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农业科学院

中文名 广西农业科学院
创办时间 1935年
主管部门 自治区政府
现任院长 白先进
目录导航

科学院简介

全院现设水稻、甘蔗、玉米、园艺、作物品种资源、经济作物、生物技术、植物保护、科技情报、土壤肥料等研究所,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心实验室、微生物室、农业经济研究室和蔬菜研究中心、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应用农药中心等17个专业研究机构。同时成立有广西植物组培苗公司、广西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等科技开发实体,为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服务。

一、机构设置

院机关设有院办公室、人事处(下设离退休人员工作办公室)、机关党委、监察室、计财处、行政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成果转化处、项目办公室、科研基地办公室等11个处室。   

科研机构设有水稻研究所、甘蔗研究所、玉米研究所、园艺研究所、蔬菜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所、旱粮作物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能源作物研究所、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心实验室、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20个专业研究机构。其中甘蔗研究所和玉米研究所编制独立,其他属于院部直接管理。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分别与广西柳州、河池、桂林、百色、玉林人民政府共建了广西农业科学院桂中分院、桂西分院、桂北分院、百色分院、桂东南分院。

二、科研团队与平台

2010年,该院主要的研究团队有水稻育种与栽培、甘蔗育种与栽培、西甜瓜的育种与栽培、果树的育种与栽培、蔬菜育种与栽培、玉米育种与栽培、花生育种与栽培、薯类育种与栽培、大豆育种与栽培、植物虫害、植物病害、植物组培苗、土肥研究、微生物研究和广西作物学科人才小高地研究团队,共设有64个研究室(组),承担着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课题等各类课题400多项。      

该院现在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国家木薯改良中心广西分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品种改良分中心、国家热带果树品种改良中心广西香蕉分中心、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甘蔗育种与栽培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作物学科人才小高地、现代化低温干燥种质资源库等一批高起点的科研设施和平台;现有各类作物品种资源和中间育种材料近6万份,建立水稻、甘蔗、花生等多个国家作物品种资源圃和区域性的作物资源圃,保存有各类农作物优异基因资源;设立有水稻、玉米、甘蔗、葡萄、大豆、蔬菜、西甜瓜、香蕉、麻类、马铃薯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综合试验站;建有广西玉米良种原原种扩繁基地、广西大豆良种繁育基地;与30多个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长期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馆藏农业科技书刊资料13.5万册(卷)。同时主办出版《广西农业科学》,联办《西南农业学报》及国际刊物《Sugar Tech》。   

三、人员情况

截止2010年4月底,全院有在职职工938人,其中科技人员644人,高级职称207人,中级职称290,初级职称(含以下)148人;博士54人,硕士247人,在站博士后5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9人。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广西优秀专家10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8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9人。   

四、科研成果成就

1964-2009年,已完成科研项目1900多项。改革开放以来,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项目362项,其中:国家级34项、省部级(区)级247多项、厅局级71项、其他10项。选育并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900多个,推广面积达10亿多亩。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3个,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292个,22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出版科技论著近100部,发表科技论文4500多篇,科技成果转化率90%以上,为社会累计增益800亿元以上。   

五、国际合作交流

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加拿大钾磷研究所等30多个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培训。近年来,顺利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开办国际培训班,发起成立国际糖业科技协会(IAPSIT),参与出版国际学术刊物,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绩斐然,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   

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广西农业科学院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发扬“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坚持“科学发展、持续创新、服务三农”的立院方针,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才汇集

截止2010年4月底,全院有在职职工938人,其中科技人员644人,高级职称207人,中级职称290,初级职称(含以下)148人;博士54人,硕士247人,在站博士后5人,在读博士研究生4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9人。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广西优秀专家10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8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19人。

科学院成果

全院占地248.8公顷(3726亩),拥有50多栋7万多平方米的科研办公用房,建有我国南方第一座现代化低温干燥种质资源库、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智能温室等一批先进的科研设施。有馆藏农业科技书刊资料13万册(卷)。同时主办出版《广西农业科学》,协办《西南农业学报》。

