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壮剧是随阗壮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丰富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和杂耍技艺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戏剧的一些表演形式而成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原系壮族支系土族的民族戏曲,曾称“土剧”。约在清嘉庆前后,少数民族歌舞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发展而成。传统剧目大部分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也有较多生活小戏,都在一定种度上反映了壮族生活和乡土风尚。使作三种语言和四种主要腔调。伴奏乐器有土锣、土鼓、钹、土二胡、土三弦、笛子、唢呐等。
分支
云南壮剧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3个分支。
富宁土戏
富宁土戏有近3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在富宁县城关、皈朝、剥隘、那能、洞波、者桑、板仑、花甲、谷拉、阿用、郎恒等乡镇,鼎盛时期业余戏班多达百余个。剧目内容多取材于壮族民间故事或中国历史传说,传统剧目有《侬智高》、《弄娅王》、《弄隆洞》、《石达开》、《螺蛳姑娘》、《烈女救夫》、《林朋卖武》、《罗通扫北》、《打鱼杀家》、《双贵图》、《五虎平南》、《薛丁山征西》、《蟒蛇传》等。20世纪30年代,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了以七村九弄为中心的滇黔桂边区革的根据地,结合形势,创作了《农民为什么这样穷》、《劳农会是农友之家》、《红军战士打得好》、《我们胜利了》等短小精悍的革命剧目。富宁土戏音乐包括“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咧”和“咿嗬嗨”4种声腔。各处声腔独立成戏,即某一个戏班只演唱一种声腔,互不混用。1959年11月19日成立富宁县文工团,1962年改为文山州壮剧团,4种声腔实现合流。
广南沙戏
至清光绪年间,沙戏在广南已很普遍。同治庚午举人、广南才子陆贷秋暮年观沙戏即作《竹枝词》一首:“老人厅畔筑高台,勒少勒帽得得来,笙箫鼓乐相杂奏,咙哑一声戏场开。”清末,受外来戏曲的影响,壮族沙支系一些有文化的民间艺人,把固有的民歌、音乐、舞蹈、说唱、武术等融为一体,搬上舞台,形成了沙驱。沙戏的特点是舞蹈性强,以扇子为主要道具,生用团扇,旦用折扇。主要曲调,女唱“乖哥来”,男唱“依阿里”。布摩也把设坛打醮的锣鼓法令,祈神驱邪的咒语、鬼符搬上舞台,作为开台、收台程式。伴奏乐器主要有缧马腿骨制作的胡琴和鼓、芒等。清咸丰至光绪年间建立了北路的底圩、坡佣、弄追、西松和东路的里叩、乐贡6个沙戏班。民国以后,又建立了北路普卡、者卡,东咱板蚌、老寨4个戏班。
文山乐西土戏
形成于清光绪年间,流行在文山县备厚乡乐西村一带。有“追召士”“荣考吭”“咙埋”和“咙阿西”4个唱调,分别在仙场,收尾和剧中使用,表现各种悲欢离合和困苦情绪的唱词内容。在正朋初一至十五日内演出。演出前要进行开台仪式,设灵牌位,班主焚香,念祷词,乞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当时杀鸡献饭,以后开始唱戏,以演出《香出记》为开场,《闰张过五关斩六将》为扫台(剧目)。演出结束先拜本村观音庙,然后沿寨内主干道蔌寨心到武庙拜关公后卸装。传统的剧有《蟒蛇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云南壮剧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位于滇桂黔泛珠三角地带的滇东南一隅是云南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明清以来商业繁盛,各地客商云集,为云南壮剧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文山地区古老而丰富的歌舞艺术资源为云南壮剧的形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养料,明末内地戏曲艺术的传入为云南壮乡埋下了戏曲的种子,清代云南壮剧形成前后大量内地剧种特别是广戏各分支在云南壮乡的演出、传播、交流为云南壮剧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哎依呀] 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腔调,类似板式变化体。因每曲起始唱“哎依呀”衬字而得名。这三个字没有什么实际的词义,只是像唱腔前面的一段引子,有向对方打招呼的意思,如“我对你说”、“我要说啦”等。“哎依呀”腔系有五支曲调,一支是通常唱的[哎依呀调],一支是从上一支曲调演绎出来的曲调,另三支曲调是带插曲性质的[分别调]、[团圆调]、[欢乐调]。通常演唱的[哎依呀调],又分一句词、二句词、三句词、四句词等几种唱法。这支曲调是这一腔系的基本曲调,只是在人物情绪激愤的时候,调动第二支曲调;逢着分别、团圆、欢乐情景的时候,分别调动那三支带插曲性质的曲调。
