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0年底,金园社区已实现通水 、通电 、通路 ,无路灯。全社区有 0户通自来水,有 15 户饮用井水,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100 %)。有 1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5户;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 15户。
该社区到金塘乡道路为通路;进社区道路为土路面;社区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3 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 13 公里,全社区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 1 辆,摩托车6辆。
全社区建有沼气池农户11 户;装有太阳能农户 4户;建有小水窖 6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 0 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62亩,有效灌溉率为 90 %,其中有高稳高产农田地面积 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 亩。
该社区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其中有 0 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5 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 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 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建国前后,群众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食,1978年以前,以玉米饼、地瓜干面窝窝为主。改革开放以后,白面膜成为人们的主食。一日三餐还有肉,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各种青菜一年四季不断,迎来送往还离不开酒。人们生活讲究营养,鱼、肉、蛋、奶消费日益增加。烟、酒、糖、茶家家必备。每逢婚嫁喜庆,宴席讲究色、香、味、营养价值。宴席档次逐年升级,每席上菜有10个、12个、16个、24个不等。
金园社区存在问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大文化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医疗卫生环境。
金园社区的发展重点主要是:增加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06亩,养殖业方面发展猪140头、牛15头、羊80只,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在十一五规划结束时全社区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800元。
金园社区按照地域被划分成了4个网格实行等级化管理,并指定了网格支部书记、网格责任人、民情联络员、协管员、巡防员等。这是金园社区在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一个新的举措。区划调整后的金园社区总人口1.4万余人,其中流动人口3000多人,房屋出租户2000多户。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社区各项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社区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不高,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强,管理不及时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金园社区尝试将社区按照200—300户为一网格,将整个社区划分为4个网格,每个网格中,驻区单位、学校作为一级网格管理,网格内直接责任人为单位一把手,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物业小区为二级网格管理,实行社区指导,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双向管理;居民点、小巷、零星庭院等作为三级网格管理,建立“社区干部—居民组长(协管员)—楼栋长(房东、党员中心户)”的三级责任链,实行“房东责任制”,对重要经营场所、网吧、旅店业、酒店作为重点行业管理,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 实行网格化管理后,每个社区专职工作者作为民情民意联络员都被定为在网格中,包揽民政、计生、就医、社保等社会事务和党建、综治、安全生产等服务工作,对网格内每家每户的信息都了如指掌。对网格内的责任人,社区建立了量化考评机制,进行年终考评。
金园社区坚持每月一次社区工作者政治、业务学习。成立了社区志愿者队伍,有义务巡逻队、义务护绿队、义务宣传队等,社区党员参与社区活动率超过85%。 社区有文化团体,下辖3支社区文体骨干队伍,包括腰鼓队、兴趣爱好小组、高跷狮子队等,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凝聚社区民心,引导社区群众追求高尚道德和文明行为社区本着“管理并举,重在服务”的原则,社区积极拓展服务功能,现有55平方米左右的社区服务站,开设便民利民的自行车维修、家政服务、家电修理、美发、补鞋等为民服务摊点10个。全年开展志愿者大型活动4次,如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党员为民服务活动、助残日为民服务活动等等。特别重视对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户和确有困难的统战对象的服务,经常走访他们,尽一切所能为其解决实际困难.每逢重大节日,社区对优抚、特困对象或高龄老人进行上门慰问,全年慰问活动已达2次以上,慰问人数100多人。我们还积极发动全社区居民奉献爱心,互帮互助,在社区内进行结对帮困,帮抚率达100%,通过一系列的优抚帮困活动,让每一位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将服务型社区贯穿于其他各项工作中,使社区居民有口皆碑,充分体现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社区水平,真正实现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