1964年正式建院以来,已完成科研项目1900多项。改革开放以来,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项目362项,其中:国家级34项、省部级(区)级247多项、厅局级71项、其他10项。选育并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900多个,推广面积达10亿多亩。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23个,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292个,22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出版科技论著近100部,发表科技论文4500多篇,科技成果转化率90%以上,为社会累计增益800亿元以上。 

长期以来,与国际水稻所、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国际半干旱所、加拿大钾磷研究所等30多个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条件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建设,该院已逐步形成一个较好的科研环境。全院占地338公顷(5070亩),其中科研用地297公顷(4455亩),拥有50多栋7万多平方米的科研办公用房;建有我国南方第一座现代化低温干燥种质库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农业部甘蔗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宁)、国家糖料品种改良中心广西甘蔗分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宁分中心、国家木薯改良中心广西分中心、国家热带果树品种改良中心广西香蕉分中心、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心实验室和分析室、农作物品种检疫室、人工气候箱等一批先进设施;建有野生稻、野生花生、甘蔗、果树、薯类等资源圃,国际抗病虫害资源观察圃,近5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常规温室、网室、养虫室、仓库、晒场以及1万多平方米的育苗大棚;配备有万能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液相色谱仪、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气质联用仪及毛细管电泳仪、超薄切片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超速离心机、冻干机、液氮机、化学发光凝胶成像系统、基因枪等大、中型或精密分析仪器200多台套;安全保存有栽培稻、野生稻、玉米、花生、蔬菜、食用豆、大豆、小麦、绿肥等作物种质资源和育种中间材料共5万多份(编号);图书资源存量13多万册(卷);建有千兆主干的宽带院域网,并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引

重点实验室

建于2001年的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隶属于广西农科院,是以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为手段、以改良广西作物遗传性状为目的开放性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已配备价值500多万元的新型先进仪器设备,重要、关键的仪器多为进口名牌产品。实验室宽敞明亮,装备了高标准实验室台柜,为农业应用基础科技研究提供了优越的硬件条件。

科技示范园

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于1999年由国家和自治区计委立项资助,广西农业科学院建设,2001年10月日正式对外开放。园内建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智能玻璃温室、现代化连栋大棚,有东南亚最大的昆虫世界和蝴蝶园、百果园、葡萄园、荔枝林、梨园、精品蔬菜区、以及科技成果展示馆等。

广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个集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展示、技术推广、科教培训、观光旅游为一体的高科技园区。该园现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单位、全国农业科普先进集体、全国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广西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等。

成果中试和转化基地

2000年以后,该院已在院内外建立了100多个科研中试或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发挥了我院水稻、旱稻、玉米、甘蔗、木薯、红薯、花生、大豆、木豆、果树、西甜瓜、蔬菜等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和香蕉、甘蔗、花卉、中草药、野生毛葡萄、罗汉果组培苗,以及新农药、新肥料等新技术和技术指导的优势,部分单位基本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订单农业,有力地促进了我院科研成果的转化,增强了我院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广西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该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于2002年,现有在站博士后3人。

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方向为:(1)水稻、大豆抗病、抗虫基因的定位、克隆与遗传转化;(2)水稻、玉米、甘蔗、花生、大豆、果树、蔬菜等作物重要性状的分子标记及辅助选择育种;(3)甘蔗、龙眼等作物化控调节的分子机理;(4)植物源农药的作用机理和植物抗病的分子基础。

博士后工作站随时欢迎国内外的博士们来到南国绿城南宁,与我们共同探寻科学的至真至善境界,自由放飞心中至爱至美的科学梦想。 

历史沿革

1935年7月 在柳州沙塘成立  广西农事试验场,为全省农业试验中心。

1950年  更名为  广西农业试验场

1954年  更名为  广西农业综合试验站

1957年  迁南宁西乡塘成立  广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1964年5月3日 成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单位文化

