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面纹盉

兽面纹盉

中文名 兽面纹盉
外形 长方形口、斜长管状流、上粗下细
目录导航

简介

商早期  兽面纹盉

藏于: 湖北省博物馆 高36厘米,长9厘米,弧顶、斜流、束颈、下体如鬲,分档款足,实足跟,牛首扳,顶沿周饰浮雕兽面纹,颈饰一周水平浮雕云纹,三袋分饰浮雕大兽面纹,流口小底大,整个器形立体感强烈,是一件非常珍稀的青铜器。酒器,有盖,直口,扁圆腹,三出脊蹄足;夔龙形提梁,龙首形流,龙首张口瞠目,与流相对的一侧有镂空棱脊;器身饰夔龙纹,足饰兽面纹,盖面以四节双环链与提梁相连。

盉,是一种酒具,有时也用来装水,主要流行于商代。商代青铜盉器身一般呈分档形。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现存的青铜盉的资料及图形来看,多显得单薄和形制简约及纹饰的简单化,而此盉是目前所发现的形制最为庄严而满饰,主次纹饰浮雕分明、对比强烈的艺术杰作,通过云雷纹、饕餮纹的繁密布局,给人一种紧张而又恐惧的视觉感,明确无误地表明商王地位的独尊性。

是深腹,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銴,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从商代至战国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商代的盉多款足;还有一种异形盉,流在顶上,主要见于商代前期。西周的盉款足的较少,而多四足。春秋战国时出现了圆腹、有提梁的盉。

颈饰一周龙纹,肩上有一条斜角雷纹,每一袋腹饰由雷纹构成的兽面纹,两组兽面纹之间各有夔龙组合而成,此器造型美观,工艺精巧。

1974年湖北省黄陂盘龙城出土,顶部隆起,长方形口,斜长管状流,上粗下细,旁有二圆饼饰,颈饰兽面纹。此盉,是古代盛 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 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 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中国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 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与古代陶瓷器、玉器、木器等其他艺术品相比,刘亚谏先生认为,青铜具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完备性。青铜是后人叫的,春秋之前,青铜被称为“金”、“吉金”。这种“金”的生成,先是从“土”(矿石)中选料,通过“木”生“火”而把矿石冶炼为熔液体“水”,再把熔液浇铸入模范,经冷却而成铜器。在这个过程中,“五行”的互动合力,才使“吉金”得以生成。 后母戊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最重的青铜器,达832公斤,据推测若用殷墟出土的直径80厘米的大型熔炉,则需六座熔炉同时铸造,再有两三百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成功铸造如此重器,需要有严密管理体系和高度协调能力。

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学说,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五行”相生相克,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自古至今,青铜器所以为人们所重视,视为国之重器,且不论其采矿、设计、冶炼铸造过程工艺有多么复杂,刘亚谏先生认为,仅就以古文化的“五行”兼备而论,其他艺术品皆不可比。

青铜器按用途划分为工具类、武器类、饪食器类、酒器类、水器类、乐器类、杂器类。其中最为珍贵、最有特色的是用于王朝大型祭祀、宴享活动的礼器和乐器。这些重器在祭祀中奉献于天地鬼神,在礼乐中彰显其“钟鸣鼎食”,尽显王朝气派和威风。祭祀、宴享中的容器包括了饪食、酒器、水器等,如鼎、鬲、釜、锅、豆、敦、钵、簋、尊、彝、鉴、盆、盘、缶、舜、匜等;乐器有鼓、磬、编钟、铃、钲、铎等。青铜重器象征着王权,比如大鼎,象征着立国建邦和统治权力,具有王权性。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 饕餮纹。 饕餮之名本于《 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向,以言报更也。“宋代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高产田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像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不少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兽面纹这个名词比饕餮纹为胜,因为它指出了这种纹饰的构图形式,而饕餮纹一词却只限于“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绝大多数纹饰并非如此。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艺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

商代早期兽面纹,最简单的仅有一对兽目,而将其他各部分都省略了。一般的都用横条或者直条的复线或单线为主体的末端呈勾曲形的条纹结构成,并岐生出简单的雷纹。小器的纹饰很单调,大器的纹饰显得复杂一些。角不发达,也不大具体,较大的纹饰才可能看到角型的状态。大体上商代中期的图像比商代早期的图像线条和结构更为复杂。象征性的体躯,尾端上下弯曲分开,如果兽面两侧配置有鸟纹,则兽的两尾是上卷的。纹饰线条有粗犷的和纤细的两类,有时一件器上两个图案各用不同贩线条构成。

商代中期的变化是突出了目纹,有的比例相当大,炯炯有神。纹饰很少用粗条纹构成,而是用大量回曲形的雷纹和并列的羽状纹构成纹饰的其余部分。整个兽面纹比早期精细,神秘的气氛强烈,但图案仍然是抽象的。兽面的主干和地纹区别仍不明显。

商代晚期的兽面纹有三种形式,形象具体的、肢体省略的和变形的。形象具体的兽面纹的特点是扩大了角的部位,兽目相对地缩小,兽的脸颊和两腮额顶、兽腿、爪、体躯和其余的地纹能够用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兽面纹。肢体省略的兽面纹是只有平雕或浮雕的兽面,没有兽体的其余部分,也仍然是图案结合的象征性省略,与所谓“有首无身,食人未咽”的形象无甚关系。变形的兽面纹分三种,一种是只保留一些角、目鼻、耳、爪等彼此各不相连的线条,多数是素面的,没有地纹,然而有的也有地纹,但是仍然没有纹饰实象的整体感。第二种是只表现一对兽目,其余部分皆以细密而规则的雷纹组成,是构图的退化现象。第三种虽然只剩下了象征性性的大兽目,但其余的条纹仍然做得相当精丽,不以其变形而简陋粗率。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