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渚是西天尾镇的一个行政村,东临漏头,溪口与埭里,南望吴江,西连龙山,北靠三山,木兰、泗华、延寿诸水汇入澄溪后,自西南向东北逶迤而过。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景观优美。该村古称“陈俞”。据《俞氏族谱》载:“澄渚之地,陈俞世族居也。”后改陈为澄,改俞为渚,辖乌石(今属龙山村),庙前、水流利、半路店、东黄、下郑与俞里七个自然村。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一个辉煌灿烂的古文化村。
唐天宝十一年(753)该村林披,明经擢第,任将乐令,迁睦州刺史,授太子詹事。他志尚高洁,勤政惠民,且以诗礼传家,于北螺村迁居乌石,并创办福建第一所私人书堂——澄渚书堂,其九子均在堂内课读。唐贞元间(785—804),观察使李钅奇命设高学,在澄渚兴办莆阳第一所官学——梯云斋。于是学者云集,人文荟萃。林披之九子于唐贞之间,先后登科,官居刺史:即端州刺史苇、容州刺史藻、横州刺史著、韶州刺史荐、通州刺史晔、邵州刺史蕴、循州刺史蒙、雷州刺史迈、福唐刺史既,即唐代兄弟九刺史,世称“九牧林”。
宋代,梯云斋和澄渚书堂皆废,林蕴九世孙安中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在澄渚书堂和梯云斋旧地重建梯云斋,文教之风又兴。绍兴五年(1135),林大鼐中了进士,官居吏部尚书;绿兴十五年(1145),林洵美举了特奏进士第一名,赐同进士,并官知县;林益严、林益亮皆举正科进士,林则之亦为之特奏进士。
元代,俞尚宽又重修梯云斋,但在异族统治下,澄渚士子无心仕进,而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雕版印刷即时兴起。俞良甫为避战乱,于至正廿七年(1367)率三十多位刻工东渡海洋,寓居日本,从事雕刻,以高超的技术饮誉日本。他不仅积极向日本人民介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还将雕刻技艺传给日本人,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代,梯云斋“漫漶倾圯,其地沦没民居。”弘治庚申年(1491),俞钊“挹前哲之遗芳,慨先人之旧址,复市其地”,重建梯云斋,文教之风复盛,仅俞氏先后就创办了榕原草堂、读书精舍、三山书舍、三山书院等多处私学,莘莘学子,簪缨鹊起。俞氏自明成化至清朝就有郡庠士、太学生、增广生116人,举人17人,进士5人,赐七品官服者28人,知县7人,府、州官6人,布政2人;自钊至逊祖孙七代科甲蝉联,簪缨相继:18世钊,成化甲午乡荐,官太和、应山教谕,以子应辰赠兵部职方主政。19世应辰,明正德甲戍进士,官廉州、石阡知府。20世绍,明嘉靖癸卯科乡荐,官杭州知州,杭州府,成都府同知。21世维屏,明嘉靖戊戍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贵州左布政;维宇,明万历乙未进士,历官山东右布政、湖广左布政。22世近陛,明天启戊午科乙榜进士(副魁);近华,明万历丙子科乡荐,官徐干县令。23世一黼,明万历庚子科荐,江西南昌府靖江知县。24世逊,清顺治壬辰进士,授河南新安县令。世称“七叶联芳”。
此外,还有下郑的进士、按察付使郑汝舟及其孙辈三人的科第佳话以及陈、林、姚、黄、朱诸姓的达人韵事,至今传为美谈。
澄渚村的古文化积淀丰富,今存有宁昌庙、慧泉井、古榕村、绿荫亭和庙前桥、朱熹的“耕云”、“钓月”,陈献章的“俞氏世家”,俞榕原的“澄渚”、“寿山”、“福水”、“卧龙池”、“平生一片心”、“谢尘关”和望洋台等石碣、石刻,无署名的“七叶联芳”、“甲科世第”、“紫薇旧第”和“中宪第”等石匾。
