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南亭

游南亭

作者 谢灵运
作品名称 《游南亭》
作品出处 谢康乐集
目录导航

作品信息

  【名称】《游南亭》
  【年代】南朝宋
  【作者】谢灵运
  【体裁】五言诗

作品原文

  游南亭
  时竟夕 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久痗昏垫苦,旅馆眺 郊歧。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
  未厌青春好,已睹 朱明移。
   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
   药饵情所止,衰疾忽在斯。
  逝将候秋水,息景偃旧崖。
  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作品鉴赏

   公元423年( 景平元年) 春末夏初, 谢灵运远贬永嘉(今 浙江温州)已近一年了。在朝时就因“既不见知,常怀愤愤”的诗人,这次受 徐羡之挤排而远放,在他真是不幸;更何况南荒 瘴疠, 沉疴久缠,不能不感慨万千,顿生去志。这就是谢集中自《 登池上楼》以下数诗的共同主旨, 《游南亭》即其中之一。清人 方东树说:“自病起登池上楼,遂游 南亭,继之以 赤石 帆海,又继之以 登江中孤屿,皆一时渐历之境,故此数诗,必合诵之,乃见其一时情事及语言之次第”(《 昭昧詹言》卷五),是很有见地的。
   南亭,据《 太平寰宇记》,在温州城外一里处,诗纪南亭之游,分三个层次·“时竟”以下四句,写季春某夕,雨过天清,夕日黄昏之澄净清秀景色。“久痣”以下六句,写久雨而神思昏瞀,今日偶眺郊野 岔路,引动游兴,又因所见景色,感知春去而 夏来。“戚戚”以下八句,即游而生老病之叹,归隐之志。确实,在作诗后三个多月,灵运就挂印买舟,归返会稽故宅了。
  灵运之动归隐之思,既不如 陶潜那样基于对仕途的厌憎,对人生的悟彻,也就没有陶潜那种恬淡心境。“久为谢客寻幽愦,细学周颞免兴孤。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只(杜甫《岳麓山 道林二寺行》),老杜可称是谢客的隔代知己,“磨愤”,才是此诗的核心,这种心理特点,借游历出之,也弓I起了谢诗 表现手法上不同于陶诗的特点。
  首先是盘旋层折的诗歌结构,诗写幽愤之思,但起笔四句却先勾勒了一派清澄之景。然后,“久晦”、“旅馆”两句逆笔补出身在谪宦 羁旅的处境,时逢久雨阴霾的黄梅,心境正如陷溺于霭霖之中,久已昏昏沉沉的了。于是可见起处所写偶一眺临所见的清景之中,实隐含有诗人企图摆脱烦闷的 企望。清景使诗人神思为之一爽,但是潜在的幽愤是如此的难以解脱。为清景引动, 诗人漫步郊垌,其本意当是希望进一步让大自然澄明的灏气,为他 澡雪精神,但是一路行来,见到 淫雨之前泽畔方生方长的兰草,已经繁茂而向老;而当时仅是一望绿叶的池塘中,荷花也初绽红红 白白的朵营。这美景在他人或会感到 悦目赏心,但对诗人却适足以勾动其幽愤的潜意识,于是顿生春夏叠代之感,更由“物”移而触发“人”老之叹,于是潜在的幽愤转为强烈的悲歌。药饵,“药”当作“乐”,反用 《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语,当时的声歌食饮,尽属虚妄;而真实的唯有那倏焉而来的老病而已。那末人生应当怎样才对呢?只有乘即将而来的 秋水,归隐家乡,这种真正的 赏心乐事,恐只有二三知己才能领会吧。那末这赏心乐事的内含究竟为何呢?“秋水”用 《庄子·秋水》事, 《秋水》篇主旨在于“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返其真”(《秋水》),原来泯去物我,是非的界限,忘掉一切的 是非得失,甚至忘掉自己的天赋禀受,皈依自然,才是根本的出路。但是谢客是否真能忘情呢?从此诗的意脉看,这只是一种企望强自从幽愤中挣脱的高言快论;从他的行事看,虽然几度归隐,但却未能如陶潜那样在自然中 终其天年,终于在四十九岁时,吟唱着“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眠”的感愤之句,被砍下了脑袋。
