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
它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现在南京师范大学工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地图
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著名教育家李瑞清、郭秉文、陈鹤琴等曾先后在此主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吴贻芳\李华梅、词学大师唐圭璋、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苔藓学家陈邦杰、心理学史专家高觉敷、艺术大师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等诸多名家大师曾在此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9957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64103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4个、独立学院2个,共有在职教职工324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81人,副高级职称837人,专任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178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 家6名,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5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教学名师4名;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6185人(不含独立学院),博士研究生729人,硕士研究生6952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665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生5000余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1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284.84万册,电子数据库71个。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各1个,以及4个省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心)。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金奖,3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目前拥有重点研究机构52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7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十一五”以来,学 校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3篇;获得授权专利35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00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89项(其中6项成果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4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1项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高校之一,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和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等4个国际性人才培训基地和研究中心,与世界上28个国家和地区的14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聘请的长短期外国专家为101人,有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留学生1200人,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1600余人。目前,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4项,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学校15所,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和法国阿尔萨斯大区建有孔子学院3个。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校内机构和人事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社会化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 、“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 “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先进高校” 、“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 江苏省博士后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仙林校区部分鸟瞰图
南京师范大学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深化内涵建设,努力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高教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数据截止日期:2011年9月22日)
1.随园校区:南京市宁海路122号 (邮政编码:210097) 2.紫金校区:南京市板仓街78号 (邮政编码:210042) 3.仙林校区: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1号 (邮政编码:210046)
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改为两江师范学堂,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后,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为学堂办了许多实事,使两江师范学堂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达千余人。 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推举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就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张,颁布了诸多教育法令。一时间,全国各地办学之风盛
南京师范大学
行。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联合上书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议早日在南京筹建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据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原江苏教育司司长)为校长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记载:"就任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校舍,详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应目前之用。""务尽本学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校"。不久,韩国钧调赴安徽,江谦未到任。继任江苏巡按使齐耀琳到职后,重申前任已定计划,复经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江谦为校长,并令其迅速到省筹备一切,以便如期开学。在《江苏巡按使齐耀琳饬江谦筹备开学文》中,进一步明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师范学校一方培养中等学校师资, 一方并为中等学校学生推广升学之途,关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谦遂于1月17日到宁,18日即前往原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划修葺教室等事宜开办初,南高师筹备处设在省议会内。1915年1月29日迁入两江师范学堂旧址。 南高师在江谦校长的精心筹划和全体筹备人员的努力下,于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项相继完成,任课教师先后受聘到校。并拟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以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遂于1915年8月11日公开招考。报考学生共有534人,来自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其中江苏考生最多。首届招生共录取126人,实到110人。于9月10日开学上课,9月18日举行开校礼式,邀请省长齐耀琳等地方官员莅临学校,参加典礼。至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时,南高师的教师,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6.8%,教师中曾在国外留学的有30多人。其中有许多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著名教授,如李华梅、陶行知、陈鹤琴、陈中凡、徐则陵(养秋)、张士一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长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就南高师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一所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即着手筹备。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12月15日,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东南大学、南高师同时招生,东南大学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师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师停止招生,其最后一批学生17人,于1926年毕业。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江苏、浙江两省先试行。以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河海工科大学、政法大学、医科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与主持江苏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厅合组成第四中山大学。8月,奉中山大学区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的艺术专修科,归入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原东南大学教育科)。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师资科及附设教育各专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军事教育科),院长为郑宗海。 1928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并兼负江苏教育行政职能。更名江苏大学后,受到全校师生普遍反对,引起罢课等风潮。5月16日,依照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令改大学院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学为纯学术机关,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31年底,中大校长朱家骅引咎辞职。1932年,中大数次发生更易校长遭到学生强烈反对甚至驱逐校长的风波;同时,由于政府拖欠学校教工三个多月工资,引起教工强烈不满,中大教师组织"中大经费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这些事件触怒了当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国民党中央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底,训令中央大学暂行解散,学生全部离校,听候甄别。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员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整理校务。8月26日国民党政府任命罗家伦为中大校长。9月10日中大举行甄别学生考试,开除学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学生全部返校上课。 1933年3月,校务会议议决:彻底修建中央大学最旧之建筑南高院,为教育学院加建教室及实验室;同年6月,又经校务会议决定,改建梅庵,为教育学院艺术科音乐组教学用。1934年2月25日,校务会议议决,核准教育学院试办教育实验所。5月,开办中等学校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1936年6月,教育学院教育实验所主持中学英语测验结束,历时4年,遍及10余省。接着,又开始研究高中数理化测试问题。其时教育学院的师资实力较强。有专任教授、副教授21人,兼任7人;专任讲师9人,兼任3人;助教20人,合计教员60人。此外,教育学院附属幼稚园、小学、中学实验学校也有了扩充,有教员76人,助教4人。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学连续四次遭敌机轰炸,学校损失惨重。为此,中大决定西迁重庆,附属实验学校迁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庆沙坪坝区借用重庆大学校区办学,现在重庆大学还保留中大当年的办学遗址。此时,教育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体育科、卫生教育科、艺术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由安徽屯溪迁至贵阳。至1941年8月师范学院接受重庆青木关第十四中学为中大附中,原附属实验学校归贵阳。 1939年5月,教育部长陈立夫视察中大,提出要师范学院筹建童子军专修科。至8月,师范学院已设有10个系、3个专修科。即: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博物、体育、艺术等系以及体育、史地、童子军等专修科。原心理学系改属理学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9月,中央大学成立复员计划委员会。吴有训校长为主任委员。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江良规、教育系教授胡家健为副主任委员。经过几个月的筹划,于1946年5月,全校师生分八批,分乘水陆空各种运输工具,返回南京。最后一批于7月底到达。图书仪器设备等在10月中旬陆续返回。10月,原附属实验学校由贵阳迁回南京三牌楼,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长。附属小学由师范学院副教授雷震清兼任校长。丁家桥附属小学校长为周仰堂。 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学复员就绪,开学上课。师范学院设3个系、1个专修科。教育学系主任徐则陵(养秋);体育系主任江良规;艺术系主任吕斯百,分绘画、音乐组;体育专修科主任由江良规兼任;师范学院院长为罗廷光(炳之)。师范学院各系,除体育系在体育馆,艺术系的音乐组在梅庵外,其余各教研室、教室、绘画室等均在南高院。共有学生377人;教师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助教23人,兼任教授3人。 1947年3月,奉教育部令,师范学院设置管训部。聘教育系教授赵冕为主任。但因管训部之具体办法教育部迄未颁布,遂先成立师范生指导委员会,代替管训部之组织。本年度,师范学院院长罗廷光(炳之)辞职,由徐养秋(则陵)继任。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校长周鸿经派出人员赴台湾、福建寻觅校址,准备南迁。遭以郑集为首的教授会的反对,南迁方案被否决。1月25日,根据校务会议决议,为保证师生安全,准备应付事变起见,组织应变委员会。其组织简则经第126次行政会议修正通过。应变委员会以校长、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院院长、大学医学院长、会计室主任为当然委员,并由各学院推选教员代表2人、职员代表2人、学生代表2人为委员,合计39人组成。常设委员会有7人组成,以李旭旦教授为召集人。同月,学生应变会、职员应变会、工友应变会相继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