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钳蝎

马氏钳蝎

中文名 马氏钳蝎
又称 东亚钳蝎
目录导航

名片

马氏钳蝎马氏钳蝎蝎子是蛛形纲动物,蜘蛛与鲎亦同属蛛形纲。它们典型的特征包括瘦长的身体、螫、弯曲分段且带有毒刺的尾巴。陆地上最早的的蝎子约出现于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希留利亚纪(志留纪)。同名电影,《蝎子》改编自日本漫画,由香港导演马伟豪指导。

简介

马氏钳蝎马氏钳蝎属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蛛形纲(Arachricla)、 蝎目(Scorpionida)。世界上的蝎子约有800余种,我国的蝎子有30 余种,常用以入药的为 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    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东亚钳蝎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遍布我国10 余省,其中以 山东、 河北、 河南、 陕西、 湖北、 山西等省分布较多。

形态特征

马氏钳蝎马氏钳蝎成蝎外形,好似 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 几丁质的硬皮。成蝎体长约50~60mm,身体分节明显,由 头胸部及 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 附肢颜色较淡, 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蝎子 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 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 侧眼,有附肢6对,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 蟹螯的角须,司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前腹部较宽,由7节组成。后腹部为易弯曲的狭长部分,由5个 体节及一个尾刺组成。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 生殖孔。雌蝎可从生殖孔娩出仔蝎,雄蝎可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与母蝎殖孔相交。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 交配两次。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蝎子的寿命5~8年。蝎子为 卵胎生, 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 胚胎发育。气温在    30~38℃之间产仔。

生活习性

马氏钳蝎马氏钳蝎蝎完全为肉食性,取食 无脊椎动物,如 蜘蛛、 蟋蟀、小蜈蚣、多种昆虫的幼虫和若虫。它靠触肢上的听毛或跗节毛和 缝感觉器发现猎物的位置。沙漠蝎能够确定穴居50厘米深的 蜚蠊。蝎取食时,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后腹部(蝎尾)举起,弯向身体前方,用毒针螫刺。 毒腺外面的 肌肉收缩, 毒液即自毒针的开孔流出。大多数蝎的毒素足以杀死昆虫,但对人无致命的危险,只引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蝎用 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捕获物的体液,再吐出 消化液,将其组织于 体外消化后再吸入。进食的速度很慢。   1、蝎子属于 昼伏夜出的动物,喜潮怕湿,喜暗惧怕强光刺激。喜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 窝穴内结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蝎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处,很少发生相互残条现象。但若不是同窝蝎子,相遇后往往会相互残杀。   2、蝎子有冬眠习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同来活动。   3、蝎子虽是 变温动物,但它们还是比较耐寒和耐热。外界环境的温度在40℃至零下5℃,蝎子均能够生存。蝎子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气温下降至10℃以下,蝎子就不太活动了,气温低于20℃,蝎子的活动也较少,它们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5~39℃之间。气温在35~39℃,蝎子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加快,产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超过41℃,蝎体内的水分被蒸发,若此时既不及时降温,又不及时补充水分,则蝎子极易出现脱水而死亡。温度超过43℃时,蝎子很快死亡。蝎子活动、生长发育和繁殖与温度密切相关,最佳温度35~38℃之间。因此,我们在人工养殖蝎子时,必须注意掌握。   马氏钳蝎马氏钳蝎(3)4、蝎子的生长、繁殖与外界环境的湿度也有密切的关系。在自然界野生的蝎子,如要久旱无雨,就会钻到地下约1米深的湿润处躲藏、隐蔽起来;当阴雨天气,地上有积水,它们会爬往高处躲避。因此,在养殖蝎子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水分以及饲养场地和窝穴的湿度。一般来说,蝎子的活动场所要偏湿些,而它们栖息的窝穴则要求稍干燥些,这样有利于蝎子的生长发育    和繁殖。如果窝穴过湿,则易受到 微生物的侵害,蝎子的蜕皮也十分困难;如果蝎子的活动场所过于干燥,而且投喂的饲料中水分又不足时,也会影响到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还会诱发相互残杀。   5、蝎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 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据报道和观察,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色光下活动。   6、蝎子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 油漆、 汽油、 煤油、 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 农药、 化肥、 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回避性,可见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会致死。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终止吃食、交尾繁殖、产仔等。

