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一夔

谢一夔

中文名 谢一夔
逝世日期 1488
出生地 新建县古源村
约斋
国籍 中国
目录导航

谢一夔个人资料及简介

一夔(1425-1488),字大韶,号约斋,新建县古源村人。明朝大臣,文学家、教育家。  

  谢一夔出生于小官吏家庭,因祖父永亨避仇人报复,隐姓埋名,依匿外祖父王氏家中,遂从姓王。

  谢一夔成年后,受业于同乡著名学者翰林侍讲尹直门下,为尹直垂爱。天顺四年(1460),一夔参加会试,"以书经冠天下士"。廷对时,一夔上推唐虞三代之盛,下及汉唐宋沿革之详,洋洋三千余言,英宗皇帝大加赞赏,赐为头名状元,榜名王一夔。他仕途一帆风顺,初授翰林院修撰,再迁翰林学士,仕终工部尚书。一夔显贵时,全家始复姓谢,卒后追谥文庄。 

  谢一夔一生著述颇丰,有《宋元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等史书及《古源集》(《谢文庄公集》)、《东藩唱和集》等传世。

终生为表的谢一夔

  谢一夔是明代中叶一位颇著声名的大臣和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古代教育家。他不仅有捐俸办学的义举、教授学生的实践,还有为人师表的作风和对当时教育理论的独到认识,在明代教育史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谢一夔出身于一个小官吏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祖父永亨年轻时为避仇家报复,隐姓埋名,及至一夔显贵,才始复旧姓。父亲得仁初为县府卫吏,以办事廉能勤敏,而升至汀州府经历和推官,是一位受到士民拥戴的官吏,有"廉惠得民心"之誉,及其去任,汀人为建祠以祀。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一夔日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谢一夔成年后幸遇良师,受业于同乡著名学者、翰林侍讲尹直的门下。一夔天资温粹兼又勤奋向学,深得尹直的垂爱。尹直曾向一夔传授《蔡氏书》,当览其所作之经义策论时,抑不住拍案称赏,并向在座的诸生们叹道:"大韶他日所就,吾不及也,吾于文字间见之矣。"师生之谊令人仰慕。 

  明代以科举取士,进士科为国家选拔人才的第一要路。渊博的学识,使一夔在莘莘学子中脱颖而出,不仅乡试名列前茅,会试又"以书经冠天下士"。及廷对,英宗策以礼乐刑政之要,一夔所对,上推唐虞三代之盛,下及以汉唐宋沿革之详,洋洋三千余言,令英宗大加奇赏,赐为头名状元。 

  谢一夔的仕途是一帆风顺的。初任翰林院修撰,备位储相,继任左春坊左谕德,职系宫辅;再迁翰林学士,屡典文衡;复擢礼部右侍郎,制度仪文,多所裁定;仕终工部尚书,使费出有经,人无久役,深得同僚仰重。

  谢一夔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为文章,不为奇崛雕刻之词,而纯畅渊永,人共推服  每以伟器期之",而且预修《英宗实录》、《宋元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等史书,俱能"据事直书,得史官体"。

  作为一名教育家,谢一夔对教育问题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发展到明代,就体制而言,已臻于完备,在中央设有国子监(亦称国学、太学),在地方上又建有府州县学,以及作为基础性教育或地方学校教育补充形式的社学、私塾。但就数量和质量而言,仍然是发展不足的。在任左春坊左谕德不久,一夔以归省先茔回到了家乡。望着家乡学校教育的落后局面,一股振兴家乡教育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涌上心头。父亲未能为他留下什么田产、房屋,自己出仕时间不长,薪俸又很微薄,他仍慷慨解囊,从自己与家人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中,拿出钱来,创办义学,"教族党、乡间之子弟"。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又置义田、义仓,"赈贫无以养者",使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尽管谢一夔直接传授的学生不是很多,但有两个不同寻常的学生于此不可不提,他们是明宪宗、孝宗父子。宋明时期,有一种由儒臣为帝王讲授儒家经典的制度,称之为经筵,其实就是专门为皇帝开设的私塾,儒臣们在给帝王讲授《四书》、《五经》的同时,阐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一夔在任翰林修撰之时,便同一些资深的翰林学士们一道,担起了经筵的任务,一夔负责给宪宗讲授书经。为了奖励他的工作,宪宗曾一次赐给他银20两,钞两千贯,纶丝二表里。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二月,皇太子(即孝宗)出阁,诏简儒臣充东宫讲官,谢一夔与学士彭彦实等以学行选侍讲读。在明代仁宣以后的后嗣之君中,孝宗在旧史书中是最受称赞的一位。在他统治期间,有"弘治中兴"之誉,于此不能否认有谢一夔等人当年对他的教导之功。

