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青

杨秀青

中文名 杨秀青
籍贯 广东澄海
出生日期 1935年1月
目录导航

主要业绩:

参加《丁颖稻作论文选集》的选编工作。1984-1995年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室秘书,并参加或主持广州市科委、广东省农业厅和广东省科委的“六五”、“七五”和“八五”的水稻育种攻关项目的科研工作。参加撰编《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北方水(陆)稻地方品种资源研究》水《稻品种间杂种一代优势及其与亲本关系的研究》等多部文集和论著。撰有“化学杀雄杂交稻二代利用探讨”,并入选《中国现代农业文集》。简介入编《中国百科学者传略》、《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等多部辞书。l980年获华南农学院技术改进四等奖;“农作物杂种优势理论研究”1982获国家科委特等发明奖;“籼型杂交水稻,”1983年获广东省左连县科研成果三等奖;“试验示范与推广化杀新组合红化中六一”1986年获广东省连县科技进步三等奖;“红化桂朝系列组合1984—1985年大面积示范推广”,1987年获广州市科委“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二等奖;“杂交水稻良种选育及高产栽培研究”1996年获广东省农业厅1992年至1995年常规稻优质高产育种攻关三等奖。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华籼占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面积已超过100万亩。1999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华籼占系列及优质稻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

人物介绍

杨秀青 男,1935年1月出生于泰国曼谷。1947年回国,广东澄海人。中国致公党党员。高级农艺师。1959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专业,留校任教。担任华南农学院农学系实验课和种子园工作。1961-1963年参加"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的科研工作。1964-1966年到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参加"北方水(陆)稻地方品种资源研究"的科研工作。1969-1971年参加"广东省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协作组"的杂交玉米和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1972~1973年到广东农林学院翁城干校水稻育种班工作。1974-1978年回广州参加《中国水稻品种对光温条件反应特性的研究》的资料整理和《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一书的编著工作,并讲授《作物遗传育种学》课程。1978年晋升讲师。1979-1984年任农学系作物试验站副站长,并参加《丁颖稻作论文选集》的选编工作。1984-1995年任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室秘书,并参加或主持广州市科委、广东省农业厅和广东省科委的"六·五"、"七·五"和"八·五"的水稻育种攻关项目的科研工作。参加撰编《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水稻品种间杂种一代优势及其与亲本关系的研究》、《栽培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一代优势的研究》、《丁颖稻作论文选集》、《北方水(陆)稻地方品种资源研究》、《水稻杂种一代产量与主要性状间表现型及基因型关联性的研究》、《水稻新品系红源和台糯选对褐稻虱抗性的评价》等。独撰《化学杀雄杂交稻二代利用探讨》,入选《中国现代农业文集》(下,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9)。1980年获华南农学院技术改进四等奖;"农作物杂种优势理论研究"(主要参加者),1982年获国家科委特等发明奖;"籼型杂交水稻"(一般参加),1983年获广东省连县科研成果三等奖;"试验示范与推广化杀新组合红化中六一"(参加主持),1986年获广东省连县科技进步三等奖;"红化桂朝系列组合1984-1985年大面积示范推广"(参加主持),1987年获广州市科委"六五"科技攻关项目二等奖;"杂交水稻良种选育及高产栽培研究"(主要参加),1996年获广东省农业厅1992年至1995年常规稻优质高产育种攻关三等奖(排名第一)。先后与同事选育出化杀杂交稻红化中六一、红化桂朝等和常规优质稻新品种双五占、五七占、桂青占及华籼占等,示范推广面积较大,取得较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华籼占于1996年3月经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1996年12月获广东省农业厅常规稻优质高产育种攻关三等奖,推广面积已超过100万亩。1999年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华籼战友系列及优质稻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一般参加)。参加过中国农学会、作物学会、遗传学会及广东省种子协会,并参加其学术活动。发展方向:向高新农业进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