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绪贻

刘绪贻

中文名 刘绪贻
出生地 湖北省黄陂县
代表作品 著有《中国的儒学统治》、《黎明前的沉思与憧憬》等著作
毕业院校 西南联大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刘绪贻出生于一个贫寒知识分子家庭。5岁读书,念过私垫和小学。其间,有时囚家贫辍学助耕,1929年考入湖北省汉阳十二中。这时,他已意识到自身命运和国家前途的紧密联系。“九一八”事变时,他毅然在汉口《正义报》上发表《饲虎》一文,辛辣讽刺国民党的对日投降退让政策。并和同学发起组织义勇军,接受正规军事训练,俟机赴前线抗日。1932年考入湖北省立高级中学。高学。因无钱入学。翌年考取清华大学公,费孝通等学习社会学,成绩优秀。1940年毕业后在重庆工作4年,耳闻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又于1945年初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系继续学习,1947年夏获硕士学位。1947年9月刘绪贻由美返国后到武汉大学任副教授,讲授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在教学中,他将李达撰写的《社会学大纲》列为学生的必读参考书,以宣传马列主义。同时,他用很大精力从事写作。仅1948年,就在报刊上发表有关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章25篇,揭露了旧社会和国民党政府的落后和腐败,要求实行“人民自己作主的真正民主”。这些文章引起中共武汉市地下市委的重视,并派人和他接触。于1949年初发展他参加地下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教育协会,任该会武汉大学分会教授支部书记。建国后,他被选为武汉大学协助接管委员会主席,后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代秘书长。·

刘绪贻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工作需要,他曾离武汉大学从事过二段实际工作。1964年又回武汉大学研究美国史,并从1972年起参加译校《芬兰史》(上,中,下3册),《中东简史》(上、下两册)和《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中古部分)。1979年任美国史研究室主任。与杨生茂教授共同主编6卷本《美国通史丛书》,并任第5、’6两卷主编。到1990年为止,他主编并参加编写的专著有《战后美国史(1945-1986)》,《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现代美国社会发展简史》,参加主编专著有《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他主编的《美国现代史丛书》已出3种,他主持译校的美国史著作已出6种,还有1种即将出版,他发表的美国史及世界史论文和其他文章共32篇。

他的这些研究成果中,最突出的部分是他对垄断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研究。其中有的观点已为国内广大读者所接受。他被列入美国《国际美国学专家姓名录》。

人生经历

1.因恋爱耽误学业

15岁的时候,考入了省立武昌高级中学。湖北省当时有一个规定,中学毕业要全省会考,要考三年学到的东西。临近毕业的时候,毕业班的同学们自动组织了一个“湖北省高中毕业同学联合会”,刘绪贻被选为省立武昌高级中学的代表,刘绪贻的老伴当时是湖北省女子高级中学的代表。他们俩因此认识,慢慢产生了感情。因为刘绪贻父亲在刘绪贻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去世了,1935年刘绪贻高中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大学,但是没有钱去。刘绪贻的老伴病了没有考。刘绪贻就进了南京国民党办的一个军需学校。刘绪贻老伴后来进了一所中学代课,她不喜欢一个国民党的军人。刘绪贻当时在这所学校不管是什么都在前列,由于这个军需学校每一届的头几名都要送到德国留学,刘绪贻的表现很好,颇有机会。

当老伴表示不喜欢一个国民党的军人的时候,刘绪贻在日记里说到此事情,其班主任是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偷偷看了刘绪贻的日记并对刘绪贻说,如果你擅自离开,国民政府就要通缉你。但是没有办法,在一个周日,刘绪贻偷偷离开学校,溜回了武汉。后来,国民党真下了通缉令通缉刘绪贻。

刘绪贻跑回武汉以后,找了一个同学,住在他家帮他没有考取高中的弟弟补习,同时进行复习准备。由于清华大学每年有10名公费生,要求报名时说明是考公费,并取得前15名的成绩。结果刘绪贻考取了清华的公费并同时被武汉大学录取,刘后利的弟弟也考取了高中。这时,刘绪贻老伴的病也好了,到武汉来考武汉大学。发榜的时候,他们的名字排在一块,同时被武大录取,她的同学就说他们俩是天作之合。

1936年9月,刘绪贻进入了清华大学。老伴在家是大女儿,她有一个思想,就是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弟弟妹妹。她偏于理智,刘绪贻有浪漫的情绪,对感情生活方面的要求比她强烈。她觉得我现在应该好好读书,不要光谈什么爱情。结果,刘绪贻害了相思病。因为有时候距离产生美感。她越让我不接近,刘绪贻越发想她。本来我的数学特别好(后来留美也是这样),因为刘绪贻一天到晚包括做梦都想到她,结果化学和微积分不及格,把公费也丢了。

