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伟

谭天伟

中文名 谭天伟
出生地 甘肃天水
籍贯 湖南湘潭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职务 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谭天伟谭天伟谭天伟[7],男,1964年2月出生,湖南湘潭人,现任北京化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8],“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1年12月,谭天伟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中共党员,历任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副校长。

2012年6月,任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谭天伟教授长期致力于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研究,包括生物基化学品、生物能源和生物材料。

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6项。

以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

累计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收录150多篇,EI收录200余篇。[9]

学术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生物化工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生物反应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化工学报”、“生物工程学报”、“微生物通报”、“化工进展”、“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过程工程学报”、“现代化工”、“生物加工过程”等8个核心刊物的编委。

2021年6月,受聘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创新保护专家委员会首批专家。[10]

教育经历

1981.9~1986.7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

1986.9~1987.9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

1987.9~1992.12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0.2~1992.10德国生物技术研究所和瑞典伦德大学联合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93.5~1995.6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后。

1995.6~至今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1996年9月提升为正教授。

1997.3~1997.8及1998.1~1998.4 瑞典Uppsala 大学访问学者。

2003.12~2007.11 担任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2007.11~2012.6任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

2012.6~至今任北京化工大学校长。

成果荣誉

获奖成果及荣誉称号

1、发酵工业菌丝体综合利用,2002年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2、反应分离耦合生产壳低聚糖新技术,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3、含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新技术,北京市2001年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4、壳聚糖生产新工艺及应用,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

5、“3+1”生物化工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研究,北京市2001年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6、从菌丝体中提取麦角固醇、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2000年中国高校发明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7、发酵法生产透明质酸,国家石油化工局199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8、壳聚糖生产新工艺及应用,2001年中国石油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9、2000年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励。

10、2000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11、2001年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

13、2002年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14、2003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15、院士。

个人履历

生物工程是21世纪科技领域中的“三大工程”之一,许多人都梦想着在这里获得新的发现,去摘取那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年逾不惑之年的谭天伟——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便是生物化学工程王国里一名辛勤的探索者。谭天伟教授现任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是我校生化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曾赴德国和瑞典留学,回国后到我校工作以来,成绩卓著。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其中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其研制的护肤品“华尔馨”是我校校办产业的支柱产品之一,远销海内外。2001年,他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报告,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站在生物工程学科的前沿

清华的盛名是众所周知的,这里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学生。1981年谭天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化学工程专业。1985年,生物技术开始崭露头角,当时谭天伟正在清华大学做学士论文,面对新学科的兴起,他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军人家庭赋予他的勇敢和挑战精神使他第一个在全系做出决定,专业转向生物工程这门新的科学领域。为了进入生物工程的前沿阵地,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生怕浪费了一分一秒。当1986年7月本科毕业的时候,谭天伟成为了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1986年9月,因成绩优异,谭天伟被母校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免修硕士课程。1990年,在就读博士学位的时候,他被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派往德国国家生物技术研究院(GBF)学习生物化学工程。到德国后不久,谭天伟就开始独立地研究导师交给的新项目,即双水相萃取一种新的生物分离技术。在当时,世界生物化学领域里生物分离技术并不很先进,所需要的材料成本高,工业化应用又很难。如何降低浓度,减少原材料成本,这在当时的化学工程界一直是一道难解的课题。瑞典得隆大学是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发明地,为了学习最新的双水相萃取技术,谭天伟来到了瑞典得隆大学继续进行双水相萃取的研究与实验。

在国外他不但学到了生物工程前沿的技术,而且学到了外国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严肃、认真、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他说:“德国导师给我最重要的启迪就是对待科学一定要认真,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他出色的研究工作和科学态度,给外国科学家留下深刻的印象,5年后,当谭天伟再次回到瑞典这个美丽的国度时,Phanmacia公司又给予他热情的资助,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支持下,谭天伟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维生素D2色谱分离新工艺。该项成果荣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二等奖。1993年学成回国后,他顺利拿到了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学位。

努力奋斗艰苦创业

1993年6月留学归国之后,他到北京化工大学做博士后。他刚来到化学工程系生物化工教研室的时候,这里是一穷二白。然而,当时的北京化工大学正在开始历史性的改革,学校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和领导对人才的重视最终让他决定留在这里。

