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寒行

塞寒行

作品名称 《塞寒行》
作品出处 《全唐诗》
创作年代 晚唐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塞寒行》

  【创作年代】晚唐

  【作者姓名】温庭筠

  【文学体裁】七言古诗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

       塞寒行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⑴。

  一点黄尘起雁喧⑵,白龙堆下千蹄马⑶。

  河源怒浊风如刀⑷,剪断朔云天更高⑸。

  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⑹。

  心许凌烟名不灭⑺,年年锦字伤离别⑻。

  彩毫一画竟何荣⑼,空使青楼泪成血⑽。

作品注释

       ⑴朴簌:纷纷落下的样子。睇:斜视。

  ⑵一点:一阵。

  ⑶白龙堆:简称龙堆,天山南部沙漠的名称。

  ⑷河源:黄河的源头。浊:一作“触”,一作“激”。

  ⑸朔:北方。

  ⑹惊沙:狂啸的黄沙。

  ⑺凌烟: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开国功臣,把他们的图像存于凌烟阁中。

  ⑻锦字:书信。

  ⑼彩毫:画图像的彩笔。

  ⑽青楼:指涂抹青漆的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代指征夫的妻子。泪:一作“泣”。

作品鉴赏

   温庭筠创作的这首《塞寒行》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新乐府诗。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句意为:燕弓强劲有力,白霜铺满了屋瓦,大雕在寒风中振翅翱翔,眄视着苍茫的大地。“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句意为:朔风怒号,一阵黄尘飞来,惊起鸿雁无数,四处喧闹飞散。白龙堆下,千匹战马呼啸而来。“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这一联是说:战马沿着波涛滚滚的黄河岸边奔驰。寒风吹在战士们的脸上如刀割一样,天上的云彩被风吹散了,天空更加高远。“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意为:战士们在晚上飞奔跨出榆关,踏上了北征的路程,沙土飞迸,貂袍随风飘扬。以上八句极写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及战士们艰苦的戍边生活。“霜封瓦”、“风如刀”、“惊沙飞”,无不直观地再现了艰苦的自然条件。同时,“弓弦劲”、“千蹄马”也反映了边塞防务的牢固,对北征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此联写战士们出关长期征战的感伤。当初怀着建功立业,名流千古的雄心壮志奔赴沙场,可这年复一年的往来书信中竟充满了那么多的离愁别绪。“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此联句意为,即使像凌烟阁上的诸君把彩笔画像名留千古也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年年征战,妻子独守空闺哭啼泪成血,这却算最让人伤心的。结尾四句写征人想家,肝肠寸断,流露出强烈的厌战情绪。

  全诗风格苍凉,场景变幻频繁,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及征人们对长年征战的厌烦情绪。

作者简介

      温庭筠   

  

(812?~870?)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出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巡官,常与段成式、韦蟾等唱和。后来,归江东,任方城尉。公元866年(咸通七年),徐商知政事,用为国子助教,主持秋试,悯擢寒士。竟流落而终。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