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主研究》可供企业的广告经营管理人员,卢告研究人员,广告、公共关系、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师生阅读。
第一章 国内广告主简况
第一节 国内广告主分布
广告主投放广告是其独立的经济行为,大部分广告主内部设有广告部门,由该部门人员负责规划自身的广告业务,因此,广告主的数量与广告人才的需求量有直接关系。
一、国内企业分类
对企业的分类往往因为统计上的需要而存在多重标准。
我国第一次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分类的标准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84),该标准制定于1984年,1985年正式实施。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国家统计局曾先后两次对该标准进行修订。
第一次修订是在1994年,由国家统计局与当时的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84)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
第二次修订是在2002年,由国家统计局主持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再次作了修订,形成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该标准立足于我国国情,顺应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新兴行业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力求准确反映我国经济活动状况。
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根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划分行业类别,将我国经济行业分为4个层次,即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其中,门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活动性质相近的经济部门的综合类别;大类构成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部门,也构成全社会经济活动的结构性框架;中类是活动性质相近的小类行业的综合类别,它是链接小类与大类的过渡分类;小类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核心层,它构成了全社会经济活动中可供观察和度量的、最小的、产业活动类别的全部内容。
自1979年中国恢复现代广告活动以来,中国广告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广告不仅仅是传递商品信息、促进商品销售、改善企业公共关系的一种工具,对于民族品牌的创建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广告活动作为创意经济的组成部分,与创意产业共同发展,积极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广告作为反映经济发展、市场繁荣程度的风向标,为中国经济腾飞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当前,中国广告市场已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产业,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7.3万家,从业人员111.3万人,经营总额达到1741亿元,广告市场已经进入了国际广告市场的前列。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与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思路,中国将加快广告行业结构调整,促进广告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以中华民族优秀品牌战略为基础,以广告企业为主干,以优势媒体集团为先导,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广告产业体系;同时,还将加快广告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广告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从而全面提升广告策划、创意、制作的整体水平。
在国内的广告学术研究中,比较重视广告操作层面的问题,如广告设计、广告策划、广告媒介策略等;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广告活动的成果相对较少,这与《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思路存在一定差距。
本系列丛书的作者运用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方面的背景优势,针对当前广告研究方面的薄弱环节,试图开阔广告学术研究的视野。有的把研究视野聚焦在广告主的人才需求、品牌战略、企业广告伦理等方面,有的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广告业务管理,有的突破了传统的广告思维定式,对广告与消费者的沟通渠道作了新的审视,还有的重点剖析了新媒体的发展与经营问题。
丛书的作者成员多数是中青年学者,思维活跃,锐意进取,除了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之外,都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对于广告经营管理的理解独具特色,所提出的问题值得同行专家共同探讨,许多思路对于广告实践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