那时学校的许多工作刚处于转型期,谭天伟所拥有的仅仅是2万元的博士后研究经费。也没有研究课题,甚至研究设备也严重不足。经费不足,他紧缩开支努力节省,每天想着怎么能筹集资金。为了研究,他经常到王府井化学试剂商店采购实验必需的药品和设备,为了省钱,他舍不得乘出租车,每次都是自己抱着一大堆试剂和设备挤公共汽车。一次,他抱着一个衡温水浴锅和一个实验用的天平去挤104电车,车上有人惊奇地问:“这么多东西,你怎么还来挤公交车?”他不好意思笑笑说:“省钱。”还有一次,到三台山购买危险化学用品,因为不能坐公共汽车,他硬是自己蹬着三轮车从化工大学出发,走了将近十八公里的路,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了。他就是这样精打细算,终于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他用省下来的路费再买些实验用的东西。他后来常常对年轻老师说:“万事开头难。青年人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踏踏实实,打好基础,等到机遇来临的时候,你才能抓住它。”

1994年,他第一次申请到国家化冶所生物化工国家重点实验项目,拿到了第一笔5万元的科研经费。他用这笔钱先后做了几个重点项目。以前,透明质酸发酵水平在国内每升产量只有4-5克,谭天伟经过大量的科学实验,采用新的发酵技术进行处理,使每升产量最高达7克。他还用一种新的方法研制了一种透明质酸高产菌种,大大提高了发酵速度,这种技术已经在山东和新疆转让2家,产品用于“大宝”、“雅丽丝”等名牌化妆品,累计创造经济价值1200万元。1998年通过专业鉴定,该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此科研项目荣获1999年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本人也成为第一获奖人。

过去我国维生素D产品一直靠进口,近几年国内维生素D生产得率只有25—27%。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在九五期间,设立了2个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发酵法生产维生素D2”及“光转化麦角固醇合成维生素D2”。对高新技术的敏感让谭天伟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新的契机,无论对他的科学追求,还是学科发展,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经过激烈的招标,谭天伟代表北京化工大学获得了这两个攻关项目。在学校的支持下,谭天伟潜心研究,还得到瑞典Pharmacia公司热情的资助。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支持下,经过5年的攻关,谭天伟解决了维生素D2的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原料麦角固醇的高密度发酵搅拌桨,新型光反应器及制备层析分离技术。通过新型搅拌桨及基因工程方法,使麦角固醇发酵水平提高30%以上;采用高效的分离技术,使维生素D2的得率达到40%,高于国内生产水平27%及日本生产水平36%。该技术已在山东东营和大连产业化,产品已出口,并获得1000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还获得国家2000年度高新技术示范工程。

在科学的道路上永不停步

在科学的道路上永不停步,是每个真正的科学家共有的特点。九五重点项目成功后,谭天伟立即投人到“利用废菌丝体生产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实验开发”中,很快,此成果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鉴定,被认为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接着,他开发的“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透明质酸”、“生物法生产壳聚糖及聚天门冬氨酸等生产技术先后实现产业化,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获得1999年国家石油化工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建立了国内外第一套生物法生产壳聚糖的工业化生产线。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发酵工业发展很快,许多发酵产品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地位。菌丝体是发酵工业的重要副产物,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我国每年发酵工业消耗的粮食已达4000万吨,但是每年柠檬酸、青霉素、抗生素、味精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菌丝体多达500万—700万吨。而且,麦角固醇既是一种重要的医药化工原料,又是维生素D2生产的主要原料,但国内外麦角固醇都是采用酵母发酵法生产,成本较高,而我国维生素D2生产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缘于麦角固醇的生产成本过高。那么能否不用发酵法而采用一种新的工艺路线生产,从而降低成本呢?谭天伟教授又开始探索新的徐径科学的道路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在偶然中产生,就像伦琴看病时发现X射线,牛顿在苹果砸中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谭天伟也在很偶然的情况下发现,在华北制药厂等企业的废菌丝体中,青霉素等废菌丝体内竟含有高达1%的麦角固醇。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谭天伟兴奋了!凭着对科学的直觉,他感到这些废菌丝体体内潜藏着无穷的能量。菌丝体除部分作为饲料添加剂(酵母、青霉素菌丝体、谷氨酸菌丝体等)补充氮源外,其他一些菌丝体,如柠檬酸菌丝体等大都被废弃。这一方面造成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废菌丝体中有大量高价值的蛋白、核酸、油脂及多糖等没有利用,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经过反复的论证,谭天伟终于可以确定,完全可以从这些菌丝体内提取出所需要的麦角固醇。就这样,一项新的发明创造开始了。谭天伟教授领导他的科研小组开始了夜以继日的探索。经过反复的试验,这个团结、智慧的集体终于以青霉素、柠檬酸等发酵的废菌丝体为原料,发明了一种新的酶复合化学法破碎细胞方法,在不破坏细胞内的有效成分的前提下,综合高效利用了废菌丝体,将菌丝体有效成分“吃干榨尽”,并建立了工业化生产线。如利用该技术生产的麦角固醇纯度达到SIGMA试剂级(>90%),成本只有1700元/千克,不到国外同类商品售价的40%。