宗旨:改革开放,持续创新,服务三农

目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院所发展实力,全面服务全区三农

定位:以应用型研究为主,保证优势学科的基础研究,逐步提高整体创新水平

战略:以需求为驱动,以创新求发展,开放合作,多方共赢,协调规划,持续发展 

单位标识Logo

一、标识名称:持续创新、服务三农

二、设计原则:

集成三大元素:农业、科技、绿色

体现三大要素:活力、创新、持续

达到三点要求:线条简洁、色彩鲜明、寓意深刻

三、图案说明:

1、 画面以绿色和蓝色为基调,绿色是“农业、健康、可持续”之色,而蓝色有代表“科技”之意。

2、 三片绿色叶子,整体像一个中文的“三”字,而绿叶乃是“农业”的最好代表,合起来正是“三农”之意。

3、 三片绿色叶子,逐片往上生长,充满着生机与活力,传达的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4、 三片绿色叶子,整体上又象是一个往前奔跑的人,活力、动感等要素得以充分体现,让人体会到农科院人的活力与生机,以及农科院事业的蒸蒸日上。

5、 叶子下面的“1935”,寓意广西农科院创建于1935年。

6、 一个红色小球沿椭圆轨道绕着绿叶而转,表示农科院的工作性质为科学研究,其工作围绕“三农”而展开,全面为“三农”提供服务。而其起点正是“1935”年。

7、  “GXAAS”乃广西农科院的英文缩写,以方方正正的字体出现,平平稳稳,表达了农科院人的稳重与务实。这正是作为科学人所必须的。

8、画面色彩简单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活力感。  

下属蔬菜研究所

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前身为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创建于1996年,是从事蔬菜优良新品种选育、蔬菜高新栽培技术研究、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以及蔬菜贮藏加工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设有苦瓜产业化与蔬菜设施栽培、茄果类、西甜瓜、叶菜类、蔬菜标准化生产与安全保鲜、特色蔬菜等6个课题组以及科研实体— 广西南宁赛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全所在职职工3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2人,另外,有4人在攻读博士学位。

自“六五”至今,共承担科研项目(课题)8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部3项,农业部1项,国家基金委1项,教育部1项,广西科技厅下达的30项,广西区政府菜篮子办公室1项,地厅级课题46项,省院省校横向合作项目(云南)1项等;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的依托单位。建设至今,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厅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得自治区成果登记9项;育成苦瓜、厚皮甜瓜、无籽西瓜、节瓜、冬瓜、有棱丝瓜、茄子、耐热番茄、辣椒、耐热叶菜等蔬菜优良新品种58个,其中23个新品种已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广西南宁赛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咨询服务部。新公司改组于2008年,是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唯一经济实体。

公司下设市场拓展部、市场部、技术咨询部、仓储部等4个部门,现有员工7人,其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

公司主要从事非主要农作物市场推广及产品经营销售,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桂农科”和“丰成”注册商标。多年来,以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科技力量为依托,成功开发了大肉系列苦瓜,桂蔬系列黑皮冬瓜,皇冠系列丝瓜,桂优系列毛节瓜,瑞丰系列茄瓜,桂椒系列辣椒等数十个市场认可度较高的蔬菜品种。在从事农业生产及产品推广过程中形成了以广西南宁为中心,业务遍布全国20多个省份的完善营销网络,品牌影响力涉及全国各地。

广西南宁赛绿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所有农业用户在互惠互信、和谐发展基础上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高效农业”作为自己的服务宗旨,以科技创新作为品牌拓展载体,不断为广大农户提供科学的种植方法和完善的技术支撑;在科技兴桂思想指导下继续发挥自己优势,共同为服务三农贡献微薄之力。

机构领导

副院长:陆宇明(试用期一年)[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