  企图借游程中的自然清景以排解幽愤,而解不去,吟还愁,反将幽愤 潜注于景物之中,这种反复曲折的情思,既使谢客的幽愤表现得看似清逸,实则更为深重;又使他诗作的结构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而多层次,奇景迭出,转转入深,确实到了“一重一掩皆肺腑”的境地,而他更善于营构,通过顿柬、离合,顺逆的安排使诸多的景物移步换形圆融一体。而情思一以贯之。如此诗起首之“时竞”(春尽),中腰之“朱明移”,篇末之“秋水”,思绪依节候的顺次,虚实相同地展开,却以“久痞”一联,“戚戚一一联作顿束收放,依其感情的变化,出现一幅幅不同色调的画面,达到情景理交融的境地。 王夫之《薹斋 诗话》评谢诗,“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唯康乐为能取势,宛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天矫连蜷,烟云缭绕,乃 真龙,非画龙也。”此评正道出了谢诗以幽愤的情思为内含,运调景物,曲屈以达其意的特点,这与陶潜诗结构之如行云流水大异其趣。
  与结构相应,此诗的意象也与陶诗 异趣。陶诗语言天成,所构成的诗歌意象较单纯而韵味醇厚,而谢诗则“造语极奇险深曲,却皆稳老而不伤巧。一( 《昭昧詹言》),其意象层次多隽秀耐咀。试以与此诗前四句景物相近的陶潜 《杂诗》二之前四句作一比较,陶诗云:“白日沦西阿, 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四句每句五字都是一个层次,且三、四承一,二,很自然地勾勒出一个 银辉满空,启人远思的景象。谢诗则不然:“时竟夕澄霁, 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同样每句五字:而前二句每句是两个层次:时竟(春尽)、夕澄霁(黄昏雨过天清);云归(由下三字看当是东飞),月西驰。以下三句“含余清”承一句“夕澄霁”;四句“隐半规”则承二句“日西驰”,又分别拈入了密林,远峰二物,组成了新的景象。前两句从大背景落墨,富于动态美,后二句更从细部勾勒,近处是密林余清,较远处是青山落日,则与一、二句共同构成三个大层次的画面搭配,而“密林”之与“余清”,“远峰”之与“半规”本身又有各自的层次,再缀以一个“含”字,一个“隐”字,遂在季节交替,晴雨变化,昼夜叠代的 动景中酿蘖出一种清澄恬美的静景来。这层迭的景象正体现了诗人由“昏垫”中苏生的复杂心境。
  与观察的细密,锤词的精严,选景的密致相应,谢诗语言的又一特色是使用语典的工巧。“泽兰披径路”以下四句分用楚辞“ 皋兰披径兮斯路渐”( 《招魂》);“芙蓉始发,杂芰荷兮”(同上);“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大招》);“ 朱明承夜兮时不见淹”(《招魂》)四语,不仅与即目之景 相切相符,而且隐含“目极千里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之意,透出归隐之想,以下更用 《庄子》“秋水”之典,既承“朱明”而预示归期,更如前所析表示要从伤感中超脱达到忘我之精神升华。数典连用,一气呵成,含义深长,遂使诗歌意象于精致之外更显出一种典雅的美来。所谓“奇险深曲”,而“稳老不伤巧”,于兹可见一斑。
  谢灵运与 陶渊明同时开创了中国 山水田园诗派。他们的诗风都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境界;然而由于二人诗内含的不同,也由于 自然观的不同(陶潜基本上承先秦以来道家的自然观,谢客则更多魏晋以来玄学的自然观), 文化素养的区别,二人诗的体格却迥然不同,预示了后世 山水田园诗两种不同的创作途径。只要把陶潜诗与 韦应物《 田家》等诗合看,以谢客此诗与 柳宗元《 南涧中题》等合看,就不难发现不同的传承关系。清人以刘宋元嘉、唐元和、宋元祐为 古典诗歌三个前后相承的丕变阶段,是很有见地的,而谢客正为 元嘉之雄。

作者简介

   谢灵运
  (385~433)晋宋间诗人。原籍陈郡阳夏(今 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 浙江上虞)。东晋名将 谢玄之孙,袭爵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诗歌大部分描绘了他所到之处,如永嘉、会稽、 彭蠡等地的山水景物。其中有不少自然清新的佳句,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 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 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 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 山水诗派的创始人。有《 谢康乐集》。 [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