生长繁殖

 马氏钳蝎马氏钳蝎(3) 蝎有求偶行为。 东亚钳蝎雄性多在6~7月间寻找雌性,找到以后,用触肢拉着雌蝎到僻静的处所。然后,雄蝎触肢的钳夹着雌蝎的钳,两蝎头对头,拖来拖去。求偶行为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然后,雄蝎从生殖孔排出精荚粘于地上,把雌蝎拉过来,使精荚的游离端与雌孔相接触。游离端有一杠杆装置,因受雌体生殖区的压力而释出精块。雌蝎接纳精子后,可连续产仔3~5年。   蝎卵胎生或胎生。卵胎生的种类的卵大,为 端黄卵,行不全 卵裂,在卵巢管腔内发育。胎生种类的卵几乎无卵黄,行完全 均等卵裂。南方链蝎的卵在卵巢的盲管内发育。胚    胎在盲管的端部,此处再延伸出一管,其终端是一簇吸收细胞,紧靠着消化系的 盲囊,吸收养料顺管传送给胚胎,有点象哺乳动物的脐带。发育经历数月甚至1年多。幼蝎6~90个不等,因种类而异。幼蝎产出后立即爬上母背, 脱一次皮后,陆续离开母蝎独立生活。东亚钳蝎约在7~8月间产仔。产仔前,母蝎寻找一合适的场所,两栉状器向左右展开,从生殖孔陆续产出。幼蝎外包白色粘液,米粒状。数分钟后,幼蝎的尾和附肢从粘液中伸展开,顺母蝎的附肢爬上母背。每胎产15~35只幼蝎。初产幼蝎长约1厘米,色乳白,仅眼丘黑色;体和附肢上的齿、突起和爪都尚未长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脱皮成2龄蝎,体长达1.5厘米以上,仍生活于母背。约1 周后脱离母体营独立生活。共经5次脱皮(6龄蝎),到第3年才变为成蝎,但到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从出生到繁殖,约需3年时间,大致可以连续繁殖5年,其寿命达8年。

分布范围

  马氏钳蝎马氏钳蝎(3)蝎大多生活于片状岩杂以泥土的山坡、不干不湿、植被稀疏,有些草和灌木的地方。在树木成林、杂草丛生、过于潮湿、无石土山或无土石山、以及 蚂蚁多的地方,蝎少或无。它们居住在天然的缝隙或 洞穴内,但也能用前3对步足挖洞。东亚钳蝎一般在11月上旬入蛰,翌年4月中下旬出蛰。全年活动期6个多月。昼伏夜出,多在日落后至半夜间出来活动,但必须是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在35℃以内有明显的 趋温性,在10℃以下进入冬眠。视觉迟钝。行走时,尾平展,仅尾节向上卷起。静止时,整个 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于前体部第5节的背面,毒针前端指向前方。受惊吓时,尾部使劲向后弹,作刺吻状。沙漠蝎能适应极干旱的环境,有许多营穴居生活,致死温度高达45~47℃。水分自体表 蒸发量较低,在25℃时,每小时仅损失0.01%的水。有的蝎不时从地面上抬起身体,使体下空气流动,避免体温过分升高和干燥。

种群现象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野生蝎,还是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家养蝎,都是以若干个体组成的 种群生活在同一栖境中。无论种群的密度大小、结构如何,其内部个体间均发生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这些联系有些是合作互利的,有些则是相互制约的。