由于老伴老不回刘绪贻的信,1937年的学年考试一结束,刘绪贻就从北京赶回了武汉。结果她因病回老家,刘绪贻没有见到她。刘绪贻就当家庭教师以维持生活。到1937年开学的时候,“七七事变”发生了,清华、北大、南开在长沙组织了一个临时大学。刘绪贻也没有钱去,刘绪贻希望老伴病好了来见他,就在武汉大学外文系借读了两三个月。2.与陈达先生“别有渊源”

1938年年初,经人帮助,刘绪贻在一所小学代了两个月的课,挣到了去西南联大的路费。之后,刘绪贻经过越南、香港,辗转来到了昆明,进入西南联大。1938年下半年的时候,西南联大的文学院在云南的蒙自县,理学院、工学院就设在昆明。从5月到8月,刘绪贻在蒙自读了几个月的外文系。8月份,文学院、法学院搬回了昆明。到三年级的时候,刘绪贻进了社会学系。

社会学系当时的系主任是陈达,教授有吴文藻、潘光旦、费孝通等著名社会学家。刘绪贻读社会学系以后,成绩非常好,上费孝通先生的课考试是全班第一,每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社会学系主任陈达先生有学问,但讲究塌实,讲究实证,不喜欢空谈。他做人也是这样,所以讲课的时候正襟危坐,按照准备的提纲字斟句酌地讲。非常之枯燥,没有一点乐趣。所以,同学对他讲课有些意见。刘绪贻说:你每个星期上课三次,需要六个小时,我从宿舍走到教室需要一个小时,加上上课,需要9小时。一个学期以18个星期计算,需要160个小时,假如把你的讲义和讲课内容发给我们,我们用一天的时间看完,拿点时间读别的书不是更好吗?陈达先生脸色就变了,气得讲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才说,照你这个说法,办这个大学就没有什么用了。刘绪贻说:这正是我一再考虑的问题,我问过了吴文藻先生、潘光旦先生,他们也没有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他生气地说,恐怕比吴文藻先生、潘光旦先生再高明的人也答复不了你这个问题。刘绪贻后来一想,其实只要他平心静气,对为什么要办大学是能说出一番道理的,只因为在气头上,所以没有正面答复。当时,同学们都为我担心得不得了,我说他是一个大学者,虽然一时很生气,但是不会放在心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一个胸襟很阔大的人,刘绪贻的课程论文他给刘绪贻打了95分,学年考试的时候全班第一。

3.被迫加入国民党

陈达介绍刘绪贻到经济部的资源委员会,但这里离老伴工作的地方很远。结果清华的同学把刘绪贻介绍到经济部的平价购销处工作。后来,他们就在重庆结了婚。但是,刘绪贻不太满意这个工作。就进了国民党政府社会部社会福利司劳工福利科,清华的一个同学在这个科当科长。刚去不久,这个司有两个年轻人被国民党抓走了,据说是有共产党的嫌疑。所以,部长在几天之后宣布,凡是想留在这里工作的人都要加入国民党。刘绪贻就被迫参加了国民党。入党介绍人就是部长跟副部长,他们两人都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经他们介绍入党的都是特别党员。解放后审干、肃反的时候,刘绪贻才知道这些事情。

国民党的经济部有两个大机关,资源委员会是管国营企业,工矿调解处是管私人企业。刘绪贻到工矿调解处从事的是工矿统计工作,统计生产数据。

当时电灯泡生产比较少,市场上很难买到。不料,有一次蒋介石要看一看。他看了刘绪贻搞的这个统计表以后,就批评翁文灏。统计组组长也是清华同学,后来他告诉刘绪贻,蒋批评翁以后,翁又批评说,做这个表的人(就是刘绪贻)怎么这么笨?在生产电灯泡的数字后头加一个零,不就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当时部里有一些贪污的传闻,刘绪贻就把这些传闻写了一个告状信匿名寄给了《大公报》。《大公报》把信转给了翁文灏,翁又把这个信转给了工矿调解处处长。处长认识刘绪贻的笔迹,就开了一个会不点名批评我,说有人太不光明正大了,有什么事情匿名告状,怎么不用真名?刘绪贻感到待下去没有意思,恰好国民党政府决定举办自费留美考试,刘绪贻虽然没怎么准备,但也考取了。1944年底,到芝加哥大学读社会学系。

4.与黄绍湘论战

黄绍湘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理事长,她看到后在《世界历史》、《历史研究》发表了两篇文章,不点名批判刘绪贻的观点。1980年,刘绪贻写了一篇文章,为罗斯福新政翻案,认为它是成功的。黄绍湘认为,罗斯福新政完全是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一点效果也没有。刘绪贻的文章在天津的一家杂志发表后,没有引起注意。