澄渚进士村。位于福建蒲田市西天尾镇。唐天宝十一年( 753 ),该村林披明经登第,任将乐令,迁睦州刺史,授太子詹事。唐□贞之间,林披九子先后登科,官居刺史:林苇端州刺史,林藻容州刺史,林著横州刺史,林荐韶州刺史,林晔通州刺史,林蕴邵州刺史,林蒙循州刺史,林迈雷州刺史,林既福唐刺史,即唐代兄弟九刺史,世称“九牧林”。南宋绍兴五年( 1135 ),林大鼐中进士,官居吏部尚书。绍兴十五年( 1145 )林洵美举特奏进士第一名,赐同进士。林则之亦特奏进士,林益严、林益亮皆举正科进士。另外俞氏自明代成化至清朝进士 7 人,赐七品官服者 28 人,知县 7 人,府州官 6 人,布政使 2 人。自钊至逊祖孙七代科甲蝉联。
宁昌庙位于西天尾镇澄渚庙前村,古称为“陈俞”,自唐代九牧林蕴就陈暄市地,筑读书草堂于梯云斋之北,遂改陈为澄,改俞为渚,并创办澄渚书堂。
唐代汀渚不但有私学,还有莆田第一所官学梯云斋,有比屋为儒、俊选如林之语,可见其文风之盛。至宋代皆废,建炎元年(1127)林蕴九世孙林安中在汀渚书堂原址重建梯云斋,延纳学者,讲道穷经,后来人文荟萃,但历史沧桑,几经兴衰。
改革开放以后,在汀渚村两委的重视和支持下,老协会尽心协助依旧重修。1997年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并得到省文化厅的拨款补助。现修葺一新。庙前新建一座山门,飞檐翘角,金碧辉煌。门边有一对联:“书堂千载云梯广而才俊盛;汀渚一川黎庶宁以国家昌。”(意含汀渚书堂、梯云斋和宁昌庙)系里人陈一舟教授撰句、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钟鸣天手迹。
庙堂三开门两进分上下两厅,中有天井,整座系明代结构,清代重修,梁架斗拱和其他建筑物则是近年修复或新建的,正门上悬挂“宁昌庙”三个字,中祀“书斋公”。东边庑廊现建为老年人活动场所,前半部为双层楼台。有上下埕共8.5米宽,石刻碑文排列于右墙,门外红亭绿树蔽日,幽雅清静,景色浓艳,令人着迷。
关于“宁昌庙”的由来,有一段神奇的传说:说是唐代澄溪上游漂来一段樟木,回流旋转停留在梯云斋门前溪流之中。后有神明托梦于乡老:“此乃神也,应虔诚以祀。”于是里人把樟木捞起,雕刻神像以供奉之。乡民就把它安放在梯云斋内,让学子和乡民焚香叩拜,因神像无名无姓,学子们就给取名为“书斋公”,后也称“二使公”。
南宋绍兴间(1133-1162)某年兴化大地久旱不雨,庄稼缺水枯萎,百姓心急如焚,汀渚乡民焚香拜请“书斋公”出殿祈雨,后果然灵验,一时浓云密布,雷声大震,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天降甘霖及时解除旱灾,且当年农作物丰收,百姓欢呼雀跃,对“书斋公”威灵显赫,真是感恩戴德。当时林蕴九世孙吏部尚书林大鼐将此事奏明朝廷,南宋高宗皇帝大悦:“此乃神助也。”当即赐旨敕封“书斋公”为“宁昌威武圣侯”,于是“梯云斋”亦名“宁昌庙”,附近自然村也叫“庙前”。
南宋祥兴间(1278)传说帝 被元兵追赶,由陆秀夫等保驾南下,路经莆田,威武圣侯显圣驱逐元兵,保护圣驾无事,帝 闻讯钦赐“帝懋乃功”匾额,褒扬威武圣侯功绩,庙内今存有楹联二对:“濯灵昭日月,显迹转乾坤。”“丹心扶宋室,赤胆驱胡夷。”
“宁昌庙”外还有“慧泉井”榕井和两株老态龙钟的古榕,一似龙飞,一如凤舞,诚所谓“龙凤呈祥”(传为元代所植)。近年来在树荫下建造水上凉亭“绿荫亭”,小桥流水,波光粼粼,一个繁花似锦的娱乐中心,已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