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保护区之一,1993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199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1997年5月与美国佛罗里达州鲁克利湾国家河口研究保护区建立姐妹保护区关系,2000年1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山口红树林[1]生态保护区地处亚热带,位于广西合浦县沙田半岛东西两侧,海岸线总50公里,总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它由该半岛东侧和西侧的海域、陆域及全部滩涂组成。东侧是火山灰发育的土壤,滩涂淤泥肥沃,红树林生长特别茂盛。西岸滩涂全为淤泥质,适宣红树林生长。而且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光热条件较好,冬季低温影响小,海湾侵入内陆,封闭性好,风浪、潮汐、余流的作用较弱,岸滩比较稳定,海水污染程度很低,水质洁净,是红树林大面积分布和生存的理想区域,构成良好的生态系统。这里是中国大陆海岸发育较好、连片较大、结构典型、保存较好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区内的红树林是中国大陆海岸红树林典型代表,发育良好,结构独特,连片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天然红树林。有红树植物 15种,(真红树10种,木榄、秋茄、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海桑、榄李、老鼠勒、银叶树、海漆。半红树5种,卤蕨、节槿、杨叶肖槿,水黄皮、海芒果。)浮游植物96种,底栖硅藻158种,鱼82种,贝90种,虾蟹61种,鸟类132种,昆虫258种,其他动物26种。
山口红树林保护区光热充足,港湾深入内陆,封闭较好,海水污染程度低,理化性质稳定。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7.2平方公里;有红海榄、秋前、木榄、桐花树等12种红树林植物,这里的红树林,特别是连片的红海榄纯林在中国已极为罕见,十分宝贵;高大通直的木榄林是广西海洋唯一的幸存者,保护区内已知有拟蟹守螺,招潮蟹,相手蟹,鼓虾等多种海洋动物,红树林水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美人鱼(儒艮)和海牛栖息的好场所,也是白鹭等许多海鸟的栖居地。在红树林保护区域可以观赏到跳鱼上大树,海蛇舞红林的奇观。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红树林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小苗掉在海水中即使被海浪冲走,也能随波逐流,数月不死,一遇泥沙,数小时后即可生根成长。红树林生态系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之一。林繁叶茂的红树林不仅为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环境,而且以其大量的凋落物为之提供了车宣的食物来源,从而形成并维持着一个食物链关系复杂的高生产力生态系统。
英罗港分区是连片的红树林,红树高大挺拔,底部盘根错节,十分壮观,中国极为罕见。这里是保护区的核心区之一。1992年3月,马鞍半岛建立了园林式的管理站,高处修筑了凉亭,国家海洋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共同在这里树立了“国家级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区碑。随着保护区的建立,几年来,人们络绎不绝地慕名来到英罗参观和考察。红树林素有“海中森林”之称,为热带海岸独有的地理景观,与其他海岸风光比较自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别致风情,是中国稀有的旅游资源,可发展海滨风光生态旅游。现在北海市已将保护区列为主要观光旅游点之一。
山口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地处亚热带,位于广西合浦县沙田半岛东西两侧,海岸线共50公里,总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它由该半岛东侧和西侧的海域、陆域及全部滩涂组成。东侧是火山灰发育的土壤,滩涂淤泥肥沃,红树林生长特别茂盛。西岸滩涂全为淤泥质,适宜红树林生长。而且保护区所处地理位置光热条件较好,冬季低温影响小,海湾侵入内陆,封闭性好,风浪、潮汐、余流的作用较弱,岸滩比较稳定,海水污染程度很低,水质洁净,是红树林大面积分布和生存的理想区域,构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保护区海岸外层为海漫淤泥,淤泥沙质,局部为玄武岩,陆地土壤新圩北界村为玄武岩砖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其余大部分是浅海沉积砖红壤,土层深厚,有机质少,肥力较差。滨海地带为沙地,潮间带为盐溃淤泥、半沙半泥或泥。气候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年均温22.9℃,极端高温37.4℃,终年无霜,年均降水量1663毫米,相对湿度82%,年平均风速3.4米/秒,常出现7~10级台风或大风。
