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穷苦人在 新春佳节和 上元之夜,买不起灯笼又不甘寂寞,也做点冰灯摆在门前,或烫孔穿绳让孩子提着玩,用以增加节日气氛。
古代的冰灯,因为是穷苦人制作,穷苦人使用,所以又被称为穷棒子灯。宏伟在1964年初填的“往昔冰灯穷家照,陈事如烟,记忆常悬,万人血泪透竹笺。而今 神州春光好,换了人间,气象万千,勿忘本饮水思源”的《 采桑子·观冰灯有感》词,就对历史上的冰灯作了高度的概括。
穷棒子制作、使用的冰灯,由于难登大雅之堂,故此缺乏文字记载。进入 士大夫之家后才见诸文字。第一次提到冰和灯的结合大概要数《 白茅堂集》了。此书记载,清代初 湖北 蕲州诗人 顾景星在他的《排冰箸雪中作灯》诗中描绘了在庭院里砌冰堆雪、于其中燃点蜡烛的动人情景。到了康熙年间,“冰灯”一词正式出现,当时的 山西诗人 傅山还曾专门写过《冷云斋冰灯诗》。至 乾隆、 嘉庆之际, 四川诗人 张问陶写了一首诗,题名就叫《 冰灯》,诗云:“ 黑夜有炎凉,冰灯吐焰长。照来消热念,凿处漏寒光。影湿星沉水,神清月里霜。三冬足文史,底用探萤囊。”
绕着 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 接神、 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当人们在 南方饱览了 百花争春、桔果流金的花城美景之后,再乘上飞机飞向北国的冰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另一番景色。极目四望,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恰是一个 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
正如 珠江三角洲人民爱好花卉而每年举行一次“ 花市”活动一样,生活在 松花江流域的人们,也酷爱冰雪艺术,他们每年新春前后也要举行隆重的“ 冰灯游园会”。
冰灯,是北方特有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在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过去松花江沿岸的渔民在冬日凿冰捕鱼时,常用水桶冻一个“ 冰坨子”,中间点一盏灯,用来照明,这就是最原始的冰灯了。
到了 清代中叶,在 民间,每逢 正月十五,大人常常为孩子们制作能捉拿的各种小冰灯。它成为孩子们游街串巷,互相媲美的节日礼物。有的城镇还举办了小型的冰灯游园活动。《 黑龙江外记》记载:“上元,城中张灯五夜,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可见,一百多年前的齐齐哈尔城的元宵之夜是何等热闹。
到了近代, 哈尔滨市继承过去的传统,经常举办冰灯游园晚会。 齐齐哈尔、 佳木斯等城市和一些国营农场,春节期间也分别举行类似活动。一九八一年春节,哈尔滨市在 兆麟公园举办了第七届“冰灯游园会”。在 儿童公园举办了“冰城灯展”。把冰城装扮得分外娇娆。这里,既有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又有玲珑别致的小巧个体物;既有栩栩如生的古今中外的传奇人物,又有引人入胜的神州雕塑;既有千姿百态的花卉,又有惟妙惟肖的动物造型;既有山水风光的冰峰玉洞,也有独放异彩的冰灯雪盏。真是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冰灯的制作,可分为 冷冻和 冰雕两种。一般小型的冰灯,先要做好模具,然后向模具中注水,送到室外冷冻。
在冷冻时,须将冻结的水面凿一大孔,以防模具冻坏。当冻到一定厚度时,即将里面的水倒出,拿回室内,等到稍溶后,便可将冰壳拔出。然后用烧红的铁条将冰壳穿上小孔,系上铁丝,安好电灯,接上电源,一盏玲珑小巧、晶莹夺目的冰灯就算告成了。制造冰峰、冰兽、冰塔、冰楼等大型的冰制品,则要根据设计要求,用天然冰块砌成不同的冰堆,然后用斧、锯、铲等工具加以精雕细刻,加工成各种动物、花卉和建筑。大小冰灯中的电灯,都是制作者凿洞放进去的。人们把冰雪和灯光巧妙地配合起来,造型点景,别具风格
低于零度的水结冰,冰块的形成是由冰晶不断生成、不断长大造成的。由于流动的水阻挠了晶核的长大过程,冰块的生成就全靠冰晶核的不断生成了。由于河水流速相对稳定,其晶核在一定温度下就不断生成,但生长又不断被流动的水所打破。这样,致密、均匀的冰块就产生了,这样的冰块通体透明。
而人造冰往往缺少使水流动的机能,它的冰晶核可在温度冷却的趋使下不受干扰的长大,同时又与其它晶核不断碰撞,使晶核粗大,各向又交叉,不均匀,这时的冰就不透明。在冬季零下20多度的严寒里,先从松花江选出可塑性强、抗压强度与一般材料相差无几的坚冰。
将整块冰加工成冰砖,对冰毛坯进行归方、刨光,堆拼成型,并进行放样工作。以水为粘合剂,造出巍峨的冰建筑和精巧的冰景。
集园林、雕塑、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将已建成的冰景进行细致的修磨。
采用放热少的 日光灯,利用电工知识将灯光的颜色、大小,在艺术品内的位置、角度等进行布置。这是冰灯最后的形成阶段。
唐顺之的《 元夕咏冰灯》诗中,对元宵之夜的冰灯盛况作了生动地描写:
正怜火树斗春妍,忽见清辉映夜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