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澍江教授1921年出身在江苏省高邮市甸垛乡一个贫农的家庭。7岁起入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在亲友的资助下进人私塾及初中补习班学习,因战火影响辍学。17岁时,拜师江都县樊川镇名医王少江习医。三年后学成归乡,开业行医,不久医名大振,求诊者舟揖相接,更有上门要求从医学医者。在短短几年之中,他就收孟沉江、杨霖江、徐涵江、陆浚江、刘静江、张锦江、刘浩江等十余人为学徒。
新中国成立之后,孟澎江先生率先在乡里组织了联合诊所,担任了诊所负责人。1955年被选拔到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一年后修业期满,他被评为优等生。毕业后,孟澎江先生选择留校工作,投身于中医教育事业之中,主要从事温病学的教研活动,并编写了一系列的温病学新教材。
曾任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温病教研组副组长、诊断学教研组组长、温病学教研室主任、校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及中医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全国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同时任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江苏中医杂志》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医学会温病学组主任委员等职。
孟教授和中医教育界的一批有识之士提出,中医的高等教育固然应参照西医教育的经验和某些做法,但仍要注意不可全盘照搬西医教育的一套,而应注意从中医学本身的特点和中医学教育的规律出发,闯出一套中医高等教育的路子来。同时他又提出,中医的基础课和临床课的含义和划分与西医学有所不同:中医的基础课也具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如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等;有的基础课实质上就是古代的临床课,如《伤寒论》《金匾要略》、温病学等,所以不能把西医的基础课概念套用到中医教育上来,在学习基础课时就应密切联系临床,只有结合临床实例,才能真正理解中医学的理论。其次还强调学习中医学应重视文、史、哲,他认为中医的原著文字较为古奥难懂,没有良好的古文基础就很难学好中医。
孟教授执教近四十年,主要教授的是温病学。在温病学的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温病学教学创立了一个较完整的体系,除了主持编写了一至五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一使用的《温病学》教材外,在开展温病学教学方面也给全国起了示范作用。
孟教授在1958年和1988年两次组织编写了温病学教学参考书,特别是1988年编写的《温病学》不仅详尽地论述了温病学的理论、收录了有关古今的温病学文献,而且对主要的温病学家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温病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可以说是集温病学研究大成之作,成为从事温病学教学的必备书之一。
主编著作:《温病学》(五版教材)、《孟澍江温病学讲稿》.
[1]孟澍江.根深才能叶茂——也谈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07).
[2]孟澍江.论叶天士温病治则[J].江苏中医,1996(08).
[3]孟澍江.发扬中医特色提高中医教学质量[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02).
[4]孟澍江.温病学发展对策的讨论——从发展温病学的三大支柱谈起[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7(01).
[5]孟澍江.温病昏呃痉厥证治综谈[J].江苏中医杂志,1980(06).
[6]孟澍江.我治口糜[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8(10).
[7]孟澍江.汗、清、下、滋四法在温病急症临床上的运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88(04).
[8]孟澍江.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中医杂志,1988(01).
[9]孟澍江.临证回忆录(用金汁治愈瘟疫昏痉案)[J].江苏中医,1964(12).
[10]孟澍江,杨进.温病病名的多种含义[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2(01).
他所主持的温病学学科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1982年即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先后培养了20余名硕士研究生和9名博士研究生,并主持了八届全国温病学师资进修班,为全国输送了大批教学、科研、临床骨干。在从事中医教育工作以来,担任过伤寒论、温病学、诊断学、内科、各家学说等课程教学。先后出版了十余部医学专著,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并承担了一批国家和省级的科研课题。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学科在孟氏的主持下,经过二十多年建设,形成了显著的优势,在1993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江苏省政府的重点。
你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病人也就会把你当作他们的亲人;你把周围的人当作朋友,周围的人也就会把你当作他们的朋友。——孟澍江
对待生活和名利,知足而不孜孜以求,则乐在其中;对待事业和学问,知不足而不断进取,亦是乐在其中。——孟澍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