身于发展中国家,因此他把将高新技术推广到发展中国家的工作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并因此而于1984年获得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古罗马勋章。
1999年6月28日,瑞迪还应邀来到中国,参加由《计算机世界》和微软中国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1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暨中美顶级计算机科学家高峰对话"。会上,他发表了题为"创新、转变和革命——信息技术将如何改变21世纪的社会"的精彩报告。
瑞迪在接受图灵奖时发表了题为对可能的"梦想"的梦想("To Dream the Possible Dream")的演说,演说对某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人工智能是可以实现的美好愿望,人们应该去追求,去探索,去实践。演说全文刊载于《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6年5月,105~112页。
Navlab
这个项目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的AVL(AutonomousLandVehicle)项目的一部分,开始于1984年。目标是开发出能在道路上行驶并可跨越原野的自动驾驶车辆,要求车速达到80公里/小时。Navlab的原型于1986年完成,最近完成的NavlabⅡ是野战救护车,测试时最高时速达到110公里,在原野上连续行进了16公里,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个项目在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路径规划、自动控制、障碍识别等诸多方面有许多重大的技术突破,使智能机器人跃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这个项目的成功已引起美国交通部的极大兴趣和重视,已资助瑞迪以重金立项研究,研究目的是利用Navlab的技术防止高速公路上的事故。
LISTEN
这个项目是用来解决扫盲问题的核心是一个名为SphinexⅡ的语音识别系统。系统类似于一个文化教员,可以"听"孩子念课文,念错了或不会念时提供帮助。试验证明LISTEN可以大大减少孩子在朗读中的错误,并帮助孩子掌握更多课文。由于美国每年在扫盲上要开支2.25亿美元,而估计LISTEN能帮助20%的文盲脱盲,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巨大是显而易见的。
火山探测机器人项目
以意大利诗人但丁(Dante)命名的火山探测机器人项目。这是CMU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合作项目,要求"error-free",绝对可靠。项目计划用15年完成,预算达上百万美元。Dante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模型已先后完成,现正开发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