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吴宜灿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
1985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核反应堆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8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反应堆工程和安全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
1993年,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先后于德国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日本国家聚变研究所、比利时核能研究中心担任访问学者。
2009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2011年,领衔组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4]
2021年,辞去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职务,担任该所首席科学顾问。[5]
2022年6月,受聘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6]
科研综述
吴宜灿长期从事核科学与技术、辐射医学物理与技术、计算机仿真与软件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研究 。
学术论著
截至2021年3月,吴宜灿先后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4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含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
承担项目
截至2021年3月,吴宜灿先后主持包括IAEA及ITER国际合作计划、国家“973”/“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国家磁约束核聚变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重大项目30余项。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21年3月,吴宜灿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7]。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2009年 |
反应堆中子学方法与包层新概念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16年 |
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7年 |
强流氘氚聚变中子源科学装置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18年 |
大型核设计与安全评价软件及其国际规模化应用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
获奖时间 |
项目名称 |
奖励名称 |
---|---|---|
2009年 |
反应堆中子学方法与包层新概念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
2016年 |
新型核能系统的中子输运理论与高效利用方法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
2017年 |
强流氘氚聚变中子源科学装置 |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2018年 |
大型核设计与安全评价软件及其国际规模化应用 |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
教育思想
吴宜灿经常教育学生们:要调研了解别人的研究方式方法,但不要跟风、不要盲从所谓权威,更不要妥协于已有的一般性做法,而要看到现有方法有什么不足、哪些地方还能提高,设法把事情做到极致。
指导学生
截至2018年5月,吴宜灿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教育成果奖励
吴宜灿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8] 。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2008年12月 |
2004—2008年度中国核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称号 |
中国核学会 |
2012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2013年 | 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 |
2015年12月 |
全国优秀首席信息官 |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等 |
2018年9月 |
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SOFT InnovationPrize) |
欧盟委员会 |
2018年11月 |
聚变核能杰出成就奖(ANS FE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s) |
美国核学会 |
2018年 |
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
- |
2019年03月 |
国际核能院(INEA)院士 |
国际核能院 |
2019年11月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并于2018年获得美国核学会杰出成就奖、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
时间 |
荣誉表彰 |
授予单位 |
---|---|---|
2008年12月 |
2004—2008年度中国核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称号 |
中国核学会 |
2012年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2013年 | 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 |
2015年12月 |
全国优秀首席信息官 |
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等 |
2018年9月 |
欧洲聚变核能创新奖(SOFT InnovationPrize) |
欧盟委员会 |
2018年11月 |
聚变核能杰出成就奖(ANS FE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Awards) |
美国核学会 |
2018年 |
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 |
- |
2019年03月 |
国际核能院(INEA)院士 |
国际核能院 |
2019年11月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4年 |
《核科学与工程》编委 |
2010年11月 |
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
2013年10月 |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 |
2014年03月 |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2015年03月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
2015年09月 |
国际能源署聚变能环境、安全、经济实施协议(IEA-ESEFP)组织执委会主席 |
2015年09月 |
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第七届副理事长 |
2015年03月 |
安徽省科技馆协会第二届理事长 |
2017年02月 |
美国聚变能协会董事会成员(Board of directors, Fusion Power Associates) |
2018年11月 |
国际小型铅基反应堆联盟(CASLER)主席 |
国际能源署(IEA)合作计划执委会主席 |
|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顾问专家 |
|
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组织核安全与许可证技术专家组成员 |
|
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组织(GIF)铅基堆中方技术代表 |
|
中国铅基堆核能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
|
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专委会主任委员 |
|
中国科学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聘教授 |
时间 |
担任职务 |
---|---|
2004年 |
《核科学与工程》编委 |
2010年11月 |
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
2013年10月 |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 |
2014年03月 |
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2015年03月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应用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
2015年09月 |
国际能源署聚变能环境、安全、经济实施协议(IEA-ESEFP)组织执委会主席 |
2015年09月 |
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第七届副理事长 |
2015年03月 |
安徽省科技馆协会第二届理事长 |
2017年02月 |
美国聚变能协会董事会成员(Board of directors, Fusion Power Associates) |
2018年11月 |
国际小型铅基反应堆联盟(CASLER)主席 |
国际能源署(IEA)合作计划执委会主席 |
|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顾问专家 |
|
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组织核安全与许可证技术专家组成员 |
|
第四代核能系统国际论坛组织(GIF)铅基堆中方技术代表 |
|
中国铅基堆核能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
|
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专委会主任委员 |
|
中国科学院中子输运理论与辐射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 |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双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