同时,在废菌丝中提取出壳聚糖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壳聚糖是一种在食品、医药、化妆品及水处理剂中广泛应用的多糖,比如可以用于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和染料的工业废水,此外,壳聚糖在纤维材料、食品工业也有重要用途。当时,壳聚糖全部是以虾壳和蟹壳为原料生产,这样不仅原料分散,生产成本也高,很难形成规模,而且原料种类和产地的不同都会影响壳聚糖质量,给用户带来很多不便。而谭天伟的这项新技术生产的壳聚糖,不仅充分利用了原料,废物排放量也大大减少,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其成本只有蟹壳或虾壳提取法的50%。该技术还拓宽了壳聚糖的应用领域,一是发明了壳聚糖金属离子分子印迹树脂及制备方法,开发了新型气体喷吹滴加成球装置,制备了粒度均匀的新型壳聚糖分子印迹树脂,可提高对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两倍以上,而且选择性大大提高;二是发明了壳聚糖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工业废水的膨胀床新装置,解决了传统固定床易堵塞的问题。研究生物发酵废菌丝体吸附处理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即可以回收或除去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发酵的废菌丝体,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建成了国内外第一套1万吨利用废菌丝体制备的壳聚糖处理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装置,皮革厂废水中含铬离子浓度由1500PPM降低到1.5PPM,为我国皮革行业含铬废水及其他含重金属离子工业废水的处理开辟了一条新路。该成果获教育部2000年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部分研究工作于1999年7月在日本日光召开的国际生物分离大会上应邀作有关菌丝体壳聚糖应用于含重金属离子的大会报告。同时,该技术开发了反应与膜分离相耦合、生产高聚合度壳低聚糖新工艺,这一工艺可显著提高聚合度壳低聚糖的含量,使其达到30%。

已建立了利用发酵工业废菌丝体综合利用技术生产壳聚糖、麦角固醇的生产基地,其中麦角固醇已占领国内市场份额的30%,产品用于维生素D2和药物的生产,出口日本等国。壳聚糖印迹树脂制备装置、膨胀床层析柱及配套装置也已实现了工业化,壳聚糖水处理剂产品已用于多家皮革厂、电镀厂的工业废水处理。此外,还建立了壳低聚糖生产基地,生产出的产品已应用于日化、食品和农业等领域。2000年“从废菌丝体中提取壳聚糖、麦角固醇和氨基葡萄糖”获教育部发明二等奖;2001年“含有重金属离子废水处理新技术及装置”获北京市科技奖发明类一等奖;壳聚糖、壳低聚糖的制备方法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在2002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谭天伟负责的“发酵工业废菌丝体的综合利用”项目获得了该年度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同行专家称,该项目作为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在国内外第一次实现了青霉素、柠檬酸发酵等废菌丝体的综合利用,从废菌丝体中同时提取壳聚糖、麦角固醇及氨基葡萄糖。

2004年4月8日,谭天伟教授领衔的北京化工大学课题组采用脂肪酶催化法合成棕榈酸异辛酯项目,能耗低,环境污染小,不存在因酸碱催化剂产生污水问题,转化率达到95%以上,具有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已建立了300吨/年脂肪酶催化合成棕榈酸异辛酯的工业化装置。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认定该技术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探索,谭天伟在生物工程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及子项目6项,国家计委高技术示范工程项目2项,“863”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部委级项目10项,横向课题14项。以第一获奖人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谭天伟教授成为生物工程领域知名的专家,他担任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微生物通报》和《化学反应工程和工艺》、《化工进展》、《过程工程学报》的编委。2004年3月谭天伟作为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应邀参加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物催化与生物分离技术交流会,与国内外知名专家与学者汇聚一堂,讨论生物催化与生物分离技术的种种问题,还作了以《脂肪酶催化合成化学品》为题的科技报告。