这里是我国大陆海岸发育较好、连片较大、结构典型、保存较好的天然红树林分布区。区内的红树林是我国大陆海岸红树林典型代表,发育良好,结构独特,连片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天然红树林。有红树植物 15种,(真红树10种,木榄、秋茄、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海桑、榄李、老鼠勒、银叶树、海漆。半红树5种,卤蕨、节槿、杨叶肖槿,水黄皮、海芒果。)浮游植物96种,底栖硅藻158种,鱼82种,贝90种,虾蟹61种,鸟类132种,昆虫258种,其他动物26种。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带特有的森林植被,由红树林科和其它有相似生境要求的植物种类组成。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之一。
保护区现有红树林700公顷,宜林滩涂3000公顷。红树林有3科5种,有红树科的红海榄、木榄、秋茄树,紫金牛科的桐花树,马鞭草科的海榄雌。其中红海榄占50%,木榄占8%,秋茄树占2%,桐花树占37%,海榄雌占3%。红树林群落由内到外,显现出木榄、秋茄树、红海榄至海涂外缘的桐花树和海榄雌的分布序列。红海榄林分布在东西两岸淤泥较深厚的滩涂,群落外貌绿色,总覆盖度80%,植株一般高2~3米,最高达6米,组成种类中红海榄占绝对优势,其主茎退化,支柱根发达。秋茄树、桐花树林分布在平缓的海滩上,土壤为重粘壤土,群落外貌分布上下两层,下层为海桐花,上层为秋茄树。桐花树林成带状或块状分布于滩涂水沟两旁,土壤表层松软淤泥,群落结构简单,有时还杂生有海榄雌、木榄等树种。
木榄林多分布近海提的地段,往往形成宽窄不一的木榄林带,也有小面积片林。多生长于海涂地势较高,高潮水期海水能达到地方,土壤为重粘壤土。涨潮时红树林浸泡于海水之中。除海涂红树林外,陆上人工林面积600多公顷,林木畜积量16883立方米,窿缘桉占16203立方米,这些森林资源的存在,对保护红树林有巨大的作用。红树森素有“海口森林”之称,为热带海岸独有的地理景观,与其它海岸风光比较有一种截然不同的别致风情。陆上还保存少量的热带雨林树种,如箭毒木、锯竹叶节树,以及大青、刺葵、露兜树、假茉莉、水黄皮及海漆等灌木。此外,有人工营造的台湾相思、窿缘桉、大麻黄、湿地松林和村庄附近常见的苦楝树、黄槿、细叶榕、倒吊笔、龙眼、木菠罗等。
枝繁叶茂的红树林不仅为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环境,而且以大量的凋落物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从而形成并维持着一个食物链关系复杂,生产力高的生态系统。环境区内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区内鱼类有鲈鱼、真绸、鲻鱼、梭鱼、弹涂鱼、狼牙虾、虎鱼、海龙、海马、黄鳝及鳗鲡等。虾类有墨吉对虾、长毛对虾、脊尾对虾、周民新毛虾及中华管鞭对虾等。蟹类有锯缘青蟹、招潮蟹等。贝类有牡蛎、僧帽牡蛎、中国绿螂、蓝虫蛤及泥蚶等。红树林下泥滩底栖生物有沙蚕、蠕虫和星虫,以及蛇类等。栖居于红树林外侧的儒艮是世界稀有珍贵的海洋哺乳动物。林内还栖居有猫头鹰、树鹞、白鹤等鸟类。
儒艮——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哺乳纲、海牛目,儒艮科。体呈纺锤形,长1.5~2.7米,前肢呈鳍状,无指甲,后肢退化。尾不呈圆形。头骨厚大,口内有齿,雄性上门齿特别发达,舀齿呈圆筒形,无珐琅质。皮肤灰白色,有稀少分散的毛。栖息海口或浅海湾内,以藻类或其他水生植物为食,年产一仔;哺乳时用前肢拥抱幼仔,头部、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游泳,故有“人鱼”之称。
红树林是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海岸的一种特殊的植物群落,红树不是分类学上某种植物,而是指生活在较浅海滩上具有适应海潮浸淹生理机制的一类维管植物。大部分生长在较少受到风浪冲击的平坦海岸、海湾浅滩,其基质是通气不良、含盐量很大的深厚淤泥,并且是受海水潮涨潮落的规律性浸淹的环境。红树林群落一般分为两大类型:大陆海岸型和海洋岛屿型。大陆海岸型的最大特点是受到河流淡水入海的影响,其在组成种类上明显受盐分浓度梯度影响而变化,其组成种类的分布常与海岸线形成平行的带状分布,其耐盐特性由海岸边向外逐渐增大;而海洋岛屿型的红树类植物则主要受到因大雨降水与强烈的蒸发作用所引起的盐分深度在时间的改变的影响。
红树植物的特殊的生活环境,使其形成独特的生态特征:因经常受到海水的浸淹,土壤中的含盐量很高(一般在4.6~27.8‰之间),因而红树植物绝大部分属于盐生植物,具有排除或分泌盐份的结构,能将吸入体内的盐份分别经过茎、叶表面分布的盐腺排出,排在茎、叶表面的盐分晶体被雨水等淋洗掉;都具有相应的耐干旱的结构特征,如它们的叶片呈革质且叶表皮光亮,这样有利于将强烈的阳光反射掉;海榄雌等的叶背面生有短而密的茸毛,可阻止海水进入到气孔内部去,以适应潮水的浸淹;大部分红树植物具有特殊的呼吸根,这些呼吸根的外表生有粗大的皮孔并和内部的海绵状通气组织相连,有利于通气和贮存一些空气;这些呼吸根的再生根的再生能力很强,当其下端部分被打折之后,其断面的基部能很快生出新的呼吸根;海榄雌的指状呼吸根密布于植株四周的淤泥中,当潮水退后,呼吸根像手指般伸出在淤泥外暴露在空气之中;红海榄具有极发达的支持根,尤其是在群落四周的支持根最为发达、常交织成网状扎入在淤泥之中,使植物体能抵抗强烈的风浪冲击而不倒下。
红树林植物适应海岸边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的生态特征是以“胎生”方式进行繁殖。这种方式在红树科植物中最为普遍,例如红树、秋茄、木榄、还有紫金牛的桐花树等。当他们的果实还没有脱离母树时,其内的种子已经成熟并且开始萌发。首先发育形成绿色杆状的胚轴,从果实中伸出悬挂在果实的下端,这实际已是一个幼苗了。胚轴的下端是胚根部分,粗而重;胚轴的上端是胚芽部分,比较细而轻。这样悬挂着的幼苗在外力作用下,如风雨、海浪的冲击而脱离果实坠落时,胚根部分总是在下而胚芽向上、或直接落在淤泥之上,或落于海水中随海潮漂浮散播到远处,在退潮之后分布在淤泥上。一般在12小时内胚根部分立即长出根来,伸入到淤泥中固定而不会被下一次的潮水冲走。