2. [哎的呶] 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腔调,类似板式变化体。同样,因每曲起始唱“哎的呶”衬字而得名。还有一种解释是,壮话“呶”是说的意思,“的”是你的意思,意为“我说给你”,快唱完了收一个“哎咿咯”,意为“我唱完了”。“哎的呶”腔系也有五支曲调,第一支是通常唱的[哎的呶调],第二支也是从第一支演绎出来的曲调,另三支是与“哎依呀”腔系共用的[分别调]、[团圆调]、[欢乐调]。
3. [乖嗨咧] 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腔调,类似板式变化体。同样因每曲起唱有“乖嗨咧”衬字而得名。“乖嗨咧”腔系只有一支曲调,分老生、小生、老旦、小旦等几种不同唱法;但它们的曲调差别不大,唱腔情绪的变化主要依靠演员演唱时的情感、速度变化、音量控制等来体现。基本结构还是上下乐句加过门,如遇情绪激烈需要渲染,则在二句式的基础上发展为起承转合式的曲式结构。旋律音调属五声音阶宫、微调式,唱词以五字句为主兼唱七字句;五字句唱壮话,七字句唱汉话。为什么在“哎依呀”、“哎的呶”、“乖嗨咧”三个腔系的板腔体前面要加“类似”两字,那是因为云南壮剧前两个腔调的几句词唱法,与一般皮黄威种的四拍子三眼板、二拍子一眼板、一拍子流水板及节拍自由的散板不完全是一回事,它更多的只是在唱腔上重复,在板眼上没有什么发展变化。
4. [依嗬嗨] 富宁土戏、广南东路沙戏腔调,曲牌联套体。因每一个唱段结尾的拖腔都含有“依嗬嗨”三个衬字而得名。“依嗬嗨”腔系号称“七十二调”,归纳起来,可分“腔”、“板”、“调”、“歌”、“牌”五个部分:“腔”即[四平腔]、[高四平腔]、[上四平腔]等;“板”即(苦板]、[哭板]、[骂板]、(鬼板]等;“调”即[仙翁调]、[仙女调]、[鲜花调]等;“歌”即[螃蟹歌]、[打铁歌]等;“牌”即[瞎子路牌]、[小旦路牌]、(婆旦路牌]等。如按角色行当分,有生行的[对诗调]、(小生路牌]、[仙调]、[仙家路牌]等;旦行的[小旦路牌]、[老旦腔]、[绣花调]、[采花调]等;净行的[高四平]、[鬼调]等;丑行的[白鼻歌]、[丑路牌]等。还有按角色喜、怒、哀、乐等情绪划分,又可以分出一些专用腔调,如[骂板]、[哭板]、[苦板]、[五更调]、[三板幺]等。
5.沙戏腔调 广南北路沙戏腔调,类似板式变化体。与富宁土戏[乖嗨咧]腔调虽同源于广西北路壮剧[正调],但它已沙戏化了,既不同于[正调],也不同于(乖嗨咧]。含女角专用的[乖哥来]和男角专用的[侬阿妮]两支基本曲调,同样因为起唱有“乖哥来”与“依阿妮”衬字而得名。以上下乐句反复演唱为基础,腔调属五声音阶宫、徵调式。唱词同样以五字句为主兼唱七字句;五字句唱壮话,七字句唱汉话。
6.乐西戏调 文山乐西土戏专用戏调。它是介乎板式变化体和曲牌联套体之间的唱腔雏型。它包含一喜一悲两支基本唱调,悲的叫[悲调],壮话叫[荣考坑],可译为“唱苦的调子”;喜的叫[喜调],壮话叫[龙埋],可译为“欢喜的调子”。两支曲调均是在壮族布傣支系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因为汇合的调子太少,还不能相联成套。板式的因素倒有,如[悲调]的“板式结构基本上是上下旬为主”,[喜调]的‘板式结构为上下旬反复形式”,但与一般板腔体的板式变化还有很大的距离。其实我们也不必把一般剧种的框框拿来硬套民族戏,所以我们就叫它乐西土戏戏调。另一支曲调是[阿西调],是因为曲调起唱有“阿西呀阿西”的衬字而得名,多用于大团圆结局。还有一支是[催场调](也有的叫[过场调]),壮话叫[成龙途],“成”是“拉奏”的意思,“途”是“开始”的意思,可全译为“开始拉奏的调子”它是乐西土戏唯一的一支器乐演奏曲调,职能很广,开唱前用它作前奏,唱调中用它作过门,表演时用它烘托气氛,演出结束时用它作终场曲。
7.皮黄声腔 富宁土戏、广南沙戏腔调,.板式变化体。为对称的上下旬结构,通过上下两个乐句的多次变化重复,构成了一个个规模大小不一的唱段。云南壮剧的皮黄,依据广戏“梆子”的叫法,把“梆子板”简化为“子板”,“子”与“枝”谐音,在剧本上通常记为“枝板”。又依据广戏“二黄”的叫法,在剧本上通常记为“二黄板”。在两支腔系下面的板式,属慢板(三眼板)类的,有[西隆]、[二黄慢板]、[一字板]等;属中板(一眼板)类的,有[中板]等;属流水板类的,有(二流板]、[紧板转二流]、[武旦二流]等;属散板类的,有[内起板]、[内起板转紧板]、[武旦起板]、(扫板]、(哀板]等。唱词多为七字句及十字句的汉语,押脚韵,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七字句多为“二、二、三”或“三、二、二”结构,十字句多为“三、三、四”或“三、四、三”结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