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二黄散板

反二黄散板

中文名 反二黄散板
代表作 《赵氏孤儿》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反二黄散板是将反二黄原板通过拆散手法发展出来的。散板的形式是无板无眼,节拍自由,节奏根据剧情变化,可快可慢。反二黄散板从原板拆散发展出来后,唱腔结构的基本形式有所改变,曲式、上下句落音等方面,仍保留着原板的特点。
  反二黄散板的表现力有限,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反二黄散板多是与其它板式组合、连接成为一个唱段的,一般不做为重要唱段。
  《赵氏孤儿》“老程婴提笔泪难忍,千头万绪涌在心”是老生的反二黄散板,这个唱段较长,如果全段都用散板演唱,会显得平淡而拖拉,用散板开始,散板唱 三句半,从第四句的后半部转入反二黄原板,这样的安排则有松有紧、恰到好处。这种艺术处理方法在传统戏中很常见,如《苏武牧羊》“被困沙漠十数载,乾坤正气壮忠怀”也是从散板起唱,再转原板的。
  旦角反二黄散板,在《白蛇传·祭塔》一折中的核心唱段是反二黄慢板,大段的反二黄慢板唱腔后,在塔神催促、母子分别之际,用反二黄散板表达了惜别之情,结束了全剧。 

戏曲中的散板

  京剧的【散板】为节拍自由的散唱,结构常以唱句逗和词逗为相对节拍单位,尤其对于表现悲痛、凄切、愤慨等情绪有其独到之处。  在京剧中有西皮散板,二黄散板,常常用在唱段的开场或者结尾。样板戏《红灯记》李铁梅的“听罢奶奶说红灯”唱段,即是西皮散板。《智取威虎山》杨子荣“迎来春色换人间”唱段,即是二黄散板。中国古代音乐追求清、静、淡、远之意境,刻意控制使用动感强烈的鲜明节奏,而注重运用散板。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