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才与将相并重说

作品名称 使才与将相并重说
作品出处 薛福成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目录导航

作品原文

昔汉武帝诏举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使才与将相并重久矣。孔子亟称子产,其相郑以润色辞命为功。管仲,天下才,而平戎之役,文辞彬雅,为周天子所宾敬。秦汉而后,中国疆宇广矣,即令日拓日远,不能无与并立之国。有并立之国,不外战、守、和三事。战资乎将,守资乎相,和资乎使,殆有交相为用而不可阙者。且相臣主内政,使臣主外务,绥外则内方可治,外与内相表里也。将臣尚武力,使臣尚文辩,辩胜则力可勿用,辩与力相补救也。是故有百年安边之计,定于三寸舌者,富弼之使契丹是也;有一介行李之驰,贤于十万兵者,陆贾之使南粤是也。近数十年以来,火轮舟车,无阻不通,瀛环诸国,互为比邻,实开宇宙之奇局。英、法、俄、德、美数大国,各挟胜势以相陵相伺。彼与我通商定界立约,应之稍一不审,往往贻患无穷,而使臣之责乃益重。吾观西洋诸国,或以宰相及外部大臣出为全权公使,或以大将军及兵部大臣出为全权公使,其视将相与使臣,无纤毫轩轾焉。大抵使臣宣国威,觇敌势,恤民瘼,宜与庙堂谋议翕然相通。至于造船制炮之法,练兵储才之要,或考其新式,或侦其密计,以告我将帅而为之备,繄惟使臣是赖。是故,无贤相之识与度,不可以为使臣;无贤将之胆与智,亦不可以为使臣。夐乎艰哉!中国可膺此选者尚寡,安能应变而不受人侮?然非士大夫之才力不如西人也,亦在有权力者之开其风气而已矣。

【注】:以上为原文部分内容。

出处收录

此文出自于《薛福成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1]

作者简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清同治四年,入两江总督曾国藩幕。光绪元年,上疏力陈海防大计,始知名于世。同年入直隶总督李鸿章幕,襄助办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写洋务思想代表作《筹洋刍议》。十年,授浙江宁绍台道,参与浙东抗法斗争。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致力于设立领事,保护华侨。与英国交涉中缅南段划界事宜。屡迁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满回国,旋病逝。清廷下旨将其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编者简介马忠文,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时人日记中的光绪、慈禧之死》、《张荫桓、翁同龢与戊戌年康有为进用之关系 》等论文。任 青,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情报系,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参与整理《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曾协助许恪儒先生整理《许宝蘅日记》(中华书局,2010年)。[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