1981年,美国史年会在苏州举行,刘绪贻又写了一篇文章《罗斯福新政在历史上的地位》,观点更加明确。我把这篇文章先投给《世界历史》,他们长期不表态。在这个年会上,比较有权威的《历史研究》杂志的编辑认为不错,但他们的领导不敢登。后来,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历史研究》主编)到武汉来,刘绪贻把详细情况跟他说了,他回去后就把刘绪贻这篇文章发表了。这篇文章影响比较大,有读者向他们反应,同意刘绪贻的观点,好几家报刊都转载了刘绪贻的这篇文章。黄绍湘看到后在《世界历史》、《历史研究》发表了两篇文章,不点名批判刘绪贻的观点。后来,刘绪贻到美国去访问的时候,直接写了一篇和她商榷的文章。这个文章比较有力量,北大的罗荣渠先生也支持刘绪贻。《世界历史》原来不敢发表,刘绪贻在美国访问以后,更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催他们发表了。支持刘绪贻的人很多,支持黄绍湘的很少,她就不遵循学术争鸣的正当途径,向上级领导写信(也是清华的同学)告状。后来,这封信逐级批给了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虽然黄绍湘是世界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但是,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同意黄绍湘的观点,但又顶不住这个压力,就把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秘书处从武汉大学转移到了南开大学。

人物年表

1913年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1929年考入湖北省汉阳十二中。

1932年考入湖北省立高级中学。

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

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获社会学学士。

1945年初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系继续学习。

1947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回国后任武汉大学教授。

1949年初发展他参加地下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教育协会,任该会武汉大学分会教授支部书记。建国后,他被选为武汉大学协助接管委员会主席,后被任命为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兼代秘书长。

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回武汉大学研究美国史。

1972年起参加译校《芬兰史》(上,中,下3册),《中东简史》(上、下两册)和《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中古部分)。

1979年任美国史研究室主任。

学术成果

历史学

  一、专著

  1.《当代美国总统与社会——现代美国社会发展简史》,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主编并主撰]。

  2.《美国现代史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1987年版[主编,已出版时殷弘著《尼克松主义》、韩铁著《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张红路著《麦卡锡主义》3种]。

  3.《战后美国史(1945—198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主编并参加撰写,刘绪贻、杨生茂任总主编的《美国通史从书》之一]。

  4.《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主编并主撰,刘绪贻、杨生茂任总主编的《美国通史丛书》之一]。5.《美国通史丛书》(六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001年版[与杨生茂共同主编]。

  6.《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美国研究词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与李世洞共同主编]。

  8.《战后美国史(1945—2000)》(本书为《战后美国史(1945—1986)》增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主编并参加撰写,刘绪贻、杨生茂任总主编的《美国通史》第6卷]。

  9.《美国通史》(六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与杨生茂共同主编]。

  二、译著

  1.《芬兰史》(上、中、下3册),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合校]。

  2.《中东简史》(上、下两册),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合译、合校]。

  3.《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中世纪部分),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版[主译]。

  4.《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上、中、下3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主译、校]。(《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选编》摘要转载)

  5.《新政》,中国美国史研究会,1983年印行[合译,总校]。

  6.《被通缉的女人》(塔布曼传),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与刘末合译]。

  7.《注视未来——乔治·布什自传》,武汉市: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主译并校]。

  8.《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和平共处》,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与刘末合译]。

  9.《多难的旅程——40年代至80年代初美国政治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合译、总校]。

  10.《富兰克林·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协助朱鸿恩译、校]。

  11.《美国的八大冤假错案》(刘末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校]。 

社会学

  一、专著1.《改革开放的社会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主编并参与撰写]。

  2.《黎明前的沉思与憧憬——1948年文集》,武汉出版社,2001。

  3.《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迁的典型事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此书系刘绪贻英文著作的中译本,叶巍、王进译,刘绪贻校]

  二、译著

  1.《美国社会发展趋势(1960—0990)》,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主译,合校]。

文化人类学

  1.文化脱节与民主政治,重庆《大公报》1941或1942年,具体日期待查。

  2.文化的渐变与剧变,上海《时与文》,第2卷第24期1948年3月26日。此文及以下5篇文章,俱由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黎明前的沉思与憧憬——1948年文集》全文转载。

  3.民族性与文化,南京《世纪评论》,第3卷第3期1948。

  4.从“镜中自我”里看民主,南京《世纪评论》,第3卷第23期1948年6月5日。

  5.中国需要全盘的变迅速的变,上海《时与文》,第3卷第14期1948年7月23日。6.装饰性的文化,南京《大学评论》,第3卷第3期1948。7.看不见的牢狱,北平《自由批判》,第1卷第8期1948年11月1日。

  8.浅谈城市人类学,湖北《社会科学动态》,1990年第5期。

  9.一种新生的太平洋文化,2003年6月26日《长江日报》“求知”版。

  10.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儒学,长沙《书屋》,2006年第6期。  

时论

  1.《饲虎》,武汉市《正义报》。

  2.《狂澜》,上海《观察》,第5卷第17期1948。

  3.《紫荆花一定会开得更鲜艳——香港的今天与明天》,1997年6月30日《长江日报》第11版。

  4.《20世纪回顾与21世纪展望》,2000年1月1日《长江日报》第6版。

  5.《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斗争回顾与展望》,2000年12月13日《长江日报》第13版

人物逝世

2018年11月10日10点50分,刘绪贻教授因脑血管疾病去世,享年105岁。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