种内互利合作

马氏钳蝎马氏钳蝎(3)  当 种群密度较低或适宜时,所有个体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空间,这时个体间多是友好相处的。其中,母蝎的护仔行为,就是这种关系的典型。仔蝎自母体产出后,都爬到母背上,寻求保护。此时母蝎担负着保护仔蝎的责任,随时提高警惕,谨防仔蝎受到伤害。与此同时,仔蝎之间也和睦相处,并服从母蝎的管理、保护,很少发生强行挣脱保护的现象。当蝎群密度适宜时,群体    内所有个体间都能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在蝎窝内,一蝎一室,相安无事;在出巢捕食时,也各自为战,互不相扰。尤其在 早春、 晚秋及 冬蛰期间,由于蝎子的活动性降低,发生冲突的机会减少,也就更有利于蝎群保持稳定。

相互制约

马氏钳蝎马氏钳蝎(3)当蝎群密度过大时,食物供应、活动空间、栖居环境等发生紧张,就会引起种群的自疏作用,即通过各种种群内的相互制约作用,来降低种群密度,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例如,互相残杀就是在密度过大,或者食物、水分供应不足时,在蝎群内发生的同类相残现象。互相残杀主要表现为 大蝎食小蝎、壮蝎食弱蝎、正常蝎食正在蜕皮中的蝎等,严重时甚至还会引起母蝎残食刚出生的仔蝎。另外,蝎群密度过大时,一方面会造成蝎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拥挤碰撞,既影响正常蜕皮生长,也影响取食增重,致使生长发育速度迟缓;另一方面在母蝎繁殖期间,还会影响母蝎情绪,使受精、 胚胎发育和产仔过程受到干扰,造成死胎、死仔,降低 繁殖率。再者,由于蝎群密度过大,常常造成食物紧缺,还会引起取食过程中的竞争、殴斗等现象,也不利于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濒危状况

  蝎子属国家 重点保护动物,一只蝎子一年可捕杀 蝗虫等有害昆虫一万多只。大肆捕捉蝎子使其数量锐减,结果会使有害昆虫大量繁殖,严重破坏 生态平衡,对农作物造成破坏。据专家讲,蝎子三年一代,一年只繁殖一次,6月至9月是繁殖期,这期间如果大规模的捕捉,极有可能致使当地野生蝎子灭绝。

保护措施

   地方政府应该对野生蝎子收购行为进行了查处,对野生蝎子非法收购点立即停止非法活动,对无视国家法律,继续进行非法收购的,将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 《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予以处罚。

物种价值

  从我国人工养蝎的发展历史来看, 自20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除少量    蝎继续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要外,大量 全蝎产品是作为食品和保健滋补品来消费的。蝎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全蝎常用来治疗 惊痫、 风湿、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耳聋语涩、 手足抽掣等。 蝎毒具有祛凤、解毒、止痛、通络的功效,对 食道癌、 肝癌、 结肠癌等有一定疗效。蝎子营养价值丰富,是重要的滋补保健品。   全蝎的药用价值很高,用全蝎配成的中药处方多达100多种。全蝎是 人参再造丸、 大活络丹、 七珍丹、 保安万灵丹、 牵正散等3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原料,是我国中医临床常用的动物药材。特别是近几年,全蝎在治疗疑难病症上发现有显著的疗效,如全蝎可治疗 脉管炎、血栓闭塞,蝎毒可治疗 心血管病、各种 肿瘤、 三叉神经痛等。这些应用使蝎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除药用外,全蝎还可以制成滋补食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蝎子作为治疗、保健佳品,倍受人们关注。 蝎子酒、蝎子罐头、速冻全蝎、蝎粉保健品相继问世,“ 油炸全蝎”出现在许多宴席上。此外,随医学的发展,蝎毒的作用被广泛认识, 蝎毒比黄金还贵,每千克约15万元。1万只成蝎每年可提毒480克,因此,蝎毒的药用价值远远高于蝎子本身。多年来,蝎子市场供给多依赖野生捕捉,但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野生蝎子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自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全国产量仅能满足需要的30%左右,市场价格稳中有升。   药用   尾刺( sting)是主要药用部位,亦名 毒刺、毒针、 螫刺,位于身躯的最末一节。它是由一个球形的底及一个尖而弯曲的钩刺所组成,从钩刺尖端的 针眼状开口射出毒液。蝎毒液是由一对卵圆形、位于球形底部的 毒腺所产生,毒腺的细管与 钩针尖端的两个针眼状开口(毒腺孔)相连。每一个腺体外面包有一薄层平滑肌纤维,借助肌肉强烈的收缩,由毒腺射出毒液,用以自卫和杀死捕获物。 《本草衍义》中说:“蝎,大人小儿通用,治 小儿惊风不可阙也”。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 尤功,所谓“梢力尤功”,指蝎毒之效。尾刺只能上下垂直活动,不能左右摆动,掌握此点,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正面捏住尾刺,而不致被蜇伤。

