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

中文名 大中之治
相关人物 唐宣宗李忱、魏谟
目录导航

举措

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先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后又以牺牲政府夺取寺院经济的利益,来争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广大民众的支持。

在政治上,他努力效仿唐太宗,以“治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为座右铭。

在位期间,唐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

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

唐朝国势有所起色,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使十分腐败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之治”。

主要影响

“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

使得大唐国势复振。

评价

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

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册府元龟》

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唐鉴》

当时以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焉。——《旧唐书》宣宗本纪

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

由于宣宗在位时的年号为大中,故史家以“大中之治”称之,并且将大中之治比作汉朝的文景之治,将唐宣宗比作唐太宗和汉文帝一样的明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