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1978年11月3日,北京市园林局上报市基本委员会,申请成立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1979年3月2日,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筹备组成立,多方征求意见,最后决定将所址定在龙潭花圃。4月30日举办了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成立大会。
1994年4月下旬,研究所迁至朝阳区花家地南街工程全面展开,经过研究所职工两个月的共同努力,在51043部队的帮助下,至6月底完成。
2014年1月,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2016年,被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财政局评为北京市高水平科研院所。
截至2017年7月,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145人,其中博士21人,硕士36人;教授级高工14人,高级工程师36人。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共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入选者2人,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另有10余人次获得全国建设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绿化美化先进分子,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0余人在国际及国内学术组织任职。
中国园林(造园)专业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菊渊先生为第一任所长,著名风景园林学家李嘉乐先生为第二任所长,园林界知名学者陈自新先生为第三任所长。
离退休(去世)正高级职称专家(11位):汪菊渊、李嘉乐、陈自新、古润泽、张新理、姚同玉、赵光华、杨松龄、邵敏健、周忠樑、马燕。
在职正高级职称专家(14位):李延明、赵世伟、任桂芳、丛日晨、韩丽莉、董爱香、王艳春、李芳、王建红、冯慧、周燕、李新宇、秦贺兰、张西西。
截至2017年7月,研究院下设6个科技研发部门,3个成果转化部门,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园林绿化行业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通过中国计量认证(CMA)的机构。
花卉繁育基地研究院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建城乡生态环境北京实验室,建有京津冀古树名木保护研究中心、城市树木健康评价及复壮技术研究中心、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科学观测研究站、大树实验站、建筑覆土绿化实验站、模拟道路立地环境行道树观测实验站、天敌昆虫繁育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科技研发部门(6个):园林树木研究所、花卉研究所、月季研究所、园林生态研究所、园林植保研究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
成果转化部门(3个):园林绿化检测中心、园林科技培训中心、园林科技交流合作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化植物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7年7月,研究院建有2个总面积460亩的彩叶植物中试基地;科研温室15000余平米,科研仪器设备原值近4000万元,其中包括单价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19台。
北郎中基地截至2017年7月,研究院共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近100项,局级科技项目近200项,各级技术服务项目100余项。
研究院共获各级科学技术奖224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部级70项,局级150项;起草各类标准41项;获得国家专利1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自育品种中3个获国际植物新品种登录证书,6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8个获北京市林木良种证书。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北京航空遥感综合调查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3项):北京市生态系统特点与环境规划研究、棒状被膜长效树肥、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
《北京园林》
《北京园林》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与北京园林学会联合主办的园林行业综合性期刊,也是园林学会的会刊。主要刊登城市园林绿化、园林规划设计与施工、园林植物的引种与栽培技术、草坪与地被植物、园林生态、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节水园林与节水技术(中水的应用、滴、喷灌技术等)、园林机械、园林古建、园林史志(园林历史和文化)、园林赏析和中国之外园林行业相关领域发展的译文以及有关“绿色北京、人文北京、科技北京”方面的学术论文、学术研究、学术动态、科研成果、技术经验、科普知识及相关信息等内容。
《园林科技》
《园林科技》是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内刊,主要栏目包括园林论坛、园林植物、园林生态、植物营养、养护管理、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园林文化、科技动态、信息报道等。
院徽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院徽外部为右上角存在一个缺口的圆,缺口部分为研究院英文简称BILA。
圆内为两株松柏,松柏为常用的园林作观赏树种,勾勒出了园林元素,象征着研究院市属园林绿化行业公益性科研院所的基本属性。
同时,两株松柏形似“北”字。
党委书记:张贺军
院长:李延明
总工程师:赵世伟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任桂芳
副院长:丛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