进化演变史

  经过7000万年地球的不断演变,大多数物种改变了原来的形态,由冷血动物进化为耐寒的能调节体温的 热血动物( 鸟类、 哺乳类及人类)。当然,每次大规模 物种进化后,总会有一些物种保留原状,像 鱼类进化为 两栖类后,鱼类还延续生存, 爬行类中也有极少数,如蝎子至今仍然保持了7000万年前 恐龙的原始形态。

饲养方法

  一、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   蝎子是一种喜阴怕光,喜潮怕湿的特种经济动物,同时还有钻小缝的习性。因此在建蝎场时应尽可能地模拟蜗子的野生生活环境。目前建蝎场从单位面项积和投蝎数量来规划,不外乎有两类:即合群饲养法和隔离饲养法。实践证明:合群饲养法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蝎的成活率较低,因此在    建蝎场上尽量采用隔离饲养法,这样有利于提高人工养殖的成活率。 二、育好种蝎,放养密度适宜    育好种蝎,是发展人工养蝎的基础。种蝎要挑选个体中等,健壮的公、母蝎。在生理上蝎子属于 冷血动物,没有互 爱性,所以它们之间就有互相残杀的本性。在饲养过程中,放养蝎子密度的大小,是直接关系到养蝎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开蝎子这种互相残杀的本性,就要限制蝎子的活功区域,采用密封、固定、限量的大棚式养殖方法。或是采用盆养、瓶繁、池育的“三分”模式,集盆、瓶和池于一体,便于管理,易于观察且清理方便。实践养殖证明:此种养法具有提高2龄蝎成活率,适宜龄蝎发育,利于4-5龄蝎恒温立体养殖等优点,成功率较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饲养模式。    三、饲料多样化   蝎子为 肉食性动物,喜吃质软 多汁昆虫。投喂时应以肉食性饲料 为主,饲喂的小昆虫种类愈多愈好。种类不同的昆虫体内含有不同的 氨基酸,而不同的氨基酸对蝎子的生长、发育、产仔及蜕皮等均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说饲料的种类愈多就能更全面的增加蝎子的营养。无论春夏秋冬,蝎房内只要保持温度在28℃-38℃时,投食时间一般应放在天黑前l小时进行。每次投喂量应根据蝎群及蝎龄的大小适量供应。总之在供料时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昆虫类饲料要以“满足供应、宁余勿欠”为原则。组合饲料要以“限量搭配、宁欠不余”为原则。供水时间应放在投食前两个小时进行。   四、各龄分养    蝎子在饲养过程中,即使是同时繁殖出的蝎子,在生长中差异也是很大的,若不及时分养,个体大的就会残杀个体小的,未蜕皮的残杀正在蜕皮的。因此在建蝎场时应允多准备一些蝎池,将同龄蝎互相放在一起,而且要经常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始终做到及时分养,规格一致,以利于 同步生长。    五、恒温饲养   为了提高人工养蝎的成活率,又得使蝎子快速生长,就必须解除蝎子的 冬眠期,进行恒温饲养。蝎子的冬眠期是因为气温的高低所致。早春当气温达到10℃以上时,蝎子便开始复苏,出外活动寻食,当气温低于10℃时便先后开始寻窝冬眠。据试验证明,蝎子在28℃-38℃时,活动时间最长,采食量最多,生长繁殖最快,因此,冬季应在蝎场内装上加温设备,使蝎场内温度保持在28℃¢38℃之间,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60%-80%之间,投食、供水等方面与夏季一样。

