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地球每一层的温度很不相同,从地表以下平均每下降100米,温度就升高3℃,在地热异常区,温度随深度增加的更快。我国华北平原某一个钻井钻到1000米时,温度为46.8℃;钻到2100米时,温度升高到84.5℃。另一钻井,深达5000米,井底温度为180℃。根据各种资料推断,地壳底部和地幔上部的温度约为1100℃~1300℃,地核约为2000℃~5000℃。由于构造原因,地球表面的热流量分布不匀,这就形成了地热异常,如果再具备盖层、储层、导热、导水等地质条件,就可以进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温泉的开发与利用往往能带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于地表出露温泉的开发已步入晚期,促使人们向地层深部进军。文献针对凤岗地区温泉的探测,采用了高密度联合剖面法、EH4电阻率法、测氡气浓度三种方法相结合,利用氡浓度异常的分布圈定出异常大体位置,然后根据其浓度及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其地下热水确实存在,并使用高密度电法,较好地形成对地层剖面和测深双重成像,获得较为丰富的地电断面结构特征,也对氡浓度异常进行了检验,而EH4则形成对地层深部电阻率的成像,准确判定出了储水破碎带的深度。三种方法相互印证,利用其各自探测的特点,最后形成较为准确的解释结果,说明了综合物探方法在寻找地热资源构造方面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地热温泉大多为中、低温构造对流型地热资源,这部分地热温泉常沿断裂构造带出露地表,勘查方法简单,采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追踪断裂构造走向、探测断层产状和破碎带位置,进而通过钻探发现深部的热储构造,获取更高的出水温度和出水量,达到扩大开发利用深部地下热水的目的。随着地表已出露温泉的寻找已步入晚期,人们需要进一步向地下深部探索,这就使得探测方法需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已有一些学者使用综合方法探测深部储热构造,并取得成功。如阴曼宁等人采用浅层地震勘探、电测深和测氡浓度的方法完成对内蒙古中水塘地热构造的探测,张青杉等人用CSAMT分别完成对江苏淮安、河北承德、云南腾冲的地热勘探,胡宁等人则使用高精度重磁和CSAMT相结合的手段完成对嘉兴地热调查。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利用电法、电磁法等多种技术找温泉也取得了许多成功案例,国际上应用航天磁测技术进行地下水的探测,并已取得成功,这也是我国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中国温泉之乡”(地热城)命名活动,由中国矿业联合会发起,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2003年3月第一个被命名的《中国温泉之乡》广东恩平,开发地热资源大大提高了恩平市的知名度和旅游品位。2003年接待中外游客142万人次,旅游产业链总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4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155万人次,旅游产业链总收入6亿元,比上年增长13%,直接和间接解决就业12000多人,地热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成为恩平市第三产业的一朵耀眼金花,发挥着龙头带动作用。
中国矿业联合会提出在全国创建“中国温泉之乡”的倡议,以创建“中国温泉之乡”这一品牌,提高各级地方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地热资源的认识,明确提出了命名“中国温泉之乡”的条件和要求,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欢迎和支持。
2010年12月29日,国土资源部公告([2010]第31号)了首批中国温泉之乡(城、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单位,三个中国温泉之都是重庆市、天津市和福州市,三个中国温泉之城是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和云南省洱源县城,五个中国温泉之乡是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汤泉镇、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温汤镇、广东省龙门县和四川省广元市。
台湾地区地热资源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地下存在明显的地温梯度,大气降水入渗地下并经深循环加热而形成地热温泉。台湾地热温泉区总共有98处之多,由于大部分温泉区的温泉数都不止一个,所以如果按个数统计,总数可能在200个以上。台湾地热温泉主要分布在大屯火山群以及中央山脉地区。大屯火山群有13处温泉区;中央山脉及其周边地区有83处,其中变质岩区共有温泉70处,而其周边的沉积岩温泉区共计,13处.另外在绿岛与龟山岛也各有一处温泉区。
新疆温泉县是我国唯一以“温泉”命名的县,这里地热资源较丰富,县城形成以博格达尔温泉(圣泉)为主的一系列温泉与低温水井,温度约20℃~45℃。
据新疆地热形成地质结构背景、分布特征与形成机理,地热类型可分为近期火山或岩浆活动(乌苏泥火山温泉、塔什库尔干塔合曼温泉等)、沉积盆地(五彩湾热水井、吐鲁番哈密坳陷出露的温泉等)和断裂构造(乌鲁木齐水磨沟温泉及温泉县博格达尔温泉等)三种断裂构造控热是新疆特色,而温泉县城内地热资源总体是以热传导为主的大地热流作用机制下形成,以断裂带深循环低温热水型为主的地热资源。热水形成需要具备热源、热储、断层通道、盖层及热水补给源等条件。
对比乌鲁木齐水磨沟温泉地热隆起断裂脉状型和北京小汤山中低温传导型地热田类型,其成因模式与上述两处较相似。据前述温泉县城区域地质构造、温泉分布关系与地热场特征研究及地热水化学特征分析。认为温泉形成与分布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地热形成机理为深循环。地热增温(即活动断裂型),即大气降水或第四系潜水沿断裂带深循环,在正常地温梯度下吸收地球内热增温形成热水,再沿断裂破碎带上涌至地表形成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