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藩镇研究
作 者: 张国刚 著
出 版 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字 数: 230000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300114644
定价:¥28.00
本书是关于唐代藩镇问题的权威著作之一。作者从藩镇的类型分析入手,以坚实的史料依据和文献分析,用“藩镇格局”来代替“ 藩镇割据”,描述 安史之乱后唐代的政局,对河朔割据型、中原防遏型、边疆御边型以及东南财源型藩镇进行了逐一分析,从而比较客观地把握了唐代后期一个半世纪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实际动态。在这个基础上,作者对于唐代藩镇的各项具体制度如军事体制、军将 职级、 财政体制以及 监军制度、 辟署制度、进奏院制度都有深入的讨论。
张国刚,1956年6月生, 安徽宿松人,1988年获 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为 联邦德国 洪堡学者,在欧洲留学和执教多年,主要研究隋唐史、中古社会与制度史、 中西文化关系史。著有《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德国的汉学研究》、《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主编 《中国家庭史》(五卷本)等。曾获 《历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优秀论文奖(1984)、教育部 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中华优秀图书奖(2008)等。
序
引言 唐代藩镇的 历史真相
第一章 唐代藩镇形成的历史考察
第二章 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
第三章 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第四章 唐代藩镇的类型分析
第五章 唐代藩镇的动乱特点
第六章 唐代藩镇割据为什么长期存续
第七章 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
第八章 唐十℃ 藩镇军将职级
第九章 唐代藩镇 宦官监军制度
第十章 唐代藩镇进奏院制度
第十一章 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
第十二章 唐代藩镇财政收入与分配
第十三章 唐代藩镇进奉试析
附录一 唐 节度使始置年代考定
附录二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
附录三 敦煌唐代“ 进奏院状”辨
附录四 唐代藩镇动乱年表
参考文献
《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由上可知,在安史之乱平定前后,唐王朝面临的政治矛盾的焦点和军事斗争的重心都已发生新的转移。唐廷与安史叛乱势力的矛盾已相对地让位于它与反叛乱势力——新起军阀和宦官势力的矛盾;唐廷与叛乱势力的军事斗争中心地区也相对地让位于在唐王朝肘腋之地——京西京北地区与吐蕃势力的武装抗争。在这种情况下,唐廷迫切要求早日了结河北战事,处理日益激化的新矛盾。因此代宗即位之初即明确规定:“逆贼史朝义已下,有能投降及率众归附者,当超予封赏。”东都收复的捷报传来才四天,又下制:“东都河北应受贼胁从署伪官并伪出身,悉原其罪,一切不问。”于是,张忠志(李宝臣)、李怀仙、薛嵩、田承嗣等在史朝义授首之前纷纷投降,正是唐廷所期望的。特别是张忠志(李宝臣)开土门(井陉口)纳王师之功,一直受到唐廷的重视。援往日处置安史降将如能元皓、令狐彰之例,各授以节度使,自是情理中事。诚如王昶跋《李宝臣碑》所说,“不如此不足以慰来投之心”。并且,唐廷通过“分而帅之”的做法,大大缩小了各镇的势力地盘,较之当年安禄山独擅三镇和史思明乾元中投降时授以整个河北节度使的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而战后上述新的政治矛盾与军事斗争既然愈演愈烈,恰好为安史旧将恢复元气、发展势力造成了可乘之机。故史称:“属怀恩反,边羌挈战不解,朝廷方勤西师,故怀仙与田承嗣、薛嵩、张忠志等得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子不能制”;“河、湟六镇既陷,岁发防秋兵三万戍京西,资粮百五十余万缗。而中官鱼朝恩方恃恩擅权,代宗与宰相元载日夜图之。及朝恩诛,帝复与载贰,君臣猜问不协,边计兵食,置而不议者几十年。而诸镇擅地,结为表里,日治兵缮垒,天子不能绳以法”。
《唐代藩镇研究》是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旧书。从攻读硕士学位开始,我就在杨志玖先生的指导下研究唐代政治和制度史问题,而以藩镇与兵制、职官制度为重点。本书出版前,我已经先后在《中国史研究》、《历史研究》、《文史》、《学术月刊》、《南开学报》等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相关主题的文章,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博士论丛”,在刘东兄(如今已是我在清华的同事了)等朋友的鼓动下,就撰写了这本书。其实,当时我的情况十分窘迫,儿子刚出生不久,妻子即将去欧洲留学,我自己还是在职博士研究生,一家三口挤在15平方米的斗室里,屋子被小孩的摇篮、一张大床和几个简易书架塞得满满的,我的码字劳动只能在折叠的餐桌上进行。加上《唐代官制》刚交稿不久,时间紧迫,本书只是把已发表和尚未发表的论文加以缀合,来不及做更系统的研究了。书中的一些看法曾获得唐史学界前辈的肯定,主要内容发表后,曾获《历史研究》纪念创刊三十周年优秀论文奖,对于这些鼓励,至今仍心存感激。二十多年来,有的同行朋友对藩镇问题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比如,关于藩镇类型中某镇的深入的研究,关于藩镇幕府的细致探讨等等,这次再版都无法将其成果吸收到本书中来了。增订版主要是增补了藩镇兵制的相关内容(第七、八章)及附录《敦煌唐代“进奏院状”辨》,纠正了原稿中的一些排版错误,更换了部分引文的版本出处。
中国官方史学传统的惯常现象是,新王朝关注什么问题,就会在官修史书中特别突出地总结前朝在这个问题上的得失。北宋一朝以摧抑地方势力为能事,《新唐书》首次增加《藩镇传》、《兵志》,都与此有关。
张国刚这一系列的关于唐代藩镇研究的成果,涉及藩镇问题的各方面,基本上勾画出唐代藩镇的真实面貌,对过去学术界忽略的或认识模糊的问题做了补充和澄清。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唐代藩镇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杨志玖
唐朝的国势,在唐玄宗统治时期达到了兴盛的顶点。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动摇了她的统治。战乱费了八年的时间虽然平定了,但安史余党仍然盘踞在河朔一带,成为和唐中央对抗的藩镇,而唐朝在中原内地以至江南、岭南地区也设置了许多藩镇。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的局面是唐中后期政治形势的突出点。由于藩镇的割据,统一的帝国元气大伤,唐王朝再也恢复不了当年丰腴的英姿。但她并不是奄奄一息,仍然维持了一个半世纪。这一历史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沉思。
长期以来,人们把藩镇问题作为唐代中后期的重要的课题加以注意和研究,是很自然的。然而,就个人所知,人们多半把“藩镇割据”作为一个不可分离的凝固的词汇来看待,似乎所有的藩镇都是割据势力,同时,人们还把藩镇内部的动乱也一概视为和唐中央对抗的割据行为。从这一前提出发,遂把藩镇和唐王朝看作势不两立的敌国,似乎两者只有斗争而无妥协,只有互相对抗而无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对于藩镇割据产生的社会背景,则认为是大土地所有制的产物,把藩帅作为庄园主利益的代表者,甚至把和藩镇有过联系的士子文人视为拥护分裂割据的大地主势力。这些看法纵非绝对错误,但起码是简单化和绝对化,没有对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作具体的和细致的分析。
张国刚同志的《唐代藩镇研究》,对上面列举的观点给予新的评价,发表了独立的新颖的见解。看了以后,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