注意事项

人工养蝎是一项细心加耐心的工作,蝎场管理的好坏与养蝎成功的可能性大小有很大关系。人工养蝎当今作为一门 边缘学科,在养殖上应    有一套较严格的 管理制度和科学记录,不断总结经验,如每天定时下蝎场观察蝎活动,并记录蝎子的捕食、饮水、蜕皮、产仔、 病虫害及死亡等详细情况。注意气温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定期定时投放食料,对伤、弱、病蝎做到及时处理。重视蝎场卫生,经常打扫蝎粪和残食,保持水池的清洁,让蝎始终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总之,人工养蝎是一个很有技术性的 特种养殖项目,了解并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是养好 蝎的重要条件。另外,平时还要多留心、多观察、多记录、多想办法。 只要发挥优势、互利互补,相信人工养蝎的成功率定会大有增加。

常见疾病

  1、斑霉病   又称蝎 虱病,多发生于6~8月,常因环境潮湿、 空气湿度大,以及食物发生霉变等所致,致病菌多为绿霉真菌。感染的钳蝎,前期胸腹板部和 前腹部常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并逐渐扩大成片;继而蝎子食欲减退,停止生长;后期行动呆滞,终因拒食而死亡。解剖可见体内充满绿色霉状菌丝集结而成的菌块。   防治:预防为主,并适当调节空气湿度,根除病原。①食盘、水盘经常洗刷,消除霉变食物;②用1%~2% 福尔马林或0.1% 高锰酸钾水溶液对养殖区消毒;③病蝎要隔离治疗,死蝎应及时捡出焚烧;④病蝎用 土霉素18或 氯霉素1g或长效磺胺1~1.5g与 配合饲料1000g拌匀饲喂,直至痊愈。   2、 黑腐病   又称体腐病,一般全年均可发生,病程短,死亡率高。主要因饲喂腐败饲料、污秽饮水或误食黑腐病病蝎尸体感染 黑霉真菌而发病。病蝎前期腹部肿胀,呈黑色,很少活动,食欲减退;继而前腹部出现黑色腐病型溃疡灶,手压可流出黑色粘液, 最终死亡。  

预防措施

防治:①保持饲料和饮水新鲜;②定期用1%~2%的 福尔马林水溶液对养殖区消毒;③病蝎应隔离治疗,死蝎捡出焚烧;④病蝎可用 食母生1g、 红霉素0.5g或小苏打2.5g、磺胺片0.5g或大黄苏打2.5g、土霉素0.5g与配合饲料500g拌匀,喂至病愈;⑤可用中草药 五倍子,每千克体重日用量0.2~0.5g,对病蝎进行治疗。   3、半身不遂   又称拖尾病,常发生于夏末、秋初空气潮湿期,由于长期饲喂高脂肪饲料,使蝎体内脂肪大量堆积而致。病蝎躯体光亮,肢节隆大,行动艰难迟缓, 口器内有红色似 分泌液的脂性粘液,发病5~10天后开始死亡。   防治:①不喂或少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②适当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③治疗可采取绝食3~5天或用 大黄苏打片3克、 麸皮(炒香)50g、水60g,拌匀饲喂至痊愈。   4、腹胀病    常发生于早春和秋季阴雨连绵时期,因温度偏低,蝎体受凉而导致消化不良所致。病蝎肚大青筋,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发病后10~15天开始死亡。   防治:①保持养殖温度为25~39℃;②病蝎可用 多酶片及食母生各18、磺胺片0.1g、配合饲料100g,拌匀喂至痊愈。   5、蚁害   蚂蚁不但与蝎争食饲料,而且蛀食蝎幼、弱、病残的个体。   防治:①将 鸡蛋壳捣碎炒焦,撒在养殖区隔墙外四周;②用 骨头、糖类等诱引开后,用开水烫死。