红树林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中南美洲和东亚是两个主要的分布中心。尤其以东亚的红树林更为繁茂良好,如在马来半岛及其相领近的岛屿上生长的红树林最为繁茂,建群的种类也最丰富。这些地区的红树林大都是由嗜热性的红树科的种类组成,形成高大的乔木。但一般因为红树植物的特殊生境条件,加上组成红树林的建群种类很少,因而大多数的红树林群落的外貌看上去整齐,而内部结构层次比较单一。这和大陆上热带雨林的丰富树种、复杂的层次结构相距甚远。红树资源相对丰富的印度洋——太平洋沿岸的红树林群落,也只有大约40种红树植物,而在西半球只能找到约8种,并且常见的只有3种。
中的红树资源相比其他地区来讲是比较丰富的,仅广东、海南就有26种,分属于17个科。主要是红树科的红树、秋茄树、红海榄、角果木、木榄、海莲等,海桑科的海桑、海榄雌科的海榄雌、紫金牛科的桐花树、大戟科的海漆、卤蕨科的卤蕨、使君子科的红榄李、榄李等。中国的海南岛因地理位置等原因,气候温暖,适应各种红树植物的生长,因此红树林群落中组成种类比较丰富,分布和生长也较好,共有20多种的红树类植物,并且大部分是红树科中的嗜热性种类。现存保护的比较好的红树林群落可分为三个层次;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植物层。乔木层的高度可达10~15米,群落外貌浓绿稠密。随着纬度的上升,群落中的红树科植物种类逐步减少转而由非红树科植物的组成占优势,群落的结构简单,一般只有灌木层和林下稀疏的草本层植物,植株的高度只有2~6米,只有保护好的群落高度可达到6~10米(主要是秋茄树和桐花树),这属于纬度较高的类型。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断续分布生长的,以海榄雌、桐花树为主的红树群落更为简单,高度只有1~2米,保护较好的才3~6米,因常被砍伐多呈小灌木丛状分布。
红树林作为一个特殊的热带海岸生态组合,具有相当重要的生物学意义。首先是它们占据和适应了热带海岸这一特殊的生态位置并得以成功的发展,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生态景观。红树林内生活着极丰富的藻类植物和蠕虫、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一些专家在对中美洲伯利兹附近的Twin礁岛上的红树林内的物种进行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物种,其中有藻类、海绵动物和蠕虫类,也有林中生活的昆虫。各类生物在红树林这一特殊生态空间中各占据自己的生态位置。林间底部有一群适应在高潮与低潮间薄层水域内生活的生物种类。淤泥中生活的是众多的蠕虫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林冠的中、上部分为鸟类栖息的场所。
生长在海岸滩涂的红树林是一个天然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具有极好的保护海岸、减缓海浪冲击的功能。在一些特定的区域内,红树林能提高海陆交界带海陆生生物存环境的延伸度(注:“与海争地”不是红树林;功能也不是现代生物学者所提倡的,红树林实际提高了海陆交替带的功能,使海向陆延伸,陆向海西伸,达到陆海生生物双向的功能)。地质学者Ian·G·Macintyre的研究表明,Twin岛的红树林群落大约建立在7000年前刚上升的地面上,随着红树林群落对地面的作用,到现在已形成了7米厚的泥炭土地基。此例是一方面的证据,红树林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场所。
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中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保护区之一,1993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199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1997年5月与美国佛罗里达州鲁克利湾国家河口研究保护区建立姐妹保护区关系,2000年1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红树林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台浦县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
保护区坚持“养护为主,适度开发,持续发展”的保护方针,与国内外科研所,大专院校紧密合作,开展红树林科学研究,探索红树林资源合理的综合开发和持续利用途径,努力把保护区建成为红树林资源保护、研究、教学、国际交流、开发、旅游的基地。
首先是法规先行,上下配合。保护区成立后,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布了《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合浦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级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通告》,这些法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及《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一起为依法管理保护区提供了法律依据。在队伍建设上,保护区除建立了一支海洋监察队伍开展执法管理工作外,还设立了英罗和永安监察管理站,并聘用周边乡村的村干部作为保护区的兼职管护人员,建立起了一个从保护区管理处到村委会的管理体系。
