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战争史

明末农民战争史

中文名 明末农民战争史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明末农民战争史》是顾诚先生的第一部专著。顾诚从1977年开始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事,1982年冬写成《明末农民战争史》,1984年出版发行,广受学界和读书界推崇,初版已脱销多年。《明末农民战争史》从明末农民战争爆发,叙至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失败。基于对史料涸泽而渔式的爬梳(仅方志就参阅了近千部),作者屡有不刊之论推出,尤其对几成定论的所谓“流寇主义”、“起义军封建化”,以及“李自成败退北京的真正原因”等重大历史问题,均有精深独到的见解。另对李岩其人的证伪,对“荥阳大会”的解构等,均不独谨严,亦颇具趣味。初版之后,顾诚本人曾对《明末农民战争史》错漏之处做过一番校订,对书末所附《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等做了大规模增补。《明末农民战争史》再版之际,将上述内容完整呈现;并以代序的形式,收录作者的一篇逸文《我的治学经历》。经家人同意,还精选了数幅照片置于卷首,以资纪念。

编辑推荐

《明末农民战争史》为历史学家顾诚生前第一部作品,《南明史》是其姊妹篇。该书自1984年出版以后,断货多年,除在图书馆查阅之外,早已难觅踪影。《明末农民战争史》的出版,为农民战争史研究另辟实证蹊径,广受好评。《明末农民战争史》从农民战争爆发的背景写至大顺政权和大西政权的失败,史料极为详实,曾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其题写书名。

目录

第一章 明末农民战争的背景

第一节 明后期政治的腐败

第二节 土地高度集中

第三节 国家财政的破产和赋税的加派

第四节 水利失修和灾荒频仍

第五节 军制的败坏

第六节 裁驿递

第七节 农民大起义的前奏

第二章 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第一节 陕西农民首建义旗

第二节 勤王兵的哗变

第三节 张献忠、李自成参加起义

第四节 起义早期的特点

... ... ...

第三章 起义初期明政府的对策和义军主力转入山西

第四章 起义中期的千里转战

第五章 明末农民战争一度转入低潮

第六章 张献忠、罗汝才重举义旗和杨嗣昌督师的惨败

第七章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的大发展

第八章 李自成起义军南下湖广和襄阳政权的建立

第九章 张献忠起义军的进军湖广、江西

  第十章 孙传庭部的覆灭和李自成西安建国

第十一章 明朝在覆灭前的挣扎

第十二章 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关之战

第十三章 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十四章 大西军在四川

第十五章 弘光政权的覆亡和南方的阶级斗争形势

附录

说明

文摘

在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上,取得的进展主要为:

一、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背景。对明朝末年阶级矛盾的极度激化,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除了奋起反抗别无生路,引用的典型史料颇能说明问题,从而论证了起义的正义性。

二、李自成早年当过放羊娃,参加起义前是米脂县银川(银字当写作方框内加言字)驿驿卒(马夫)。吴伟业《绥寇纪略》和《明史》等书说他同侄儿李过一道投入明朝官军,后来在金县起义的记载完全不可靠(参见《李自成起事考》)。

三、李自成参加起义后是在王左挂部下,编为八队,绰号“闯将”。王左挂投降后,李自成即成为一支独立的队伍,人称“八队”。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错觉,以为“闯将”是“闯王”高迎祥部下的一员将。其实,“闯王”、“闯将”、“八大王”、“闯世王”、“点灯子”、“乡里人”等等都只是参加起义的人为了避免暴露真实姓名以连累家庭和亲属而随口起的绰号,一般不存在从属关系。李自成也从来不是高迎祥的部将。根据明末残档,崇祯五年冬李自成(闯将)已在山西的各支起义军中名列前茅,为明廷所关注。许多书上说,崇祯九年高迎祥被俘牺牲后李自成才“继为闯王”,根本不对。据我的查考,李自成的绰号只有“闯将”,崇祯十五年为各部首领推举为“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将军”,次年在襄阳又被推举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他自己并没有称过“闯王”;“闯王”的称呼来自百姓。

四、李岩的问题,已如上述,不赘。

五、荥阳大会的问题。在许多史籍中都记载了所谓“荥阳大会”,据说崇祯八年起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会集于河南荥阳,决定“分兵定向”;李自成还在会上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讲话,为许多史著甚至通俗读物所引用。其实,这个重大事件完全不可靠,它出自吴伟业的《绥寇纪略》,却同许多第一手材料相抵触。早在“文革”以前,浙江方福仁先生就撰文首先指出“荥阳大会”纯属虚构(方文大概发表在《光明日报》上)。我完全赞同方福仁先生的论断,并用当时任职兵部尚书张凤翼的《枢政录》、河南巡抚玄默的《剿贼图记》、河南巡按金光晨的《两河封事》以及清初《荥阳县志》等第一手材料加以证实。

六、李自成起义军大发展的经过。

七、李自成建立政权的经过:崇祯十五年冬在河南各地建立地方政权;十六年春建立襄阳政权(开始有中央机构);十七年(1644,即大顺永昌元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大顺军占领整个黄河流域(包括北京在内),从西北到山东沿海都派设了各级地方官员。

八、不同意所谓的李闯式“流寇主义”。

九、不同意把大顺军失败归因为进入北京后的“腐化变质,追求享乐”。

十、支持并补充论证了李自成牺牲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麓,认为李自成出家的说法根本不信。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