蝎子入菜

特色:造型美观,风味独特。   原料:蝎子,面包, 山楂糕,鸡蛋,心里,美萝卜,盐,味精,干淀粉,茶叶,姜,葱。制作:茶叶用开水泡透,待凉后将蝎子放入泡30分钟,取出沥净水后再放入姜,葱,盐,味精入味,将山楂糕放在面包片上,抹上蛋泡糊,再放上入味的蝎子。油五成熟时,放入蝎托炸至酥透,即可。

中华药蝎

蝎子属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ricla)、蝎目(Scorpionida)。世界上的蝎子约有800余种我国的蝎子有10余种,常用以入药的为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 Karsch),亦称马氏钳蝎,属蝎目的钳蝎科(Buthidae)。蝎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对环境有广泛的适应性。蝎子不吃熟食,喜食黄粉虫和米蛾,猪肉、牛肉、鱼肉等新鲜肉也是很好的食品。蝎是变温动物,在-5-40摄氏度之间均能生存。气温在28~39摄氏度时,最为活跃,生长发育快,产仔率高。蝎适宜的湿度为60-70%,蝎窝宜干燥,活动场所宜偏湿。

蝎子是传统的药用动物,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也是我国商品药材的主要来源。中医以完整的干燥体入药,称为“全蝎”或“全虫”。蝎子体中含有蝎毒素,其化学性质和药理作用与蛇毒成分中的神经毒相似;此外还含有三甲苯、甜菜硷、牛黄酸、软脂酸、硬脂酸、胆甾醇、卵磷脂及铵盐等,其性平、味腥,有毒,有祛风、止痉、通络、解毒功能,可治惊风抽搐、癫痫、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头痛、破伤风、淋巴结核和风疹疮肿等症。医药研究表明,蝎子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多种类型的癌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对预防许多慢性病有显著的效果。蝎子的营养价值丰富,是重要的滋补保健品。是目前需求量较大的贵重药材。蝎子还是高级宴席中招待贵宾的名贵佳菜。此外,蝎子还可做成食疗珍品。养殖蝎子如果能提取其虫毒的话则经济价值更高。发展人工养蝎,投资少,饲养技术不难,既能解决全蝎药源紧缺的矛盾,又是一项农村致富的养殖业。

与其它蝎子不同的是,中华药蝎是采用本地的蝎子与西域藏蝎进行生物杂交所培育出的优良种蝎。通过“中华药蝎”科技人员的研究,蝎子从单一的室外野生生活移居到了室内,就是人们新研究的 “室内生态养蝎法”。 该技术集科学性,药用性及效益于一体,解决了人工养蝎所需的温度、环境以及饲料三大难题。中华药蝎种蝎生长周期为六个多月,一年产仔为2-3次,每胎产仔为30-60只,使用人工养殖相比传统养殖,经济效益提高了10多倍。

据有关材料表明,中国每年对蝎子的需求近5000吨,但市场实际只能提供400多吨,市场缺口极大,至少10年内不会饱和。过去人们对蝎子主要是用于药材,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作为一种高档保健食品,现已大量涌上餐桌。据有关人士预测,蝎子在食用市场将比药用市场更大,因为人们对又好吃又保健的食品总是百食不厌的。

蝎子是名贵中药材,有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结等功能。可用于治疗风湿顽症、半身不遂、 四肢麻木、中风、瘰疬、破伤风、无名肿毒、癌症、性病、艾滋病等。在中医学上,共有100多种疾病需要蝎子进行治疗。因其体含有特殊蛋白质,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具有很强的滋补、保健、美容价值。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蝎子作为治疗、保健佳品,倍受人们关注。蝎子酒、蝎子罐头、速冻全蝎、蝎粉保健品相继问世,“油炸全蝎”出现在许多宴席上。

此外,蝎子还是各大企业优先发展的创业项目,为大家带了了意想不到的收益。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