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雄

易雄

主要成就 讨伐逆臣王敦
出生地 湖南浏阳县
字号 字兴长
出生时间 257年
目录导航

易氏始祖

战国初期,晋国灭中山国,后又复中山国。公元前406年,魏国再灭中山国,后又再于公元前380年复中山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魏国以中山国的姬恺(或魏恺)为上大夫,因食采于易水,赐姓易氏,称为易恺,此易恺即《万姓统谱》中易氏人物的第一人,这就是易姓的起源。

战国后,易恺的后裔易仁福南迁到今江苏太仓州。后裔易万年于公元222年迁湖南浏阳,三传,于公元257年生易雄。从易雄开始,易氏有世系可循,这个易雄就是现代易氏的确实可考的始祖。易姓共有三大支系:重公系、亮公系、优公系。

易雄东晋长沙 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 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 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东晋朝廷平复王敦之乱后,为表彰易雄忠义爱国行为,将遗体运回浏阳与夫人合葬在浏阳县枨冲镇宋家园将军洞。有副对联是真实写照:一人死国,满门殉节,浩气凌云,樟树潭凝千载碧;晋史垂名,禹甸增辉,苍天有眼,将军洞瘗九州贤。

早期历程

易雄,字兴长,长沙浏阳人也。少为县吏,自念卑贱,无由自达,乃脱帻挂县门而去。因习律令及施行故事,交结 豪右,州里稍称之。仕郡,为主簿。张昌之乱也,执太守万嗣,将斩之,雄与贼争论曲直。贼怒,叱使牵雄斩之,雄趋出自若。贼又呼问之,雄对如初。如此者三,贼乃舍之。嗣由是获免,雄遂知名。举孝廉,为州主簿,迁别驾。自以门寒,不宜久处上纲,谢职还家。后为 舂陵令。

人物生平

湘州刺史、谯王承既距王敦,将谋起兵以赴朝廷。雄承符驰檄远近,列敦罪恶,宣募县境,数日之中,有众千人,负粮荷戈而从之。承既固守,而湘中残荒之后,城池不完,兵资又阙。敦遣魏乂、李恒攻之,雄勉厉所统,捍御累旬,士卒死伤者相枕。力屈城陷,为乂所虏,意气慷慨,神无惧色。送到武昌,敦遣人以檄示雄而数之。雄曰:“此实有之,惜雄位微力弱不能救国之难。王室如毁。雄安用生为!今日即戮,得作忠鬼,乃所愿也。”敦惮其辞正,释之。众人皆贺,雄笑曰:“昨夜梦乘车,挂肉其傍。夫肉必有筋,筋者斤也,车傍有斤,吾其戮乎!”寻而敦遣杀之。当时见者,莫不伤惋。

历史评价

易雄为国平叛、英勇捐躯的悲壮之举和忠义精神,受历代帝王的褒扬。晋朝追封忠靖将军,并在故居建忠愍祠春秋二祭。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敕封爵加谥忠愍侯;明洪武年间,明太祖追赠宜阳别驾神衔,御制榜旌,敕有司每岁诞辰祭祀;清雍正七年、乾隆三十三年,特诏查古昔陵寝忠烈祠等修葺事。

轶事典故

湖南流传着《易雄就义》的典故。

后世纪念

东晋名将易雄诞辰1750周年,清明节,全国各地易氏后人代表到我市枨冲镇嘉园村将军洞祭扫易雄墓,他们惊喜地发现,这座曾经破败的千年古墓,在得到民间力量的大力保护下,终于又重现了历史上恢弘的气势。   易雄墓始建于东晋,距今已1600多年,《国家文物志》、《湖南通志》上都有记载,是我市境内装饰档次最高且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墓,于2005年被公布为长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墓历经三次重修,终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再加上在上世纪遭遇盗墓、兴修水利被撬石料等破坏,一度呈现出破败不堪的景象。   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全国各地易氏后人踊跃捐资达15万元,参照历史资料进行重修,全部完工后,届时墓区将恢复原有的三级台阶布局、配套装饰齐全的面貌,还将增加诗词碑林等设施,将易雄将军墓打造成我市又一特色旅游景点。   据悉,此次对易雄墓的修缮得到了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的支持。他认为重修千年古墓是善举,理应支持,他也为保护这座千年古墓汇来了1000元。易中天还多次来信与我市易氏后人联系,询问自己与易雄的关系,据考证, 易中天为易雄的53世孙。   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对这种民间捐资修复文物保护单位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文物保护工作在确保政府投入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要发动社会积极参与。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