通过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保护区整治和刹住了区内个别出现的砍伐红树林和大规模采捕林区海洋经济动物现象,抑制住东西两条开发养殖带的盲目扩展,有效的保护了红树林资源,促进了红树林的良性发育,全线呈现出良好的林相。建区以来,保护区的红树林自然增长面积达10%以上。
始终不渝的抓好宣传和科普。建立保护区后,当地群众原来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使群众认识建立保护区的意义,自觉地支持保护区的工作,是保护区的工作难点与重点之一。山口保护区管理处深入到乡镇和沿海村庄,利用发文件、出墙报、写标语、挂横额、贴广告和举行村干部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扩大社会对保护区的了解,提高全民的保护意识,使群众自觉参与红树林生态的保护工作。同时,山口保护区利用其奇妙、幽静、秀丽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旅游,使游客直接感性地获得关于生态系统、海岸地貌、海洋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在游嬉中接受海洋生态保护教育和科普教育。保护区被命名为“北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广西科普教育基地”。随着旅游条件的改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已达4万人左右。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山口保护区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经验,获取支持。保护区1993年7月保护区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1997年5月,国家海洋局杨文鹤副局长率团赴美访问,签订了山口保护区与美国佛罗里达州鲁克利湾国家河口研究保护区建立姐妹关系的协议,议定了水质监测技术、红树林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红树林资源恢复四个合作项目。此外,在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执行局会议上,山口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被批准接纳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MAB)成员,在广西第一个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保护区与所在社区融为一体,保护区建设事业与社区经济共同发展。保护区事业的不断发展,给周围的村庄和群众带来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建区10年来,有2万多群众借用保护区的一万伏高压线路用上了电。新圩至英罗站保护区公路的修通,解决了沿途4000多名群众行路难的问题。保护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个体客运业及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当地,红树林不再只是一种植物,而演化成为一个地方的地名,一个企业的名称或一个商行的名字,已有“红树林”牌果脯、红树林珍珠场、红树林餐馆、红树林中学等等,山口也因为红树林而闻名广西区内外。
红树林保护区还有效地发挥了防风消浪、固岸防堤、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作用。1996年9月15日强台风正面袭击英罗港,停泊林区外的50多艘渔船顷刻被台风暴潮打翻,22人惨遭不幸,而停泊在林区潮沟内的另外30多艘渔船和船员却安然无恙,就因为有英罗港这片红树林而避免了1600多万元的财产损失。这些事实对群众起到了极大的教育作用,保护红树林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如白沙镇那谭村委主动发动群众,自觉种植红树林30多公顷,以保护该村的虾蟹养殖场。
红树植物有着现实的意义,它为当地人的生活提供薪材、制取绿肥等,植物体中能提取大量的单宁物质。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很脆弱的生态结构体系,并且正在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甚至破坏。人们在砍伐掉红树林之后,恢复它是十分因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一旦这些树木在较大面积内被伐后,这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中不可逆转的变化就会随之而业。一些实验表明:红树的幼苗在荫蔽的地方要比暴露在阳光下存活的机率大得多。大面积的红树林被破坏后,不是退化为裸地,就是被一些耐盐植物如黎科植物所占据。这种逆向演替所形成的群落极大削弱红树林的生态功能。
人们对红树林的破坏主要表现为不合理的开发海岸滩涂土地资源,在原红树林生长的地方填土建造房层和一些工业设施;为养殖业的发展而在红树林处开挖各类养殖场(塘),或为某一养殖目的而砍伐全部的红树植物。这些情况在各沿海国家与地区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不合理的采伐导致群落结构简单化,群落缩小退化。还有近海的水体污染也使得红树植物生长缓慢。红树林的破坏必然影响到生活在林中的各类生物的栖息、繁殖。这些破坏直接威胁近海岸和甚至是远离海岸的生物种类,导致海岸生物资源的丧失。人们应从各方面加强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研究,使其得以永续的发展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