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秀亭前坚起的石碑上镌有如下碑记:“明代为御倭患,乃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一五五三年)兴筑平湖县城。三十五年复筑东、北二瓮城。四十五年增筑城垛,高五尺,置窝铺一百十二座,城周九里,高8.33米,宽6.67米。沿城设有陆门五:东启元、西毓秀、南豫泰、北丰亨、西南为小南门。周环城河,设水门五:西南北各一,东临巨浸,于市河出口处、汤家浜各一。民国后又新辟陆门近圣门(新东门)、救国门(新北门),水门又增设桃李门(水洞埭)。诸门戍守保安,障蔽内外,疏流泄洪,功不可没。解放后,因城区扩展遂被逐段拆除。1998年在毓秀门旧址重建水城门,以供邑人抒发思古之情愫,勒石为志。辛巳三月陈宰撰文。”
毓秀亭是以混凝土为主体构造的仿古亭,三开间门面,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单檐四角,歇山顶,山花朝外,十二根圆柱连接檐梁构架,檐高2.9米,四边敞开,石板地面,两级步踏上下,呈长方布局。柱间砌坐凳,檐梁窗花挂落,穹顶用掮梁掮空,白灰粉刷。四坡落水,檐面平缓,琉璃瓦盖顶,亭脊为古建筑中常见的五脊制式,一条平脊,四条斜脊,塑有六尊狮子等吉祥动物像,四只亭角呈倒钩状弯翘。亭子外侧辟观景通廊,朝东楣檐悬黑底绿字长匾,上书“毓秀亭”三个大字,由西泠印社成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骆恒光题写。
毓秀亭东西南北的门柱上挂有四副由多名平湖当代书法家书写的板联,联曰:“狼烟落水千旌血,鸟语回城满园春”;“古城雨过飞彩影,碧宇云溜洗空明”;“东西左右四面架桥通民意,上下纵横三军联手保国防”;“放眼平原江渚上,置身雉堞柳烟中”。
毓秀亭和毓秀门已成居民休闲观光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