  一日为师,终生师表。谢一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儒家理想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并且作为帝王之师,对朝政的得失能真正地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成化七年十二月,会朝廷以星变求言,百官多缄默不语,害怕祸随言至,一夔则无所畏惧,上疏力陈五事:一日正宫闱以端治本;二日亲大臣以询治道;三日开言路以决壅蔽;四日慎刑狱以广好生;五日戒妄费以足财用。条条切中弊,"多人所不敢言者,士大夫翕然称之,虽不识公者,读其疏,亦皆感叹,想见其为人"。

  在翰林院任职期问,谢一夔多次受命出任乡试主考或会试同考官,始终坚持以文取人,从不徇私舞弊。著名学者罗伦、王鳌、娄廉等都是他在乡试中发现,日后在廷试中名列鼎甲,又以政绩或学行名世,因而一夔也获得了慧眼识才秀的美名,同僚们"皆服其鉴"。 

  及掌工部尚书之印,一夔仍始终把教育问题挂在心上。平常工部的事务素称繁琐,一些工头们往往持小吏之短长恣为奸利,一夔一方面考校案牍,严勾稽,剔蠹弊,精筹运,用廉吏,使费出有经,人无欠役,同时对太学的用度则及时保证。早在成化十四年还是供职翰林时,工部奉命具木石修葺国学已圮坏的院墙,一夔即于工成之日为撰太学记,以纪其事。

  谢一夔认为,学校教育的兴盛与否,是同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发展情况相关联的。当太平盛世,遭英君明主,大都重视学校建设,所谓国运兴,学校昌,反之,一损俱损。是以他说,三代之学与国运相始终。自兹以下,若汉明帝、唐太宗诸君有志于学校,然皆一再传而遂废,道理便也就在这里。

  他曾指出:"朝廷建学,无非欲造就人才,以资任用。"而作为官方最高学府的太学,则尤系教学之原,若太学不修,人才便随以放失,国家便不能以文教得人心。因而对于国学的校舍建设也不能马虎,要"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周以大道,缭以垣墙  宏丽敞豁"。唧对校内的圣庙规模、六馆制度、内外上舍数额、师生庖廪标准,都应有明确的规定。他谆谆告诫在舍太学生们:"尔诸士子,幸际于鸢升鱼跃之下,尚当思祖宗所以创造之勤,朝廷作养之心,  若乃随群而居,逐队而游,悻窃禄为己谋,非独为太学之羞,抑亦为国家之忧。"

  他还认为,选拔人才,考核一个优秀学生的标准应该是德才兼备,切忌重才轻德。在他为门生娄谦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而作的赠语中,着重阐述了上述观点,指出"其才之云,岂直工文词?必其蹈仁义、履忠信,而才行兼全,斯可尚也"。对唐宋以来日益严重的只重文章而轻视德行的科举制度,他提出了批评:"后世科目,类以文章取士。故学校中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率以是为务,非夫大豪杰之士,则于德漫不知修。故今天下非不能淬文锋、砺词锷之患,所患者德行未修耳。"提出"论人才,不专于文,而必本之行"。

  谢一夔自少好学至老不倦,平素天性平易近人,接物一本于诚。正德年问,谢一夔被追谥文庄,有明一代,文臣获此谥号的,在其以前为叶盛、丘浚,此后为王鸿儒、罗钦顺、欧阳德、汪俊、邵守益、马自强,凡九人,俱为一朝大名士。推明代统治者所称"文庄"之本意,乃是褒赠勤学好问、履正志和的大臣,而谢一夔也确是当之无愧的。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封建教育家的良好素质和道德情操,是一位值得肯定的人物。

履历

  谢一夔成年后,受业于同乡著名学者翰林侍讲尹直门下,为尹直垂爱。天顺四年(1460),一夔参加会试,“以书经冠天下士”。廷对时,一夔上推唐虞三代之盛,下及汉唐宋沿革之详,洋洋三千余言,英宗皇帝大加赞赏,赐为头名状元,榜名王一夔。他仕途一帆风顺,初授翰林院修撰,再迁翰林学士,仕终工部尚书。一夔显贵时,全家始复姓谢,卒后追谥文庄。

成就

  谢一夔一生著述颇丰,有《宋元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等史书及《古源集》(《谢文庄公集》)、《东藩唱和集》等传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