在2004年4月27日闭幕的中国化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上,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协同德国巴斯夫公司一道,颁发了“2003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和“2003-2004年度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谭天伟教授荣幸地作为北京化工大学惟一的获奖者与北京大学振峰教授、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江雷研究员、清华、大学化学系石高全教授等4位专家获“2003——004年度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青年化学奖”和“青年知识创新奖”是中国化学会设立的10奖项中的两个非分支学科奖。前者是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倡议下,于1983年起设立,这在我国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中是一个创举,这一奖项面对35岁以下的青年化学工作者,每年评选奖励10名。“青年知识创新奖”由中国化学会与巴斯夫公司2001年共同创立,2004年首次颁奖。这是一个为奖励45岁以下、在国内独立完成有突出创新成果的中国青年化学工作者而设立的奖项,资金额的20%奖励个人,80%作为获奖人的科研项目经费,要求完成相应的研究及项目论文。谭天伟教授荣幸地作为北京化工大学惟一的获奖者,这是莫大的荣誉。

朝霞辉映着才华横溢的谭天伟,由于他优异的业绩,谭天伟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和“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在科技界同行的眼里,他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工作者。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汪家鼎说:谭天伟同志在生物加工过程上具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有在国外工作的经历,在国内首先开展金属亲和层析、膨胀床及分子印迹的研究,具有较大创新。他为人正直,敬业精神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北京化工大学工作的10年内,使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化工专业有很大起色。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学科带头人。

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学余国琮对他的评价是:谭天伟教授不但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而且为人正直,具有很好的科研组织能力,善于团结周围的同志。谭天伟教授担任许多社会学术兼职,我认为他完全具备带领本学科在其前沿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基本素质和条件。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导师李成岳对他的评价是:谭天伟教授是我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组织能力。谭天伟教授不但综合素质好,而且为人正直,善于团结其他l司志。我认为他是一名非常有前途和有很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

正如科技界的评价那样,谭天伟不但以他坚实的理论基础、很高的学术水平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成为北京化工大学生物化工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而且以他正直的为人、较强的科研组织能力赢得青年教师的佩服和信任。

作为学科带头人,谭天伟教授积极筹划生化学科建设,努力组建学术队伍,为2003年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他还组织了生物化工专业的教学改革,负责制定了新的生物化工课程体系及教改方案“生物化工‘3+1,制模式教改及实践”。该方案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谭天伟兼任着学校青年教授联谊会主席。为了把更多青年教授的科研新成果推向社会,他多次组织青年教授到全国各地与企业见面洽谈。谭天伟曾经以青年教授联谊会的名义,带领由清华大学与天津大学联合组成的“青年博士考察团”,在山东省东营市举行了科技成果发布与洽谈会,共发布60个项目,与各界企业达成合作意向57个,正式签订6个合同,科研经费到款达100多万元,使许多青年教授的科研成果找到了“婆家”。次年7月他又协助北京化工大学有关部门,联合组织了“青年教授赴烟台考察团”活动,共发布30多个科技成果,又一次促进了青年教授与企业的合作。

2001年暑假期间,北京化工大学博士团一行12人来到江苏省昆山市,考察了昆山市的食品工业、废水处理、轮胎橡胶行业的高科技企业,并与当地就一些合作项目进行了洽谈,共签署了意向性协议共11项。博士团在出发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如事先联系了解对方的具体需求,在自己研究专业的基础上查阅资料,认真撰写讲稿、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博士团根据企业的需要,分别讲授了几个专题和全市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经理和技术人员进行了洽谈。谭天伟教授也现场作了项目演示,使此次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时,带队的谭天伟教授兴奋地对前来采访的《中国教育报》记者说,我们的参观考察,一方面给当地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技术问题提出了建议,另一方面又锻炼了我们的科研队伍,开阔了博士们的视野。为基层的企业服务,科研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北京化工大学的优良传统,此类考察活动有利于学校一贯坚持的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经谭天伟的热心联系,学校有关部门认真组织,这项活动每年都在坚持,不仅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活动,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2年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授、博士暑期社会实活动去了岳阳市,2004年去了平顶山市,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率。

谭天伟每天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科研、教学还有许多兼职性工作,但他从不耽误给学生上课。有时出差实在忙不开,他就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补课。按规定,每人每学期教学工作量是230个标准课时,而他却完成了800个标准课时。在教学上,他要求学生一丝不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里,他永远对学生严格要求,毫不宽容。“在科学的殿堂里,决不允许庸庸碌碌,唯勤奋才能取得入门证。”他自己是这样做的,也这样教育学生。

如今,谭天伟又开始忙碌“十五”攻关项目了,按他的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永无止境,如果你停止了探索,那就意味着你已经落伍了。这就是谭天伟,一个在生化工程王国里不断探索的科学家。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